民工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怯步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章铮教授谈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与农民工关系
:本报记者 王 淼
2004年以来,在珠三角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农民工收入待遇的普遍关注。然而,为什么招不到工,企业主也不愿意提高民工的工资呢?为什么招不到年轻人也不去招岁数大一些的中年人呢?6月11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章铮教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主办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与农民:理论热点与国际经验”研讨会上表示,目前,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实际上是35岁以下青年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与民工进城定居不相容,是出现“民工荒”的真正原因。
在广东等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里,工人所从事的是非常简单但强度很高的操作,这些工作不要求技术和知识,要求的只是职工的健康和反应速度,这就要求工人的年龄不能太大。章铮对“三资”企业用工的年龄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后,认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出于追求效率最大化的需要,所需民工年龄均为35岁以下。而在这些企业,35岁以上职工失去工作的比率高达2/3到5/6。35岁以上面临的失业风险,使得民工家庭不可能在沿海务工地定居。章铮认为,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发展的前提,是民工前半辈子务工,后半辈子回乡。
章铮指出,民工进城务工,其目的不是为了向制造业提供劳动力,而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在满足本人最低限度生活后,民工家庭追求的目标是子女的发展前途。从子女前途考虑,民工家庭有在沿海务工地定居、在家乡城镇定居和务农三种选择,研究表明农民工家庭不可能在沿海务工地定居,而务农也已不是回乡务工的第一选择。而为了在家乡城镇定居,民工在沿海务工时必须积累一笔资金,以便回乡开店办厂,获得定居所需要的收入。而开店办厂不仅需要资金,而且需要精力。民工如果外出务工时间过长,健康状况恶化,对回乡开店办厂是不利的。因此,民工不会按老板的要求,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工作到企业不再需要时为止,而往往是挣够本钱早早回乡。这就在一些地方表现出,企业提高工资,民工挣够本钱的时间缩短,回乡时间反而提前的现象。章铮认为,由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所需要的绝大多数是35岁以下的民工,而35岁以下民工又有相当一部分因开店办厂而回乡,因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遭遇民工全面短缺的时间会比人们预想的要早。
章铮通过定量计算认为,从总量看,我国乡村劳动力的供求大体上是平衡的,在有的年龄段是供大于求的,存在的只是结构性的“民工荒”。“民工荒”的出现是与青年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过度扩展相联系的,如果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变为技工密集型制造业,则由于技工可以工作到退休,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民工荒”。
会上,学者们还对如何认识市场均衡下农民工的低工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不能认为当前市场均衡下的低工资就是合理的,要从农民工整个工作生涯的发展中去考虑农民工的工资福利问题。
(原出处:中国改革报 :2005-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