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当前,医疗体制的改革已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头等大事。就像许多改革一样,医疗体制的改革其实早已经在进行了,只不过这项改革确实比较复杂,还不能从理论到实践给出十分明确的结论来。我愿意把我的观察记录下来,与大家共同讨论。

 

总的来看,医疗体制改革是两大问题。一是看病必须有钱,钱从哪里来?二是如何提高医院的诊疗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改进服务的问题。

 

先说钱从哪里来。九十年代,国家在镇江和九江进行试点,探讨城市医疗保障该如何进行的问题。最后形成的基本思路是,城市职工的医疗保障费用由职工所在单位按照职工月收入的115%缴纳,个人交纳05%。这个比例,基本上成为了全国各地缴纳医疗保险的标准。国内统称两江试点。2005年末,缴纳医保的人员已经达到8000万人。

 

农民怎么办呢?他们既没有单位,也没有固定收入,年收入很低;怎么交保险,交多少合适呢?再说,如果还是像城市那样,保险的资金由地方政府管理,被挪用的风险是很大的。近些年来,政府也在一些地区试点,比如河南新乡,基本做法是,农民自己掏10元钱,地方政府补贴10元,中央政府在钱到位的情况下,拨付10元。这30元钱统一缴纳到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统一运作管理。后来,逐步增加到农民缴纳的数额不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掏20元,达到人均50元保险的金额。基本上保证了农民看一般的疾病没有问题,好像保额在5000元以上。

 

农民和职工这两大群体能够有办法解决,应该说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功绩,至少都摸索到了一个可行的办法。只是工作的进度还不够快,各个地区都还在试点,还没有形成社会完整的保障体系。

 

再说说医院该怎么办,看病难看病贵该怎么解决。看病难主要在于大病小病都到大医院去看,搞得大医院和好大夫没有精力去应对真正需要诊疗的患者。如果保险问题解决好了,全社会的人都有了医疗保险,合理分配保险使用的层级就可以了。比如,一个人得了感冒,他得先去自己最近的全科医生那里诊疗,全科医生经过检查发现不单纯是感冒,他需要签字转诊到上一级医院。患者不能直接去大医院,因为没有全科医生的转诊签字,他是没有办法报销的。这样一层层的转诊,就限制了患者小病到大医院的社会痼疾。这里的关键是,全社会的人员都有保险,而保险先从社区医疗的全科医生那里开始。

 

目前,大医院的患者中有保险的只占40%左右,小医院则在10-20%。患者大部分是自费,当然想到哪里就到哪里看病。

 

有人会担心,全科医生的权力会不会太大,水平不高耽误了我的病情怎么办?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每个人的保险都是自由的,你可以自由选择全科医生,如果这个医生的水平不行,选择这个全科医生的人就会减少,他的收入甚至执业就会受到影响。

 

看病贵的问题主要在于信息不对称。一家医院诊疗水平高低,老百姓是看不出来的。老百姓看不出来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诊疗的标准和流程。现代社会,随着医学的迅速进展,大部分疾病和问题都是可以标准化的,都是可以互相比较的。有一项工作叫做单病种核算,意思是把主要的、发病率高的几百种疾病的诊疗标准、质量标准、收费标准都明确核定核算出来,定期修订并发布,便于老百姓和保险公司参照。只要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诊疗,不论私立还是公立医院,都是社会的一个环节。从这个角度出发,低价医院只是其中的一种。这项工作不知道谁在做,但是必须做好。

 

应该说这些步骤如果都能够落实,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基本上有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