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今年43岁的汤敬岩是黑龙江尚志市石头河子镇的一名朴实的农民,他45岁的妻子郑淑英因村民纠纷,在几年前遭殴成脑震荡后遗症,已负债3万多元治疗,至今未痊愈。因无钱治疗,汤敬岩用两轮板车拖着妻子到北京求好医生救治。至3日,汤敬岩的行程约3000里,耗时43天,走烂了两双鞋。他对记者说:“他不会放弃,会不顾一切地救媳妇,累的时候就想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7月4日《新京报》)
这是一幕足以让每一个读者心酸落泪的凄美镜头,这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今天,足以让任何语言表达都觉羞愧的人间悲剧。我想,这名倍受伤痛折磨而头发过早染霜的平民之妻,她坐在双轮平板车上,望着丈夫永远不弃而躬身拽车的背影时,她是无比幸福的。如果苍天有灵的话,这种草根而伟大的爱情传递给她的人间挚爱,也一定是她“前世”修来的福气。
循夫妻俩相依为伴、吱哑作响的这辆板车望去,映入我们视线的另一头却是那些并不鲜见的灯红酒绿、公车“私奔”的镜头;循夫妻俩无钱治病、孤独神伤的憔悴脸庞望去,我们看到的另一头却是特权阶层在大量占用着公费医疗资源;循夫妻俩身上馨香的爱情和道德光芒望去,我们却无法看到这缕光芒成为医治“现代性冷漠”的一剂良药,跃进眼帘的依然是重制医改的蹒跚步履,农民看病难痼疾继续在社会肌体里蔓延。
当今医药费虚高,百姓看病之维艰,真可谓从汤敬岩夫妇的“长征精神”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一个公民,为了去与“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的社会形态展开“肉搏”时;当汤敬岩深情地坚守着“要为妻治好病”的信念不弃,没有像常见的负心人那样“抛下白发病妻转身就跑”时,或许,在汤敬岩试过无数条“他救”的路径都宣告失败后,惟一能拖动的就剩下那辆破旧的板车!
我们知道,汤敬岩夫妇之前试走的一条条“他救”的失败路径中,有一种无形的“救民于水火中”的体制性怜悯情怀的缺失。在这种习惯性救助体系的缺失面前,映照出的是一张张为民安康的“守夜者”的群体性冷漠面孔。我想,这些面孔是应该替风雨兼程地拽动板车,进京去攥也许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汤敬岩脸红才对。
诚然,中国的贫穷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铲除,全民免费医疗也非一朝一日能实现;公民人人能祥和安康,光靠乡亲的怜悯与援手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我们的社会更应将支援的目光投向汤敬岩这样的无依无靠者,并尽快出台一些应急的相关保障制度,将单个公民的“长征”变成一个群落的“长征”。
因为,在强大的社会与强大的国家保障体制面前,或者说在强大的公共关怀和同样强大的社会落后弊病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弱者。或许只因一场不测的大病,自认中层的公民完全可能很快跌落到低层的苦海中无以自拔。公民需要保护,救助弱者需要加快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