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甘肃天马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的审查意见


    董洪,原名董红,笔名冬虹、夏白。男,汉族,1962年9月22日出生于丝路古郡武威。1984年他毕业于河西学院中文系,走出高校后曾在酒泉师范执教鞭,不到一年便调入武威地区文联《红柳》杂志社担任文学理论编辑达9年之久,并兼任武威地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主持过武威地区作家协会的全盘工作。自83年步入文坛以来,发表了诗歌、电影剧本、论文40余篇(部),其中诗歌代表作《卯》于87年荣获“甘肃17家文艺期刊联合评奖”优秀作品奖,《猴头——勿须汗颜》一诗荣获“首届中国微型文学作品编缉出版大展”佳作奖。1992年,董洪与皇台集团董事长张景发先生合撰的《欲饮琵琶马上催——西凉美酒史话》一书由香港未来中国出版社出版。2002年策划出版了首届校园文艺作品大赛获奖文集《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一书。

    科研领域,董洪被誉为“青年学者”,1984年,毕业论文《对称体——关于新诗形式的初步探讨》,发表于《张掖师专学报》创刊号上。1991年底研究铜奔马设计大师“金马张”张江之谜的成果,被1992年《人民日报》(海外版)、《瞭望》(海外版)、《中国青年报》、《甘肃日报》等10余家报刊宣传。同年9月,他的论文《系统论揭开武威雷台汉墓之谜——中国旅游标志“飞马奔雀”设计大师张江的初步探讨》,公布于兰州召开的“首届国际丝路研讨会”,缩写稿《金马张与铜奔马》发表于《民主协商报》,《中国的图谶古币》发表于《兰州日报》。

    1993年,破译凉州“攻鼓子之谜”的成果被《甘肃日报》、《民主协商报》、《兰州青年报》等报道。

    1995年5月,他破译贵州安顺行署悬赏百万征解的“红岩碑之谜”,8月,新华社发通稿向海内外宣传了这项专家鉴定成果,《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美国《侨报》、香港《文汇报》、《澳门日报》、中央电台、贵州卫视台等也作了轰动性报道。论文《红岩碑文的破译》发表于《甘肃社会科学》第6期。

    《红岩碑与河图洛书》发表于上海社科院主办的第486期《社会科学报》。同年9月,破译黔南州政府悬赏征解的“六大奇观之谜”,被《兰州青年报》、《南宁日报》、《生活周刊》、《飞碟探索》、《消费之声报》等报纸宣传。

    1996年底,《南方周末》以《解开水书之谜》为题重新报道了董洪破译“红岩碑之谜”的成果。

    1997年6月,他发表对新发现的武威雷台2号墓之独到见解,新华社又向全国57家晚报发通稿予以宣传。

    1998年,他破译江西鹰潭市政府悬赏30万元征解的“悬棺之谜”,被《宁波日报》、《消费之声报》等予以宣传,论文《系统论揭开岩洞悬棺之谜——龙虎山崖墓撩开神秘面纱》入围专家评审小组。

    董洪1999年曾任“纪念铜奔马出土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组委会主任,2002年又任首届“天马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旅游标志之都发展论坛”组委会主任,首届“中国旅游标志之都”校园文艺作品大赛组委会执行主任。现为甘肃省民盟文艺支部盟员,《西部发展报》社武威记者站站长。


                                                 武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

                                                       (盖章)

                                                   二00二年十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