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座驾与植入式营销
从40年前的1964年,肖恩·康那利在007系列片《金手指》中首次使用了DB5,阿斯顿·马丁便成了007的最钟爱的座驾,同时,与这个著名间谍相关的汽车产品也迅速将银幕的号召力转变成为市场的购买力。汽车产品的植入式营销在电影业中无意识的道具使用中开始发扬光大。
尽管从007诞生之日开始,其御用座驾一直是顶级跑车品牌阿斯顿·马丁,阿斯顿·马丁生产90年来,总共只生产了1.6万辆,但从1995年开始,007对座驾就不再专一,就好象每集中邦女郎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一样。同时,其产品的档次也在不断下延,既然代表大众口味的麦当娜也可以与詹姆斯·邦德调情,那我们的皇家特工又有什么理由不开一辆福特或者大众品牌的汽车去拯救世界呢?
而在这背后,商业的力量是左右邦德喜好的唯一原因。在坚持开阿斯顿·马丁30年后,1995年的《黄金眼》里,邦德突然开起了宝马,并一直持续了三集,而宝马为了在《黄金眼》里露脸,花掉了2500万美元,此后2002年的《择日而亡》中,詹姆斯·邦德再次开上了最新款灰色阿斯顿·马丁V12 Vanquish,当007影片的忠实观众都在欢呼邦德品位的回归时,阿斯顿·马丁却付出了3500万美元重返银幕的代价。
在邦德眼中,优雅不及价码,价高者入选,是商业的不二法则。但事实上,企业之所以选择当这样的“冤大头”,是因为他们明白,所有男人的偶像007所拥有的东西,在市场上的号召力,足以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事实上,在《末日帝国》中詹姆斯·邦德驾驶着新款宝马Z8招摇过市之后,整个世界的男人都开始幻想驾驶宝马Z8驰骋在摩纳哥海滩时的意气风发。“楚王好细腰,宫女皆饿死”的偶像带动作用,在今天的汽车市场依旧有着强大的力量。
发达国家稳定的社会阶层结构给了汽车产品创造了采取植入式营销方式时更为精细和准确的可能。和之相比,中国的汽车类产品植入式营销则非常鲜见,“走在大路上”仍是国内汽车类广告的主要形式,显得单调和乏味。国内汽车消费者在品牌意识缺失下的彷徨和盲目让汽车企业为规避风险而不得不选择这样呆扳的宣传方式。少量的植入式也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比如宝马在冯小刚电影的尴尬亮相。
邦德已经在新一集电影中开始驾驶福特了,当然导演用巴哈马的地点来巧妙证明邦德是一个能够“入国问境”的人,而国内的汽车企业应该有这样的意识:那就是如果下次邦德在中国执行任务的时候,不妨建议他开一辆QQ或者夏利,因为只要驾驶者是邦德,就没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何醒言
从40年前的1964年,肖恩·康那利在007系列片《金手指》中首次使用了DB5,阿斯顿·马丁便成了007的最钟爱的座驾,同时,与这个著名间谍相关的汽车产品也迅速将银幕的号召力转变成为市场的购买力。汽车产品的植入式营销在电影业中无意识的道具使用中开始发扬光大。
尽管从007诞生之日开始,其御用座驾一直是顶级跑车品牌阿斯顿·马丁,阿斯顿·马丁生产90年来,总共只生产了1.6万辆,但从1995年开始,007对座驾就不再专一,就好象每集中邦女郎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一样。同时,其产品的档次也在不断下延,既然代表大众口味的麦当娜也可以与詹姆斯·邦德调情,那我们的皇家特工又有什么理由不开一辆福特或者大众品牌的汽车去拯救世界呢?
而在这背后,商业的力量是左右邦德喜好的唯一原因。在坚持开阿斯顿·马丁30年后,1995年的《黄金眼》里,邦德突然开起了宝马,并一直持续了三集,而宝马为了在《黄金眼》里露脸,花掉了2500万美元,此后2002年的《择日而亡》中,詹姆斯·邦德再次开上了最新款灰色阿斯顿·马丁V12 Vanquish,当007影片的忠实观众都在欢呼邦德品位的回归时,阿斯顿·马丁却付出了3500万美元重返银幕的代价。
在邦德眼中,优雅不及价码,价高者入选,是商业的不二法则。但事实上,企业之所以选择当这样的“冤大头”,是因为他们明白,所有男人的偶像007所拥有的东西,在市场上的号召力,足以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事实上,在《末日帝国》中詹姆斯·邦德驾驶着新款宝马Z8招摇过市之后,整个世界的男人都开始幻想驾驶宝马Z8驰骋在摩纳哥海滩时的意气风发。“楚王好细腰,宫女皆饿死”的偶像带动作用,在今天的汽车市场依旧有着强大的力量。
发达国家稳定的社会阶层结构给了汽车产品创造了采取植入式营销方式时更为精细和准确的可能。和之相比,中国的汽车类产品植入式营销则非常鲜见,“走在大路上”仍是国内汽车类广告的主要形式,显得单调和乏味。国内汽车消费者在品牌意识缺失下的彷徨和盲目让汽车企业为规避风险而不得不选择这样呆扳的宣传方式。少量的植入式也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比如宝马在冯小刚电影的尴尬亮相。
邦德已经在新一集电影中开始驾驶福特了,当然导演用巴哈马的地点来巧妙证明邦德是一个能够“入国问境”的人,而国内的汽车企业应该有这样的意识:那就是如果下次邦德在中国执行任务的时候,不妨建议他开一辆QQ或者夏利,因为只要驾驶者是邦德,就没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何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