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不可以有市场竞争
谢作诗
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邮编:110034
我到处宣扬张五常的观点:竞争无时不在,竞争无处不存,竞争从来都是激烈的。竞争与稀缺性相伴而生;只要存在稀缺性,那么在任何一个非鲁宾逊一人的世界里,就总是包含着激烈的竞争。因此,重要的不是竞争本身,而是以什么方式竞争。有的竞争是生产性的、价值增值的竞争,有的竞争是非生产性的、价值消散的竞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绩效乏善可陈不是因为缺乏竞争或者竞争不激烈,而是因为那里的竞争是价值消散的竞争。
有朋友站出来反对了:“我们讲的也是这个意思,我们说的就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价值增殖的竞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市场竞争。张五常偷换概念了。”
这个反对有效吗?
天呀,计划和市场是水火不相容的东西,怎么可以希望在计划体制下有市场竞争出现呢?当年政府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然而当时的资源禀赋使得依靠市场配置资源不能优先发展重工业,所以政府才取消市场,搞计划配置资源。这是林毅夫教授和他的合作伙伴告诉我们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不是缺乏市场竞争,而是压根就不允许有市场竞争。
退一步讲,如果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真的出现了市场竞争,事情会变得更好呢,还是会变得更糟呢?我的看法,事情会变得更糟。经济制度从来都是那样的和谐美丽和顽强向上:给定任何约束条件,经济都会内生出一系列安排,以实现该约束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而经济制度的各种安排彼此嵌合得又是那样天衣无缝,改变其一而不变其它都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而不是更好。
我知道,我这样强调制度的一致性,有人又要出来反对了:你这不是否定渐进改革了吗?强调制度的一致性,并不否定渐进改革。相反,“由于体制内部一致性的要求,局部、片面的改革会引发新的改革要求,单方面的改革会向其它方面渗透和扩散,直至完成整个转轨过程。”当然,“起步后的逐步改革要顺利推进,顺从市场力量的引导是一个重要条件。改革可以是渐进的,但渐进过程需要连续,各个方面要相续衔接,不能人为改变或打断由体制内在逻辑提出的进一步改革要求,也不能在某个阶段停留时间过长,更不能绕过某个重要的逻辑环节。”
回头再说制度的一致性吧。
今天我们知道:没有私产,就没有市场;私产一旦被承认,市场就蔓延开来。当年政府不知这个道理,但经济实践告诉政府应该来怎样取消市场。当年政府要取消市场,搞计划配置资源。政府是怎样取消市场的呢?正是靠消灭私产,推行公产来取消市场的。
给定公有产权约束,经济的价值是要消散的。这是“公地悲剧”的含义了。然而,张五常的见解更深刻:给定任何约束条件,经济中的价值消散一定是该约束条件下的最小的消散。给定任何约束条件,经济一定要内生出一些安排来减少经济中的价值消散。
论资排辈不好吗?没有经济自由不好吗?计划配置资源不好吗?但这些都是公有产权约束下所内生出的、与之相匹配的、减少该约束下的价值消散的必要的制度安排,都是公有产权约束下所内生出的、与之相匹配的、实现该约束下利益最大化的必要的制度安排。
国企亏损主要原因在哪里?我的看法,主要原因在于在坚持国有的前提下推行经济自由化。经济自由好不好呢?好。但经济自由是要以花自己的钱为前提条件的。国有企业的老板们,他们花的可不是自己的钱。花别人的钱,又拥有经济自由,那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今天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与在公有产权的前提下推行经济自由是大有关系的。
学习经济学多年,我的感受就是世界原来是那么的和谐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