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时评:户籍藩篱,急待拆除!


 

原文:全国人大内司委建议户籍法列入下届立法计划
链接:http://news.xmnext.com/domestic/zonghe/2007/10/29/946324.html
文摘:“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已是势在必行”。昨日,全国人大内司委建议条件成熟时列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计划。在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周晓光等100位代表提出了制定户籍法的三件议案。议案提出,1958年制定的户籍管理制度,已不适应当前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使户籍制度改革有法可依,需要制定户籍法。
 
评论:户籍,阻隔中国人50年的藩篱

    中国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已经有30个年头了,很多限制都逐渐地被拆除了。比如,将人们束缚在原籍原地的粮食供应制度,和住房分配制度;将人们束缚在原单位的人事关系制度等等。人们的迁徙更自由了。谁觉得哪个地方合适,他又能在那个地方找到事情做,谁就有可能在那个地方买房安家,在那个地方生活。可是,与这种自由迁徙的可能性最不相适应,也越来越成为人员流动巨大障碍的户籍制度,却始终没有实质性地改变。就像是原来在一个小笼子里养了几只小鸟,小鸟早已经长大了,而笼子却还是那么小的道理一样;鸟儿们越来越觉得笼子的狭小,妨碍了自由的飞翔,也渴望着尽快能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天空。
    我对户口的制约之痛,有着深刻地体会。我父亲是50年代中期响应国家号召支内,从大上海来到大西北的西安市的;他在那里奉献了一辈子,现在已是75岁的高龄了。由于我姐姐一家在西安工作和生活,按照现行的户籍政策,我父亲无法将户口迁到上海我这里来。一个早已退休了的耄耋之年的老人想和他哪一个子女生活在一起,应该不是国家应该限制的吧?可是,人为的户籍障碍却严重地影响到了我们的亲情团聚。父亲的退休工资可以通过银行卡在上海取,但是,与户籍紧密相联的社会保障体系,却限制他不能将在上海看病的费用拿回西安报销;这对经常可能看病的老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麻烦。此外,还有与户籍相连的交通福利制度。最近,上海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乘公交车和地铁是全免费的,但要求要有上海的红色社保卡;这样,我父亲这个老上海人,这个为了国家建设,在大西北奉献了他的全部青春和人生精华的人,就被排除在了他没有户口的故乡优惠之列了。
    我最近刚刚看了一部央视的纪录片,说的是一群在上海务工的农民工的孩子,他们有的出生在上海,有的三四岁就来到了上海,也一直在上海读书,直到初中毕业。可是,这些新上海人,却由于没有上海户口,必须回家乡读高中,这样,已经适应了上海生活环境的孩子们,不得不再回到那个陌生的户籍环境中去,很多孩子为此非常伤心。
    中国的户籍制度存在的太久了,人为的限制、人为的阻隔也太多了。在这个讲究和谐的社会里,户籍早已成为了最不和谐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