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申报新特区终获国务院批准的思考


武汉申报新特区终获国务院批准的思考
●  王民官

    2007年12月7日,从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武汉城市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时获批的还有“长株潭”城市群。
    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武汉城市圈,其综合配套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具体探索包括:逐步拆除城市圈内城市间和城乡间的户籍壁垒,建立武汉和周边8个城市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建立9市以就业、社保、教育、卫生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覆盖九城市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统筹九城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
    可以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武汉市有关部门执著追求,屡战屡败,终于获得成功。5年间,武汉6次变换核心主题申报,5次铩羽而还。最后这一次,武汉市是以武汉城市圈的名义申报,契合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构架思路,最终获得了“新特区”的称号。
    据了解,继成渝成为综改区后,全国各地相继有17个省、市提出申报各类试点的要求。武汉城市圈的申报工作始于2003年,其间,总体目标经过6次修改完善,最终于今年7月形成目前的方案,并在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
    2003年,国家围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这一年,武汉着手准备民营经济改革试点工作。虽然武汉当时在湖北市内,民营经济发展迅猛,但在全国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产业没有形成集约化经营,第二产业整体经济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科技型、外向型企业偏少。尽管从2003年开始,武汉市连续3年以民营经济改革和科技创新为核心申报综改区,但这两项,武汉均不具优势。
    民营经济改革试点申报失败之后,武汉开始转向科技创新。 武汉,高校众多,科教人才丰富。武汉有大专院校59所,各类研发机构400多个,其中中央部署科研院所26家,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科教实力位于全国第三”。但令人遗憾的是,排名第三的科教实力,并没有给武汉的相关产业带来靠前的排名。同样是科技创新,武汉光谷比不上上海的张江高科,更不及北京的中关村。虽然武汉是高校大省,但科技创新与深圳、北京等地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国家发改委“希望武汉拿出一套更有优势的方案”。
    从2006年开始,武汉市先后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新区发展为主题申报,但又以失败告终。前两次的失败,并没有挫伤武汉继续“申新”的勇气。从2006年上半年开始,武汉把“申新”的目标转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但是“因盘子大,动作小,氛围差等诸多原因,武汉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很难有大作为。”这样,武汉以“武汉新区”为主题“申新”也是昙花一现。
    在第三轮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申请中,一直不见声色的武汉这次高调起来。另外,连续经历过四次“申新”失利,尤其6月9日,邻市“成渝综改区”获批和“中部办”成立之后,武汉开始变得更加着急。
    从改革全局看,国务院已批准东部的浦东新区、滨海新区和西部的成都、重庆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而中部地区还没有。自“成渝综改区”获批之后,全国各地相继有17个省、市提出申报各类试点的要求,部分省市领导直接向中央领导写信和汇报,要求批准试点。
    针对这一新的特点,湖北省把武汉市城市圈视为中部崛起的领头羊和支点,以中部最大城市群来做总体规划,确定武汉城市圈的发展范围,是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汉及湖北省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这里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这次,在国家发改委的帮助下,武汉的申报主题从前一次的“1+8城市圈”改成“两型社会”即“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结果最终获得国务院的批准。
    在我们看来,武汉这次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一方面显示了中央统筹发展中部地区经济的决心,契合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构架思路。另一方面,也说明武汉市5年6次申报锲而不舍的追求,获得“新特区”称号也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正如湖北省一位官员感叹道:“五年1800多个日日夜夜,武汉就‘申新’开的专门会议不少于五十次,拟出的报告至少有一米厚。几度调整方向、提出的概念也是屡次更换,一步步走到如今,可谓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
    武汉申请成功新特区,给我们以诸多的启示。结合青岛的实际,我们虽然有申办奥运会帆船比赛的成功经验,但在一些经济改革、区域发展方面,我们的大动作还不多,尤其是在申报国家级新特区方面,我们迈出的步子还不大,还有许多的领域没有获得突破。为此,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青岛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来确定我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最佳位置,开阔视野,拓宽思路,紧紧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这一宏伟目标,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为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奠定坚实的基础。
    否则,如果我们再不抓住机遇,奋起直追,如果我们还不能清醒地认识到所面临的严峻现实,不能在与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的夹缝中有所建树,真正撑得起山东半岛龙头地位作用,还是沉湎于过去的辉煌,固步自封,满足于已有的成就,盲目乐观,还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不再有所作为,随着国家发展整体布局的逐步完善,我们就有可能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被边缘化的危险,这应当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