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母性的。”这是我有一天晚上参加叶建华老师(中国化工集团政策法规部主任、畅销书《贤文与股市》、《贤文与做人》的作者)组织的第五期“贤文书友会”时,听到的一句话。当晚回来就写了这篇感言,没写完,今天看到了就顺手整理一样,呈现在这里。
说这句话的是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红旗老师。她长期以来献身女性文化的研究,并致力于从中国文化智慧宝库中汲取女性文化的精髓。我知道她是一位22岁的年轻画家的母亲,也是一位优秀的、称职的、幸福的、智慧的母亲,所以才生出如此精辟的感悟。
王老师的这句话颇是引起我的深思。我在会上谈了一些自己的感想。在我看来,人类是母性的,人类的文化就是这种母性的反应,因为文化就其本质特征来说是阴柔属性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薄大精深远处不在,就象伟大深沉柔美纯粹的母爱一样,永远扎根在你的心灵深处。而中国文化尤其是则是这种母性特征的完美反映。
虽然我并没有专门从事过女性文化的研究,但我却有一种仿佛与生俱来的女性祟拜的情结。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外婆、母亲、姐姐和两个妹妹,给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认识女人的天赋美德。
高一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论女人》的文章,好象有一二千字,可惜现在找不到了。记得那篇文章大概表达了一个17岁男孩对于女人的一种认识,在少年的我看来,女人代表着一种令男人着迷和让世界倾倒的特别的力量,当然,尤其是那些真正聪明的杰出的女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于这种力量似乎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在我看来,这种力量就是美、和谐、爱、幸福与智慧,而女性就是这种力量的代表者、维系者、象征者、创造者。
一个只有男人缺乏女性的地方,总是显得乱糟糟脏兮兮的,男人们在这里横七竖八,脏话连篇,甚至拳脚相加,争来斗去。这时,如果有一个优雅的女性到来,会令这里空气顿时多了许多的美丽与和谐,粗鲁的男人们在刹那间变得绅士般的彬彬有礼秩序井然,脏话消失了,争斗消失了。在一个别开生面的家庭宴会上,要想令乱哄哄的来宾变得彬彬有礼,必须等到优雅的女主人的出现,她的一举手、一投足、一片轻柔的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就是那仿佛带着诸神神秘的旨意般的最好的命令。
不知道是18还是19世纪的哪一位欧洲大文豪说过大意这样的话:看一个城市的文明,就看这个城市的街头女人们行走的步伐——如果女人们一个个妆饰优雅地闲庭信步,则表明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很高(当然也表明了这个城市的男人们普遍很能干。胡奎注),反之,若是这个城市大街上的女人们一个个蓬头垢面、夺路狂奔的样子,则表明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一定很低(当然也表明了男人们的生产力显然不够高)。
又想起不知是谁(应当是一位欧洲文豪)说过:“这个世界谁不爱酒、女人和诗?”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曾经常引用这句话。那个时候,我对这三样东西都非常爱,只是因为少年无知而常常不知如何去爱女人,准确地说是不知道如何去哄她们,或者说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哄她们,甚至在女生楼前等个十分钟就心急如焚。所以啊,酒和诗就成了青春灵魂的最贴切的慰藉。那时候我是一个经常容易喝醉的人,而且常常是一不小心就被姑娘们灌醉,而被灌醉的一个可能的好处是可以被扶到女生楼的某个熟悉的宿舍的某张温馨的床上,呼呼然大睡一通。偶尔也聊发骚性作些小诗,既为抒发个人心情,亦望有机会博美人一笑尔。从那时起,在我一直的感性认知里,酒和诗代表着女人身上先天具足的两种力量:酒让男人陶醉忘我,可以尽情尽性;诗让男人学会浪漫高雅,学会纵歌天地。
写到这里,便生出一种言不由衷的感叹。人们说,好女人是男人的学校。今天,当我们感慨社会不和谐、并呼唤建设和谐社会的时候,实际上意味着一种力量的失落:那就是女人所代表的美、和谐、爱、幸福与智慧的力量的失落。
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老家有这样一句话:家有贤妻,夫不造昏事。看了不久前央视一套放的电视剧《家事如天》,我更加坚信,一个好的母亲对于子女即意味着幸福的源泉,一个好的妻子对于家庭即意味着和谐的保障,而那些真正聪明贤慧的女人,则实在是国家与民族兴旺的力量之源——有多少英雄豪杰和聪明圣智者不是因她们伟大的存在和奉献?
然而,这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令人伤感的事实。当女权运动在世界各国风起云涌时,当男女平等、女士优先的风气成为文明的准则时,社会各个领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女强人时,世界却没有因此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更加充满爱、更加幸福,人类显然没有因此变得更加富有智慧。
这不能不引人深思:都说女人是半天边,可是为什么这个半边天明明已经解放了这么久,幸福却依然象海市蛰楼、镜花水月一样,令许多追逐她的人身心疲惫、可望而不可及。
这种现状在提醒我们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我们在呼唤和庆祝女性解放的同时,一定曾经有意无意、不知不觉地忽视、伤害或者丧失了一种宝贵的东西,一种不应当被忽视、伤害或丧失的东西。
这个东西,应该就是当上天将人类分成男人和女人这两部分时,所赋予他们各自的天然不同的属性、角色分工和使命。
因此啊,我对女足之类的运动是向来不感冒的。道理很简单,我认为这种运动抹杀了女人和男人之间必要的性别特征,它要求女人跟男人一样粗壮、狂野甚至粗暴,它会引导女人忽略或丢失那上天赋予的美丽、优雅、和谐的言行心性而不觉。当然,我这么说,并不影响我对孙雯这样的姑娘怀有由衷地敬意与爱意,我欣赏她的不是她的世界足球小姐的成就,而是她在长期的粗野运动中仍能相比而言比较好地保持了一个女人应有的体态与心性上的柔美的东西,我相信这是她真正的内在禀赋。所以,有一天遇到这位福州老乡,我一定会真诚恭敬地为上献上一束美丽的鲜花,但愿那个时候,有一位如我一般懂得欣赏她的护花使者站在她身边,对我抱以友好的微笑。
去年,有位关系密切的姑娘曾批评本人有些大男子主义。当时我出于男人本能的礼节,而一再地点头称是作检讨状。不过,后来想想,我认为,作为男人嘛,保留一些些的“大男子主义”,大概未尝不是什么坏事吧,因为这样会更令女人受益,如果女人懂得善加利用的话;同样,我相信,作为女人嘛,保留多一些的“小女子风情”,也未尝不是什么坏事吧,因为这样大概能帮助她更好地找到幸福。事实上,批评我的这位聪明的姑娘,缺的恰恰是这种小女子的风情,我大概曾经不止一次地试图打破这种局面,结果只能是永远的尴尬与遗憾,眼睁睁看着她的绝代风情一点点地被她所谓的聪明压抑埋葬,而我则只能默默无闻地带着深深的叹息离去。
无论如何,我还是愿意相信这样一句话:21世纪是女性的世纪。今天人类的纷争、冲突、焦虑太多了,我们需要一种母性的力量,真正博大深沉宽广柔美的母性的力量,来规整和修理这个喧哭骚乱的世界,来安扶人们动荡不安的心灵。这种力量其实潜藏在我们许多人的内心深处,它需要引导,需要激发。
所以,对于越来越多的女人崛起于世界政坛的现象,我这个曾经一度想当“中国首席时政记者”的男人总有一种善良纯真的愿意,那就是希望她们把这个世界管理得更好,更和谐,更有序,更有人情味。但是,希望她们不要象男人一样去管理世界,也不要象撒切尔似的女强人那样去试图征服世界,她们应该致力于把潜藏在自己及整个人类心灵深处的母性的智慧与慈悲发扬光大。
提到撒切尔夫,就忍不住要多说几句。这位80岁的英国老妇,曾经征服过无数男人的世界女强人,如今晚景可谓凄凉,凄凉到不仅被国人遗忘,而且连宁静的心灵都找不到,她一面要为遭遇牢狱之灾的儿子奔走,一面又经常陷入不甘心被遗忘的唠叨症当中。这是一种许多英雄人物在晚年无法摆脱的悲哀!一个连自己人生都无法管理好的女人,却曾经被委以首相的重任,试图带领她的大英帝国去恢复旧日的光荣与梦想。想来不免有些可笑了。由此可见20世纪末页政治家缺乏的程度。
其实,真正幸福的女人,一生只要征服一个男人就足够了,然而撒切尔似的女强人的不幸,在于征服了太多的男人,结果,她不仅丢掉了自己的幸福,也收获了说不清非议。虽然有人称赞她帮助了英国,但也有为数众多的人说她给英国带来厄运。
毫无疑问,只有当女人成为女人、男人成为男人时,或者说,当女人真正象女人一样柔美可亲、男人象男人一样阳刚有力时,这个世界才会幸福的泉流竞相迸发。这算是我的一个小小的信念。但愿我的这个信念不会象柏拉图同志的理想国那么遥远。但愿我未来的尊贵的夫人能善良友好到接受和认同这个小小的信念。那我就真地可以当着列祖列宗的面,道一声“阿弥陀佛”了。
说这句话的是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红旗老师。她长期以来献身女性文化的研究,并致力于从中国文化智慧宝库中汲取女性文化的精髓。我知道她是一位22岁的年轻画家的母亲,也是一位优秀的、称职的、幸福的、智慧的母亲,所以才生出如此精辟的感悟。
王老师的这句话颇是引起我的深思。我在会上谈了一些自己的感想。在我看来,人类是母性的,人类的文化就是这种母性的反应,因为文化就其本质特征来说是阴柔属性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薄大精深远处不在,就象伟大深沉柔美纯粹的母爱一样,永远扎根在你的心灵深处。而中国文化尤其是则是这种母性特征的完美反映。
虽然我并没有专门从事过女性文化的研究,但我却有一种仿佛与生俱来的女性祟拜的情结。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外婆、母亲、姐姐和两个妹妹,给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认识女人的天赋美德。
高一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论女人》的文章,好象有一二千字,可惜现在找不到了。记得那篇文章大概表达了一个17岁男孩对于女人的一种认识,在少年的我看来,女人代表着一种令男人着迷和让世界倾倒的特别的力量,当然,尤其是那些真正聪明的杰出的女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于这种力量似乎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在我看来,这种力量就是美、和谐、爱、幸福与智慧,而女性就是这种力量的代表者、维系者、象征者、创造者。
一个只有男人缺乏女性的地方,总是显得乱糟糟脏兮兮的,男人们在这里横七竖八,脏话连篇,甚至拳脚相加,争来斗去。这时,如果有一个优雅的女性到来,会令这里空气顿时多了许多的美丽与和谐,粗鲁的男人们在刹那间变得绅士般的彬彬有礼秩序井然,脏话消失了,争斗消失了。在一个别开生面的家庭宴会上,要想令乱哄哄的来宾变得彬彬有礼,必须等到优雅的女主人的出现,她的一举手、一投足、一片轻柔的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就是那仿佛带着诸神神秘的旨意般的最好的命令。
不知道是18还是19世纪的哪一位欧洲大文豪说过大意这样的话:看一个城市的文明,就看这个城市的街头女人们行走的步伐——如果女人们一个个妆饰优雅地闲庭信步,则表明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很高(当然也表明了这个城市的男人们普遍很能干。胡奎注),反之,若是这个城市大街上的女人们一个个蓬头垢面、夺路狂奔的样子,则表明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一定很低(当然也表明了男人们的生产力显然不够高)。
又想起不知是谁(应当是一位欧洲文豪)说过:“这个世界谁不爱酒、女人和诗?”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曾经常引用这句话。那个时候,我对这三样东西都非常爱,只是因为少年无知而常常不知如何去爱女人,准确地说是不知道如何去哄她们,或者说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哄她们,甚至在女生楼前等个十分钟就心急如焚。所以啊,酒和诗就成了青春灵魂的最贴切的慰藉。那时候我是一个经常容易喝醉的人,而且常常是一不小心就被姑娘们灌醉,而被灌醉的一个可能的好处是可以被扶到女生楼的某个熟悉的宿舍的某张温馨的床上,呼呼然大睡一通。偶尔也聊发骚性作些小诗,既为抒发个人心情,亦望有机会博美人一笑尔。从那时起,在我一直的感性认知里,酒和诗代表着女人身上先天具足的两种力量:酒让男人陶醉忘我,可以尽情尽性;诗让男人学会浪漫高雅,学会纵歌天地。
写到这里,便生出一种言不由衷的感叹。人们说,好女人是男人的学校。今天,当我们感慨社会不和谐、并呼唤建设和谐社会的时候,实际上意味着一种力量的失落:那就是女人所代表的美、和谐、爱、幸福与智慧的力量的失落。
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老家有这样一句话:家有贤妻,夫不造昏事。看了不久前央视一套放的电视剧《家事如天》,我更加坚信,一个好的母亲对于子女即意味着幸福的源泉,一个好的妻子对于家庭即意味着和谐的保障,而那些真正聪明贤慧的女人,则实在是国家与民族兴旺的力量之源——有多少英雄豪杰和聪明圣智者不是因她们伟大的存在和奉献?
然而,这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令人伤感的事实。当女权运动在世界各国风起云涌时,当男女平等、女士优先的风气成为文明的准则时,社会各个领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女强人时,世界却没有因此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更加充满爱、更加幸福,人类显然没有因此变得更加富有智慧。
这不能不引人深思:都说女人是半天边,可是为什么这个半边天明明已经解放了这么久,幸福却依然象海市蛰楼、镜花水月一样,令许多追逐她的人身心疲惫、可望而不可及。
这种现状在提醒我们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我们在呼唤和庆祝女性解放的同时,一定曾经有意无意、不知不觉地忽视、伤害或者丧失了一种宝贵的东西,一种不应当被忽视、伤害或丧失的东西。
这个东西,应该就是当上天将人类分成男人和女人这两部分时,所赋予他们各自的天然不同的属性、角色分工和使命。
因此啊,我对女足之类的运动是向来不感冒的。道理很简单,我认为这种运动抹杀了女人和男人之间必要的性别特征,它要求女人跟男人一样粗壮、狂野甚至粗暴,它会引导女人忽略或丢失那上天赋予的美丽、优雅、和谐的言行心性而不觉。当然,我这么说,并不影响我对孙雯这样的姑娘怀有由衷地敬意与爱意,我欣赏她的不是她的世界足球小姐的成就,而是她在长期的粗野运动中仍能相比而言比较好地保持了一个女人应有的体态与心性上的柔美的东西,我相信这是她真正的内在禀赋。所以,有一天遇到这位福州老乡,我一定会真诚恭敬地为上献上一束美丽的鲜花,但愿那个时候,有一位如我一般懂得欣赏她的护花使者站在她身边,对我抱以友好的微笑。
去年,有位关系密切的姑娘曾批评本人有些大男子主义。当时我出于男人本能的礼节,而一再地点头称是作检讨状。不过,后来想想,我认为,作为男人嘛,保留一些些的“大男子主义”,大概未尝不是什么坏事吧,因为这样会更令女人受益,如果女人懂得善加利用的话;同样,我相信,作为女人嘛,保留多一些的“小女子风情”,也未尝不是什么坏事吧,因为这样大概能帮助她更好地找到幸福。事实上,批评我的这位聪明的姑娘,缺的恰恰是这种小女子的风情,我大概曾经不止一次地试图打破这种局面,结果只能是永远的尴尬与遗憾,眼睁睁看着她的绝代风情一点点地被她所谓的聪明压抑埋葬,而我则只能默默无闻地带着深深的叹息离去。
无论如何,我还是愿意相信这样一句话:21世纪是女性的世纪。今天人类的纷争、冲突、焦虑太多了,我们需要一种母性的力量,真正博大深沉宽广柔美的母性的力量,来规整和修理这个喧哭骚乱的世界,来安扶人们动荡不安的心灵。这种力量其实潜藏在我们许多人的内心深处,它需要引导,需要激发。
所以,对于越来越多的女人崛起于世界政坛的现象,我这个曾经一度想当“中国首席时政记者”的男人总有一种善良纯真的愿意,那就是希望她们把这个世界管理得更好,更和谐,更有序,更有人情味。但是,希望她们不要象男人一样去管理世界,也不要象撒切尔似的女强人那样去试图征服世界,她们应该致力于把潜藏在自己及整个人类心灵深处的母性的智慧与慈悲发扬光大。
提到撒切尔夫,就忍不住要多说几句。这位80岁的英国老妇,曾经征服过无数男人的世界女强人,如今晚景可谓凄凉,凄凉到不仅被国人遗忘,而且连宁静的心灵都找不到,她一面要为遭遇牢狱之灾的儿子奔走,一面又经常陷入不甘心被遗忘的唠叨症当中。这是一种许多英雄人物在晚年无法摆脱的悲哀!一个连自己人生都无法管理好的女人,却曾经被委以首相的重任,试图带领她的大英帝国去恢复旧日的光荣与梦想。想来不免有些可笑了。由此可见20世纪末页政治家缺乏的程度。
其实,真正幸福的女人,一生只要征服一个男人就足够了,然而撒切尔似的女强人的不幸,在于征服了太多的男人,结果,她不仅丢掉了自己的幸福,也收获了说不清非议。虽然有人称赞她帮助了英国,但也有为数众多的人说她给英国带来厄运。
毫无疑问,只有当女人成为女人、男人成为男人时,或者说,当女人真正象女人一样柔美可亲、男人象男人一样阳刚有力时,这个世界才会幸福的泉流竞相迸发。这算是我的一个小小的信念。但愿我的这个信念不会象柏拉图同志的理想国那么遥远。但愿我未来的尊贵的夫人能善良友好到接受和认同这个小小的信念。那我就真地可以当着列祖列宗的面,道一声“阿弥陀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