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型消费者


一个庞大的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预示着全球市场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崛起,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中国生产的汽车零部件、鞋和塑料玩具远销世界各地。廉价的劳动力和新实行的对外资开放的政策使中国取得了令人艳羡的经济增长,近年来其年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0%左右。没有哪家全球性企业敢于在制定战略时忽视中国。然而,中国作为制造大国的影响与其作为消费大国的影响相比则可能黯然失色。

尽管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消费市场的重要性正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但许多跨国公司对这一市场的未来规模和发展速度还是估计不足。2004年,大约3600万户中国城市家庭的年可支配收入超过人民币2.5万元(约合3000美元)——按中国的标准,这是跻身消费阶层的一个合理起点。到2009年,此类城市家庭的数量将增加近两倍,达到1.05亿户。尽管其中一些人正在迅速成为经验丰富的购物者,但还有一大批新消费者即将涌入消费市场。每年大约有2000万中国人(相当于澳大利亚的总人口)年满18周岁。经济的繁荣正在使数千万人的收入得到提高。

中国消费者不会像一些人所料想的那样越来越趋同于西方消费者。他们固然会随着消费经验的增长而表现出一些相似之处,但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仍将继续秉承传统的家庭和社会价值观。有可能出现一种混合型的全球消费者:他们渴望拥有现代产品,但他们的品味和行为却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这些消费者的影响已经越出了国界:例如,高档成衣“上海滩”(Shanghai Tang)就被誉为中国第一个全球奢侈品品牌,正在成为时尚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随着深受本国消费者品味影响的中国制造商不断从模仿者发展成为创新者,中国风格可能在许多行业成为一股主要的全球影响力。

在本期《麦肯锡季刊》特刊中,我们探讨了这些发展动态。举例来说,其中有三篇文章以我们对中国各种规模的城市进行调研为基础,研究了中国消费者对大品牌善变的态度如何使得强大品牌的建设变得难上加难,并且深入探察了两个非常重要却鲜为人知的消费群体:中小城镇消费者和青少年消费者。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中国新兴中产阶层的价值”一文追踪数亿中国城市居民未来可能的演变轨迹。即使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到2025年,中国城市居民中也可能出现多达5.2亿人的上层中产阶层消费群。

但也正如本期特刊所表明的那样,中国迅速崛起成为制造大国和消费大国并非毫无代价。由于经济增长集中在沿海地区,政策转变取消了终身保障制度,中国出现了社会不平等现象。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汽车上路行驶,越来越多的工厂开工生产,越来越多的煤被燃烧以满足国家的能源需求,中国的环境状况也令人忧虑。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控制,就有可能威胁到中国的社会安定,也使得跨国公司不敢在中国投资太多。

在“中国未来资本主义之路”一文中,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中国目前的政策决策将决定中国经济的发展是走上法治之路还是陷入裙带资本主义的泥潭。“把脉中国:社会挑战”一文阐述了中国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上所取得的进展和未来的艰难历程。中国杰出的经济增长也使人们担心中国将如何满足它对石油的需求。“通过自由化满足中国的能源需求”一文建议进一步对外国企业和国内民营企业开放,加大对能源行业的投资。

此外,一些地区的工资不断上涨,市场变得越来越拥挤,这意味着全球性制造企业再也不能指望以廉价的中国劳动力作为竞争优势。“在中国应用精益制造技术”一文则告诉企业如何克服中国工厂内的森严等级和技能匮乏问题,以顺利推行国际最佳做法。

随着中国经济的成熟,全球性企业逐鹿中国市场的战略也必须随之成熟起来。我们希望就中国当前的变化向这些企业提供一些启示,并帮助它们清楚地认识到未来将会遇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