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听新一轮改革的号角——“我的三十年记忆”之十五


闻听新一轮改革的号角——“我的三十年记忆”之十五

这一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15个年头,年初,已经88岁、没有了任何正式职务的邓小平老人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这个讲话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吹响了新的号角,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投身改革开放热潮的意志和信心。就是在这个讲话的鼓舞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在经历了八十年代末期的低潮、受到前苏联及一批东欧国家易帜的负面影响之后,重新振奋了精神,坚定了走中国人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坚定信念。这一年,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提速元年,一轮震惊世界的加快改革、扩大开放的浪潮席卷神州大地。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之下,中国被压抑已久的民营经济破土而出,大批的科技人员、政府公务人员等各界精英,响应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精神,纷纷丢掉了铁饭碗,“下海弄潮”成为那一年中国最亮丽的一道独特风景。这一年十月,中共召开了十四大,全面贯彻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中国明确将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重大决策,也对后来中国的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舞台越来越重要的力量,发挥了极为重大的历史作用。

回顾当年的情景,心中的感慨的确很多。特别是对小平同志在中国走向现代世界舞台进程中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的确是令人赞叹。尽管小平的一生从未当过中国的一把手,但他却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中的总设计师,成为亿万中国人民的精神领袖。他在毛泽东时代,是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官居中共中央总书记之职;在中国人民开始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的起步阶段,他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身为中央副主席却发挥着比一把手更为重要的作用;而当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亮相之时,他又亲身践行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放弃一切权利,作为一介平民关心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当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面临国内国外的危局之时,还是这位可敬的老人,在自己的耄耋之年,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南巡,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再次拨正了航向,鼓起了风帆。

何为伟人?英雄与历史又是怎样的关系?邓小平的一生为这两个问题作出了最好的诠释。作为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亲历者,我尤其感慨于邓小平的远见卓识,他实在是太了解中国、太了解中国人了。我想,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他,对中国未来早就成竹在胸了,但他却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于是他选择了极为智慧地渐进方式,带领我们慢慢地接近目标。甚至在他刚刚复出的时候,为了国人有个思想适应的过程,他仍然坚持继续提那个荒唐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口号,后来在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确定上,也是由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直到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目标确立的逐渐递进。当年受极左思潮毒害的国人逐渐在改革开放中尝到了好处,意识到原来那一套“革命”的把戏实为自欺欺人的时候,一切就都顺理成章了。一直将马克思主义当作自己信仰的中国人,长期以来始终有一个“干事情之前先要明确理论依据是什么”的习惯。因此邓小平给国人一个最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那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为了通俗起见,他又将其形象地比喻成“猫论”和“摸论”。我觉得,三十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果既体现在民富国强的物质收获上;又体现在国人彻底实现了思想解放,没有了各种禁锢,完全可以按照事情本来的规律行事上,真正实现了实事求是。

和风起云涌的全国改革大潮形成很大反差的是,作为国家“综合商社式企业集团的试点单位”,我所在的辽宁物资集团公司此刻却陷入高层窝里斗的悲哀之中。由于当时集团老总改革成事心切,工作方式简单、我行我素,因此导致班子中多数成员站到了他的对立面。尽管当时国家物资部的主要领导对这位老总非常欣赏和支持,但由于鞭长莫及,当地的物资局领导对这位老总在全国的影响有种本能的排斥,而这位老总恰恰又对“不干事总添乱”的主管部门不屑一顾。久而久之,矛盾被激化了,有能力的老总被迫下野,“体面退休”,那个国家级的试点也由此而名存实亡了。作为前任主要领导信任的得力干将,我也无奈地成了这场权利之争的牺牲品。当时的信息公司由于其服务性的功能定位,其盈利能力在当时集团所属的各个公司中是最差的,由于领导的更迭,信息公司其他方面的价值又得不到认可。同时,任人惟亲、以人划线的行为方式,也使我当时做事处处困难重重。因此,当时我这个信息公司法人代表的处境之尴尬就可想而知了。回想起来,那是我个人职业生涯的一段灰色记忆,曾经想到了逃避,也动过改弦易辙的年头,并有过到社会上寻求新的发展机会的具体努力。然而由于我个人的局限,在一些很有影响的民营企业,我进去后发现却很难适应,使我的一些想法最终没能实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理性思考,我还是坚定了继续做下去的决心,因为信息公司毕竟是个独立的法人企业,还有很支持我工作的十几名员工,也是可以体现我个人职业价值的适合空间,如果在这样有利的环境都无法适应,即便有了其他的机会,期望一帆风顺也必然是空想。至于外部环境的干扰嘛,我想到的是尽量回避、敬而远之,进而减低环境对自身的负面影响。这其实就是所谓适者生存的道理嘛。事情过去很多年了,如今想来,心中还总是有点酸酸的感觉,但同时也很为自己最终的抉择而庆幸。如果当初意气用事,放弃了信息公司这个很适合于我的阵地,哪有后来如鱼得水的良好职业感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