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对个人的金融理财业务都仅限于储蓄、代收代付等简单的业务,随着个人财富的增长和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比如招商银行95年推出的“一卡通”、96年中信银行广州分行率先在国内银行界成立的个人理财中心,以及后来陆续出现的农行“金钥匙”、招行的“金葵花”等等。但这些个人理财业务的形式还只是处于一种自发阶段,缺乏统一的品牌和战略,并且由于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起步相对较晚,还存在着业务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低、营销方式落后等一些方面的不足,只能以一些简单的方式为客户进行简单的理财服务,依然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
(一)银行外部问题
1.受到政策的限制
我国金融业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银行不能涉足证券、保险、基金等业务,只能代销基金合同、保险公司等产品。2003年12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案)》、《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这三部关于银行的法律,其中修正后的《商业银行法》第43条这样说:“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虽然修改后的法律对商业银行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投资业务有所放宽,但仍然在很到程度上制约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空间。
2.缺乏规范的个人信用制度
目前我国还缺乏一套完整的个人信用制度,导致银行与居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为了规避坏帐风险,减少贷款损失的可能性,在办理个人银行业务时都制定比较严格的条款,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供给,从而也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二)银行内部问题
1.银行个人理财服务客户资源不足
(1)个人理财定位于少数高端优质客户,服务门槛过高。如建行的“乐当家”就要求你在建行银行存款要达到20万到50万,同时每年的消费额也要达到一定的数额;中行、招行是本外币存款余额折合人民币50万元以上,或是信用卡年消费额、消费贷款达到一定要求。
(2)由于帕累托的8020法则深入人心,大部分人认为个人理财业务的营销就是对20%的客户。在国际著名管理顾问企业麦肯锡一份报告中称:目前中国有120万个家庭拥有十万美元以上的存款,这部分富裕客户占中国个人总存款的50%,创造了中国银行业一半以上的利润,这些高端客户就是那所谓的20%。的确,从客户贡献角度来确定重点和分配银行资源,这是正确选择,但是高端客户毕竟有限,而且他们的信息渠道多,在个银行间的流动性强,银行要留住他们不容易。并且他们多数拥有自己的经营基础,有多种赚钱手段,而我国的分业经营不能给他们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因而他们对银行的服务水平也有一定的担心和疑虑。
(3)目前我国居民未对银行产生认同感,一方面是“家财怕露”观念使一些人不愿将自己的财富任人“摆布”;另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免费中间业务”观念难以在短期扭转,银行若推出“收费理财业务”很难有人愿意为之“买单”。
2.理财业务缺乏创新
(1)由于分业经营和利率管制的原因,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在品种和价格方面难以突破,如在投资领域,几乎都是证券、保险、外汇
基金等投资产品的组合,而没有针对客户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在观念和实质上突破的很少。目前国内为个人提供的金融服务大致情况如表1,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这些产品其实没有太多花样,而且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同质。
个人理财结算类设计类咨询类
具体内容卡转帐、印证通、外汇宝、消费理财、免费同存通兑、在线服务、现金资产集中管理、在线家庭理财、代收代付等存款组合设计、基金国债代售、外汇买卖建议、股票买卖建议等信息咨询、投资咨询、融资咨询、理财计划咨询等
表1: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一览表
资料来源:林承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如何发展——《管理现代化》2002年
(2)服务手段和技术缺乏创新。
现在国内银行的理财业务还停留在很浅的层次,多数是存贷产品的组合,最多只能做咨询服务。客户资金进入理财室后,一部分做活、定期的储蓄,一部分购买银行推荐的保险;如果有国债发行会及时通知客户,有客户决定是否购买;如果客户要做住房、汽车的贷款,其将提供相应的手续服务。对客户来讲,现在的个人理财还只是一种技术服务,而不是真正让客户获得智能效益的服务。而且一些新的国债、基金等效益、风险情况也是一般百姓所不熟悉的,单单看一些宣传册,很难让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明白。
3.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要成功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客户经理队伍的建设是个大问题。在我国,虽然已经成立了中国金融理财师标准委员会,但要想依靠认证来培养出高水平的理财师,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年来,银行加快步伐进行理财客户经理的培养,但大多数客户经理仍然是从个人金融从业人员中临时抽调出来的,即使参加了由银行组织的专业培训,个人理财技能仍以银行类业务为主。但从国外情况分析,理财涉及到税务、财务、会计、法律、保险等个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事物操作,大至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与否,小到日常生活的衣食支出,无不囊括在内。且不说如何投资、节税,使财产保值增值,单纯是个人资产负债表或财务预算的制定,若不具备全面及规范的财务分析能力及金融专业知识,很难确保服务的质量。
4.缺乏品牌意识和营销观念
(1)银行之间有很强的摹仿力,所以现在各商业银行在产品创新上取胜在目前这种情况并不是长久之计,只能获得暂时的利益。必须要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并被人们熟知和认识,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理财营销观念相对滞后。市场开拓意识不强,很多银行现在仍然习惯于过去那种坐在办公室里等客上门的做法,守株待兔,主动出击寻找市场的意识不强。缺乏专业的理财营销人员,很多情况下都是新业务品种一推出,全体人员一齐上,等到业务开办后,反倒没有专职的营销人员系统上门推销。营销手段也相对落后,仅停留在业务开办之初张贴通知、打个广告等一般竞争手段上。
5.科技支持落后
(1)缺少专门的理财软件系统。这个软件系统结合了所有的标准理财服务流程,并结合金融产品信息库、客户经理交流区、理财分析工具箱等模块,使得无论客户经理的素质如何,都能够为客户提供相对标准的理财服务。但多数银行系统是建立在帐户的基础上的,且客户信息极为有限,导致理财业务的开展犹如“瞎子摸象”,始终无法确定目标群体。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和保险、证券公司之间的有关客户信息资料库还不能相互间形成共享,有时还产生相互封锁,客观上造成了客户信息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个人理财业务向纵向发展。
(2)互联网技术安全问题使得安全管理成为网上银行业务管理的主要内容。网上银行的系统风险不仅会给银行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影响了银行自身的信誉,破坏银行在公众中树立的信用机构形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黑客攻击手段的提高,维护网上银行系统的安全的必要性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对个人的金融理财业务都仅限于储蓄、代收代付等简单的业务,随着个人财富的增长和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比如招商银行95年推出的“一卡通”、96年中信银行广州分行率先在国内银行界成立的个人理财中心,以及后来陆续出现的农行“金钥匙”、招行的“金葵花”等等。但这些个人理财业务的形式还只是处于一种自发阶段,缺乏统一的品牌和战略,并且由于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起步相对较晚,还存在着业务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低、营销方式落后等一些方面的不足,只能以一些简单的方式为客户进行简单的理财服务,依然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
(一)银行外部问题
1.受到政策的限制
我国金融业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银行不能涉足证券、保险、基金等业务,只能代销基金合同、保险公司等产品。2003年12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案)》、《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这三部关于银行的法律,其中修正后的《商业银行法》第43条这样说:“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虽然修改后的法律对商业银行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投资业务有所放宽,但仍然在很到程度上制约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空间。
2.缺乏规范的个人信用制度
目前我国还缺乏一套完整的个人信用制度,导致银行与居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为了规避坏帐风险,减少贷款损失的可能性,在办理个人银行业务时都制定比较严格的条款,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供给,从而也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二)银行内部问题
1.银行个人理财服务客户资源不足
(1)个人理财定位于少数高端优质客户,服务门槛过高。如建行的“乐当家”就要求你在建行银行存款要达到20万到50万,同时每年的消费额也要达到一定的数额;中行、招行是本外币存款余额折合人民币50万元以上,或是信用卡年消费额、消费贷款达到一定要求。
(2)由于帕累托的8020法则深入人心,大部分人认为个人理财业务的营销就是对20%的客户。在国际著名管理顾问企业麦肯锡一份报告中称:目前中国有120万个家庭拥有十万美元以上的存款,这部分富裕客户占中国个人总存款的50%,创造了中国银行业一半以上的利润,这些高端客户就是那所谓的20%。的确,从客户贡献角度来确定重点和分配银行资源,这是正确选择,但是高端客户毕竟有限,而且他们的信息渠道多,在个银行间的流动性强,银行要留住他们不容易。并且他们多数拥有自己的经营基础,有多种赚钱手段,而我国的分业经营不能给他们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因而他们对银行的服务水平也有一定的担心和疑虑。
(3)目前我国居民未对银行产生认同感,一方面是“家财怕露”观念使一些人不愿将自己的财富任人“摆布”;另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免费中间业务”观念难以在短期扭转,银行若推出“收费理财业务”很难有人愿意为之“买单”。
2.理财业务缺乏创新
(1)由于分业经营和利率管制的原因,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在品种和价格方面难以突破,如在投资领域,几乎都是证券、保险、外汇
基金等投资产品的组合,而没有针对客户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在观念和实质上突破的很少。目前国内为个人提供的金融服务大致情况如表1,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这些产品其实没有太多花样,而且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同质。
个人理财结算类设计类咨询类
具体内容卡转帐、印证通、外汇宝、消费理财、免费同存通兑、在线服务、现金资产集中管理、在线家庭理财、代收代付等存款组合设计、基金国债代售、外汇买卖建议、股票买卖建议等信息咨询、投资咨询、融资咨询、理财计划咨询等
表1: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一览表
资料来源:林承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如何发展——《管理现代化》2002年
(2)服务手段和技术缺乏创新。
现在国内银行的理财业务还停留在很浅的层次,多数是存贷产品的组合,最多只能做咨询服务。客户资金进入理财室后,一部分做活、定期的储蓄,一部分购买银行推荐的保险;如果有国债发行会及时通知客户,有客户决定是否购买;如果客户要做住房、汽车的贷款,其将提供相应的手续服务。对客户来讲,现在的个人理财还只是一种技术服务,而不是真正让客户获得智能效益的服务。而且一些新的国债、基金等效益、风险情况也是一般百姓所不熟悉的,单单看一些宣传册,很难让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明白。
3.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要成功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客户经理队伍的建设是个大问题。在我国,虽然已经成立了中国金融理财师标准委员会,但要想依靠认证来培养出高水平的理财师,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年来,银行加快步伐进行理财客户经理的培养,但大多数客户经理仍然是从个人金融从业人员中临时抽调出来的,即使参加了由银行组织的专业培训,个人理财技能仍以银行类业务为主。但从国外情况分析,理财涉及到税务、财务、会计、法律、保险等个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事物操作,大至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与否,小到日常生活的衣食支出,无不囊括在内。且不说如何投资、节税,使财产保值增值,单纯是个人资产负债表或财务预算的制定,若不具备全面及规范的财务分析能力及金融专业知识,很难确保服务的质量。
4.缺乏品牌意识和营销观念
(1)银行之间有很强的摹仿力,所以现在各商业银行在产品创新上取胜在目前这种情况并不是长久之计,只能获得暂时的利益。必须要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并被人们熟知和认识,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理财营销观念相对滞后。市场开拓意识不强,很多银行现在仍然习惯于过去那种坐在办公室里等客上门的做法,守株待兔,主动出击寻找市场的意识不强。缺乏专业的理财营销人员,很多情况下都是新业务品种一推出,全体人员一齐上,等到业务开办后,反倒没有专职的营销人员系统上门推销。营销手段也相对落后,仅停留在业务开办之初张贴通知、打个广告等一般竞争手段上。
5.科技支持落后
(1)缺少专门的理财软件系统。这个软件系统结合了所有的标准理财服务流程,并结合金融产品信息库、客户经理交流区、理财分析工具箱等模块,使得无论客户经理的素质如何,都能够为客户提供相对标准的理财服务。但多数银行系统是建立在帐户的基础上的,且客户信息极为有限,导致理财业务的开展犹如“瞎子摸象”,始终无法确定目标群体。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和保险、证券公司之间的有关客户信息资料库还不能相互间形成共享,有时还产生相互封锁,客观上造成了客户信息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个人理财业务向纵向发展。
(2)互联网技术安全问题使得安全管理成为网上银行业务管理的主要内容。网上银行的系统风险不仅会给银行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影响了银行自身的信誉,破坏银行在公众中树立的信用机构形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黑客攻击手段的提高,维护网上银行系统的安全的必要性也显得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