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福音 人类的希望(一)
“环发”讲座 (于树泉)
今天,当我们静坐操场的时候,在地球的另一端,也即位于大西洋彼岸的离我们直线最近,区县最远的赤道国家巴西,一个举世瞩目的国际大型会议——联合国“环发”大会(全称:环境与发展大会),已进行到第六天。
在会议的开幕式上,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说:“现在我们终于明白,我们的地球和地球上的生命是多么脆弱。”这句话不禁使我想起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两千多年前,有个杞国人老是担心说不定哪一会天会塌下来,并为此寝食不安。现代科学证明,天总有一天要塌下来,尤其在人类的加速破坏下。加利那“地球生命脆弱”的话语告诉我们,如今,“天倾”不仅已不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话题,而且人类已面临天倾的切实威胁。由此看来,那位预感危机,洞知未来的杞人真是聪明绝顶。然而,千百年来,“庸人自扰”的帽子一直扣在杞人头上,他默默承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事实证明,是我们无知地嘲笑了哲人,而无知使人类受到严厉惩罚,付出惨重代价。今天,代表53亿地球居民的各国元首,政府首脑,环保部长,内阁大臣,来自全球170多个国家的“忧天者”云集巴西第二首都里约热内卢,共商“环发”大计,共图补天之策。我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国务院“环发”委员会主席宋健率团参加会议,李鹏总理叶飞赴巴西参加这次环发首脑会议。会议级别之高、规模之大、议题之多、任务之繁、国家首脑出席之众,都是空前的。因而这次会议理所当然地被称为“地球首脑会议”、“全球高峰会议”、“地球最高级会议”,环发问题一时成了举世关注的热点。
也许有人要问:问题有那么严重吗?如此兴师动众、惶恐不安,有那个必要吗?地球到底咋了?环境又怎么了?本来保护环境、爱护地球是每个地球公民的义务,而没有环境意识,一切便无从谈起。因此,了解一下我们的生存环境,了解一下地球的现状,就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切的了。
一、对地球与人类、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的认识
我想把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有的母亲给了子女以生命之后,子与母是可以脱离开来并存于世的;有的子女靠父亲孕育之后,要反过来吃掉自己的母亲,虽然残酷,但唯此才能获得物种的延续;还有的子女不仅从母亲那里得到生命,而且要依赖母亲才能世世代代繁衍下去,离了母亲,便无法存活——地球和人类的关系就是后者。
地球既是人类的母亲,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人类要不断地从母体吸取营养,而地球的生态环境又制约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山清水秀,日暖风和,人类就能尽享大自然的美妙;沃野良田,风调雨顺,就会有五谷丰登,百业兴旺。良好的环境为人们的生活幸福提供了客观条件,人类的发展之舟于是能扬帆远航。反之,沙海千里,风暴肆虐,洪水横流,生命尚且不保,生存尚且艰难,还何谈“发展”?因此,人类必须万分珍视、爱护地球这一天赐的生存环境,为了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索取活动,必须是科学合理的,和大自然协调一致的,而不能是不加节制的贪婪,不虑后果的野蛮。因为,人类保护地球也是自我保护,伤害地球也是自我伤害,毁灭地球也是自我毁灭。然而,人类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存环境的呢?
很久以来,人类文明是以追求物质享受为主要标志的。它促使人类贪得无厌、肆无忌惮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以满足自己的占有欲、享受欲,致使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对地球母亲的残酷破坏相伴而行。约1万年前的农业革命,人类结束了靠采集、渔猎为生的野蛮时代,开始了农业文明。然而过渡的毁林开荒、垦殖放牧,是森林草原遭到破坏,导致了水土流失、沙漠化。18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人类社会有农业文明跨入工业文明,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但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陶醉在“征服自然”的胜利之中,对自然资源进行自杀时的疯狂掠夺,对于地球,人类已不满足吞食血肉,而是敲骨吸髓了。他们恨不得把水抽干,把山掏尽,把禽兽杀绝,同时把毒气排向高空,把污水倾向江河,把垃圾推向大海。工业文明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使得我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肮脏,越来越恶劣。城市的大气被黑色的烟雾笼罩,河流湖泊被黑色的污水充斥,工业文明将人类的生存环境涂上了浓重的黑色。本来,对于地球来说,45亿岁正值青春芳龄,本应风姿绰约,美妙动人,而今由于人类的破坏,母亲已千疮百孔,面目全非,满眼凄凉:有不少地方,青山砍成秃岭,蓝天蒙了浊黄,清风毒为臭气,绿洲退为沙荒,甘霖变成酸雨,碧水成了黑龙江——那茫茫荒漠是母亲脱落的肌肤,那鳞鳞矿井是母亲裸露的筋骨,那昏黄的天宇是母亲哀愁的病容,那浊水黑浪是母亲酸楚的泪流。
二、大自然的报复
人类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最终损害的还是人类自己,人类已受到大自然的报复,随着这种破坏的加剧,这种报复会更严厉,人类正在自食恶果。
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这里曾经是森林葱郁,沃野千里,富饶的自然环境孕育出辉煌的巴比伦文化。巴比伦城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西亚著名的商业中心。巴比伦国王为贵妃修建的“空中花园”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然而,巴比伦人在创造文明的同时却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上连年战争及外敌入侵等原因,巴比伦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大自然的报复终于降临了,2000年前漫漫黄沙使古巴比伦王国在地球上销声匿迹了!
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4000年前这里气候湿润,农业发达,盛产小麦、棉花、甜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使生态环境恶化,昔日的沃野良田变成了不毛之地,终于形成了今日的65万平方公里的塔尔沙漠。
作为世界文明摇篮之一的中国也不例外。新中国的建立,占世界1/4的人民站立起来,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辉煌,江山破败、国弊民穷的旧貌换新颜。但是历史的、地理的环境破坏的重负沉重压在我们头上,在经济建设中一些新的环境问题也接踵而来。
黄河流域的变迁是农业文明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又一典型例子。古代的黄河流域曾经是林木茂密,富庶繁荣。据考证:商代时,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而如今,中华民族的这条“母亲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曾经孕育了灿烂文明的黄土高原林木稀少,沟壑纵横,成为我国亟待改变的地区之一。而黄土高原每年带下来的16亿吨泥沙,1/4淤积在下游河段,致使河床每年增高10厘米,受大堤的约束而成为悬河。解放前的2000多年间,黄河四年三决口,人们流离失所,家破人亡,难以数计。仅1938年郑州花园口的一次炸堤,就死亡89万,受灾人口1250万。目前,自郑州桃花峪以下至入海口的790公里的河段,河床平均高出地面3—5米,开封市区和新乡市区分别在黄河水面以下10—30米,黄河之水天上流。每到汛期,当地党政军民就绷紧每根神经,进入临战状态,卧不安寝,枕戈待旦。黄河堤防年年加高,悬河不断上升,总有垮下来的一天。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大隐患。
长江是世界第三长大河,随着气候变暖,它的源头迅速消融,海拔6621米的格拉丹冬主峰的一条总长度有10多公里的冰川,末端消融退缩150多米,源头的水量在减少,而长江的泥沙却大量增加,长江沿岸大城市向江内倾倒的垃圾粪便每天数以万吨计,长江口已严重淤塞,重吨位的轮船已不能出入,专家们痛心疾首,奔走呼号:长江有可能成为第二条黄河。由于我国西北冰川面积每年缩小1/5,致使水面急剧减少,并促使河谷加速转化为沙漠。据预测,100年后,中国除了靠大自然的雨水外将面临无其他水可用的局面,“滴水贵如油”将不再是传说。
在我们的身边,环境恶化的状况也显而易见。流经我县的滦河是我省的第二大河,这条何以流量稳定,水流平稳,澄碧清澈,水质清甜而闻名遐迩,她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两岸人民。以往,春夏秋三季滦河碧水绕堤,小船悠悠,你来这可以领略“小舟撑出柳荫来”的意境。而今的滦河水,有时小得只适于孩子作放纸船的游戏了。
在伊逊河,五六十年代,你还能看到筏工那搏击风浪的身影,你还能听到他们那令人热血沸腾的号子声,而今,农民会为争一点点水打得头破血流,电影《老井》中打群架的惨剧也是有发生。生态破坏导致了干旱,干旱为农业发展罩上了阴影。
过去,承德有一条蜿蜒清澈的河流,它如一条淡绿色的绸带在市区摆了个“S”型后注入滦河,全长3公里,这便是远近闻名的武烈河。1913年8月热河省都统熊希龄去京任国务总理时,就是行船至迎水坝处,然后进京赴任,而到了50年代,河水只齐腰深,至目前,河水已基本干涸,各种建筑拔地而起。
中国的奇山秀水滋养了无数的诗人墨客,产生了大量赞美中华大地青山碧水的诗篇,位于安徽九华山的佛教圣地——贵池市,原来是个山清水秀、风光绮丽的城市,如今,“牧童遥指杏花村”的田园景色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农药厂、化肥厂、冶炼厂排放的硫化氢气体的令人作呕的气味。
长江的最大支流汗水自西北向东南蜿蜒而下,经江陵流注长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这里曾唱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不朽诗句。千百年来,汗水浇灌着汉江平原的沃土,使这里成为我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而今,这里不仅“两岸猿声”无处寻,而且由于大量工业废水的污染,致使今年的汉水下游河段一反往常,连续20天数百里的河段呈现棕色、棕褐色、淡灰色、酱油色,这条世世代代造福人民的母亲河,近来已由带菌者变成重病号,一位水生物学老教授说:这样长的河段,出现这种现象,在国内从来没有听说过。
在海南宝岛,40年来,人们为摆脱贫困,追求金钱,在五指山区毁林开荒达250万亩,烧山放肥种甘蔗,仅1980——1985年间,甘蔗地面积猛增135亩,其中大部分是天然林地带。1986——1987年,全岛木材蓄积量竟减少1188万立方米。据统计,解放初期天然林面积占全岛面积35/%,到1981年降为10.5%,目前只剩8.9%,海拔1000米以下的天然林已荡然无存。
森林的减少,必然招致灾难性的后果。1987——1988年前后,海南连续干旱22个月,接着受到五个强台风的袭击,上百万亩农田淹没,上万间房屋倒塌,121人死亡,1256人受伤,经济损失30亿元。为了贪欲,为了享受,人类还把贪婪的手伸向野生动物。我国有关于野生动物的法规,但不少不法分子利令智昏,肆无忌惮,导致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被杀案件的发生,导致东北虎、华南虎的濒临绝迹,导致“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黑龙江某地农民,近几年的口号,由“要致富,先砍树”改成了“要致富,先杀鹿”,是省内的10000只马鹿一下子锐减到2000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穿山甲,竟成桌上美餐,被某国营餐馆用来招待港胞,不料港胞义愤之下,拂袖而去。
为了一时之利,一己之利,由人不惜涸泽而渔,焚林而猎,发疯般的狂杀滥捕,唯恐不能尝尽天下之美味,掘进天下之资财,似乎不将地球的宝贵资源挥霍一光,不将野生动物斩尽杀绝便死不瞑目,大有一股“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的架势。据统计,全国有百万支猎枪对准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在我们校园这文明的场所,不也是有提鸟枪的校外捕猎者游荡吗?当发现猎物时,当枪响鸟坠时,那得意中透着愚昧,那狞笑中现出残忍。
鸟语花香是一种美的境界,春暖花开,芳香扑鼻,枝头小鸟,啁啾悦耳。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绝伦的安乐图啊!而今,我国竟出现了大片的无鸟区,令联合国的一位生态学博士大惊不已。
今天,尽管“几处早莺无觅处,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依然脍灸人口,现实中却是飞舞黄莺无觅处,呢喃燕语难得闻了。当人们高歌“像雄鹰飞翔在蓝天”时,翱翔英姿何处寻?“老鹰叼小鸡”的游戏孩子还在玩,而养鸡者似乎用不着担心鹰患了。当“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排成个人字,一会排成个一字”的儿歌响起时,那五、六十年代举目可见的景观,那引人无限遐想的长空雁阵,今天的孩子又何曾一见?莫非是有了无线电,光纤维的现代化通讯手段,传书的鸿雁便因此远遁了?莫非地球的喧嚣拥挤是它们难以存身了?抑或嗜血的枪弹使它们跌落尘埃,近于绝迹了?
几年前,一个阴云密布、冷雨凄凄的秋夜,我突然听到了久违的雁叫声,那透过云层的哀哀雁鸣,一声声,如泣如诉,令人神伤。大雁为什么不趁朗日晴空赶路,偏择昏昏雨夜穿行呢?是以云幕作为避祸的掩护吗?是为了逃脱被烹食的厄运吗?听着那云翳中的南飞雁的哀鸣,耳边似乎响起“雁叫声声心欲碎”的歌声。有人说鸟类使人类的朋友,而人类却成了鸟类的敌人。众所周知,地球上的生物是一个链状结构:由大地的滋养,才有绿色植物的莽莽苍苍,有丰茂的绿色植物,才有草食动物生存的海洋,有繁盛的草食动物,才有狼狮虎豹的家族兴旺。然而“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万物最终都要回归大地,化为绿色植物的营养。这是个精妙绝伦、天化神运的食物链,它环环相衔,相互依存、周而复始。打断其中的任何一环,也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如果我们把地球上的最后一棵树砍倒,把最后的一只野兽杀死,把最后的一只鸡吃掉,人类的灭顶之灾也就到来了。
三、我国的环境概况:
关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严峻现实,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同志综述为以下十点:
1、森林锐减: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有12%,低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若按人均占有面积,我国位于世界第121位。然而就是这点森林资源,也正以每分钟24亩的速度消失,究其原因:是乱砍滥伐杜而不绝,禁而不止,丁丁伐木声响彻东西南北。据《人民日报》报道:在南方,继武夷山告急之后,江西武功山又连遭大规模哄抢滥伐,仅1988-4-19就有2000人参与哄抢。地处川、黔、湘、鄂交界处的武陵山苦遭刀斧之灾,使该区森林覆盖率比解放初减少了42%。广东的白云山发出呼救:不出三年,山林将被摧残净尽。在北方,长白山森林每年以500万立方米速度消失的现象不见改观。
2、水土流失:我国有1/3的耕地受水土流失危害,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50亿吨。
3、沙漠蔓延:沙漠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7,而且正以每年15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4、30%的草原发生退化,昔日的沃野如今正在被荒漠取代。
5、水源危机: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只是世界人均值得1/4,目前我国有2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4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
6、因环境污染,森林锐减及狂杀滥捕野生动物资源面临枯竭,如野马、高鼻羚羊、白臀叶猴等相继在我国绝迹。长臂猿、野象、老虎、白暨豚等濒临灭绝。
7、烟尘污染:我国从50年代开始的工业化进程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烟尘笼罩已是司空见惯。
本溪,中国的原材料和钢铁基地,地处群山环抱之中,城区面积43.2平方公里。在这块狭小的区域内,分布着420家工厂,其中排污企业达200家之多,从发电厂、炼铁厂、焦化厂、水泥厂等林立的烟囱中排出的各色烟龙在本溪上空交相翻腾、遮天蔽日,形成一个巨大的气盖,严实地罩在本溪上空。气盖之下,呼吸困难,白天能见度只有30米。气盖之上,从卫星上看不到本溪。本溪82万居民,相当于82万个“吸尘器”。本溪每年要排放9.1万吨烟尘和12.2万吨工业粉尘。如果把这些粉尘、烟尘收集起来,10年后,将达193万吨。如果将其制成标准砖排列起来,则有18.7万公里。
8、污水横流:我国每年排放360亿吨污水,绝大多部分未经处理就排放,是全国几乎100%的地上水,80%以上的地下水受到污染。尤其是城市的地表水污染就更为严重。
六朝古都南京有一条闻名遐迩的秦淮河,河流蜿蜒数十里穿城而过,故称“十里秦淮”,在南京人的记忆中,秦淮河的水50年代能淘米洗衣,60年代能游泳钓鱼,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工厂处处向河中排污水,两岸处处向河中倒垃圾,秦淮河的清风碧水终于一去不复返。
早春二月,当人们站在“大中桥”或“复成桥”上凭栏望秦淮,只见滚滚搅动的污泥浊水、堆堆肮脏的杂草垃圾,阵阵难闻的臭风臭气,使这条古老名川黯然失色。如果俞平伯、朱自清魂游秦淮,还能觅到那浆声灯影吗?还有那旖旎迷人的梦幻美吗?
洪湖曾以一曲“洪湖水浪打浪”而名扬天下,看过《洪湖赤卫队》的同学一定不会忘记,波光粼粼的湖面,一望无际的芦苇,灼灼盛开的莲花,忽然,莲丛一动,成群野鸭惊起,掠过水面,繁密的花丛中荡出几条小船,几个彩莲女一边采摘菱藕,一边亮起歌喉,于是“洪湖水啊——”的美妙歌声洒满整个湖面。看到这里,我们能不为情景交融的画面所打动吗?
也有的同学会说:那是电影。不错,那是电影,但不仅仅是电影,也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我这里有资料为证:60年代,洪湖地区鲜鱼年产量3500万斤,野生莲子90万公斤,远销全国,享誉中外。洪湖水清,一碧万明,洪湖鱼肥,远近闻名,洪湖莲美,名不虚传。而今,这一美景已不复存在,昔日洪湖浪打浪,今日蒿草烂泥塘,名贵鱼种绝迹,菱角芦苇无踪,禽鸟野鸭它迁,“遍地野鸭和菱藕,晚上回来鱼满仓”已成古老的传说。然而狂杀滥捕仍在继续,围塘造田仍在推进。
9、垃圾成灾:我国每年产生工业废渣5亿多吨,不是堆积占地,就是排入江河。我国的生活垃圾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已有不少城市陷入垃圾的重围。北京周围有4000多个垃圾堆。去年暑假一中组织老师去北戴河旅游,回来时路过北京,市里进不去,在市区兜圈子时,我见识了北京垃圾阵,如丘陵般起伏的垃圾堆一个接一个,一股股酸风臭气令人作呕,漂亮的首都北京,原来坐落在垃圾盆地里。
10、严重的噪音污染如同隐形杀手对人民的健康、生命构成潜在威胁。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