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场大跌深层次原因


  中国发生金融危机了吗?

  股市下跌震荡,是金融危机的表现之一,去年股市上涨5000点以上时,当时感到有泡沫,震荡下挫情理之中,没想到跌得那么厉害,而且奥运会会前几个月出逃。逢跌买入,又没有钱买入了。这是股民伤心的地方之一,迫切需用政策的灯火照亮股市!

  我们知道越南是发生了金融危机,所以股市狂泻58%,那么中国股市从高点到现在下泻的幅度也将近54%,能不能倒推回去得出同样的结论呢?

  国际上来看,金融市场的危机基本上是10年一次,2007年是美国的次贷危机,1997年是东南亚的金融危机,1987年是华尔街的黑色星期一,1977年是拉美的金融危机,1967年是英镑危机,哪一次危机都不是靠市场的能力能够化解的,最终不是当地政府的干预就是国际组织的一致行动才挽救的。

  水皮评论:资本市场最害怕的是不确定性,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因为信息的不透明,因为信息的垄断性,投资者特别害怕身处信息的死角,特别担心别人掌握着自己所不知道的危机,以至于自己作出错误的判断。

  中国的投资者目前正在承受着史无前例的折磨,用内忧外患形容一点不过分,内忧不光来自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同样来自新股发行的不确定性,而外患则一方面来自国际油价的疯狂炒作,一方面来自对于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的忧患。毕竟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只是被动地对付因为外资流入而形成的流动性,主动性的措施又在哪里呢?反过来讲,外资流入中国会因为央行的政策而退避三舍吗?外资的流动性过剩和内资的流动性不足已经是无法回避的矛盾,要防止中国经济的下滑,必须作出抉择,不能再这样没完没了地“纠错”。

  银河证券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张新法认为:在奥运召开之前,受上市公司中报业绩、经济增长、通胀压力、海外因素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将受到制约,预期市场难以出现明确的趋势性大幅上涨行情,而以区间震荡、缓慢盘升的运行格局为主。

  奥运会之后,随着经济运行改善,翘尾因素消失导致通胀压力缓解,资源品价格管制逐步放松,宏观紧缩力度放松甚至转向,则市场预期改善,投资信心增强,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将逐步改善,从而推动市场活跃,上证指数将回升到4000点以上的合理价值区域。

  A股市场经曾经有过的七次大跌:

  1,1992年5月-1992年11月1429点跌至400点,历时5个月,最大跌幅达72%。

  2,1993年2月-1994年7月1553点跌至325点,历时18个月,最大跌幅达79%。

  3,1994年9月-1996年1月1053点跌至512点,历时16个月,最大跌幅达51%。

  4,1997年5月-1999年5月1510点跌至1047点,历时24个月,最大跌幅达30%。

  5,1999年6月-2000年1月1756点跌至1361点,历时6个月,最大跌幅达22%。

  6,2001年6月-2005年6月2245点跌至998点,历时48个月,最大跌幅达55%。

  7,2007年10月-2008年6月6124点跌至2729点,历时8个月,最大跌幅达55.6%。

  尽管这次大跌的跌幅还不是七次之中最大的,但其杀伤力却是巨大的。因为与以往相比,如今A股市场的规模和容量是历史上最大的,数万亿计的流通市值在这次大跌中灰飞烟灭,投资者损失惨重。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出现这次大跌后,与投资者的惊恐慌乱相比,有关方面一直保持沉默。所有这些,使市场的氛围显得神秘怪异,投资者也感到更恐惧,更不知所措。

  回顾历次大跌,似乎可以找到某些佐证(见表):第一,通胀无牛市:前3次大跌发生在高通胀期间;第二,金融动荡期间无牛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第4次大跌)和2007年四季度以来的次按危机(第7次大跌);第三,经济低增长期间无牛市:如第5次大跌。

  其实,从估值来看,目前市场的市盈率水平进入到比较合理、甚至相对较低的水平。经过连续大幅下跌,目前市场的估值中枢进一步下移,当前沪深300指数成份股按2008年业绩的动态估值倍数约17倍,意味着以该市盈率计算的基础年收益率可以达到5.88%,比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高出100多个基点,显示出A股市场泡沫已被挤出。

  若作国际比较,沪深300市盈率已经低于美国标普500的市盈率值,而对比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前景,中国的长期成长性要领先于美国。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抑制当前股价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层面的恐慌情绪。

  结束此轮通胀还需要2年。根据按照国家统计局许宪春的观点,自199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经历了两个周期:1999年以前为第一个周期,1999年以后为第二个周期。第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从1990年到1999年。1990年,经济增长处于波谷,谷值为3.8%,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值;1992年,经济增长处于波峰,峰值为14.2%,是改革开放以来仅次于1984年15.2%的次最大值;1992至1996年,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12.4%;1999年,回落到经济增长波谷,新的谷值为7.6%。第二轮经济增长周期从1999年经济增长处于波谷开始;2003至2007年,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10.8%;2007年,处于经济增长波峰,峰值为11.9%。到目前为止,本轮经济增长周期尚未结束。

  与经济增长周期同步的是,1990年以来,中国价格增长也经历了两个周期:第一个周期从1990年到1999年。1990年,价格增长处于波谷,谷值为3.1%;1994年,价格增长处于波峰,峰值为24.1%;1999年,价格增长回落到波谷,新的谷值为-1.4%。第二个周期从1999年价格增长处于波谷开始,在波动中呈上升的趋势;2007年,价格增长处于本轮周期迄今的最大值,为4.8%。“到目前为止,本轮经济增长周期尚未结束,因而本轮价格增长周期也未结束。”

  比较两轮经济增长周期,有一个重要启示,即,从第一个周期来看,价格增长的谷值期与经济增长的谷值期相同,经济增长在1990年处于谷底,价格增长在1990年也处于谷底;经济增长在1999年回到谷底,价格增长在1999年也回到谷底;而价格增长的峰值期却与经济增长的峰值期不同,经济增长在1992年到达峰值,价格增长却在1994年到达峰值,价格增长的峰值期比经济增长的峰值期滞后两年。

  近期有人散布预期心理:历史的巧合,中国逢9必有大事。。。

  1909年,改朝换代,宣统元年,内忧外患。

  1919年,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席卷各大城市。

  1929年,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1939年,抗战烽火席卷大半个中国。

  1949年,摧枯拉朽,新中国屹立东方。

  1959年,西藏大暴乱,达籁喇嘛出走。同时由于经济决策失误,发生了三年席卷全国的大饥荒,至少有三千万人饿死

  1969年,震惊世界的中苏珍宝岛冲突。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拉开序幕。

  1989年,学潮,动乱

  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北约轰炸。

  2009年。。。。。。

       本轮通胀趋势将于2010年年底前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