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能被一纸公文否定吗——
必须直面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网瘾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 陶宏开
(鉴于近几年来高等院校大学生网瘾现象日趋严重,前不久,我应校宣传部的要求写了这篇文章。根据长期的实地考察和大量的个案实践,我认为,现在是必须认真面对普遍存在的高校网瘾问题的时候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日前卫生部出台了令人失望的《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本来,因为社会上对网瘾标准和相应治疗方法的混乱,人们早就期盼卫生部能够尽快关注、指导、规范和管理全国各地的戒除网瘾机构。哪知道,千呼万唤才出来的一纸公文竟然是含糊其辞地否认网瘾的客观存在!不知道卫生部是依据什么作出这样的结论?参与并起草这份文件的人作过什么样的调查研究?他们有过戒除网瘾的实践吗?否认“网瘾”概念网瘾就不存在了吗?这样的否定是实事求是还是变相的不作为?
君不见——千千万万的父母因为孩子的网瘾而痛不欲生,举国上下各种媒体连篇累牍的相关报道,年年两会代表关于网瘾的多次提案,公检法部门公布的网瘾导致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数据,全国各地心理卫生工作人员对网瘾孩子的帮助,众多科研机构对网瘾的调研报告......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不得不问:网瘾能被一纸公文否定吗?这里,特把我给校刊写的文章《必须直面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网瘾问题》转载到我的博客里,请社会公断。)
2004年5月,因帮助一名少女戒除网瘾,掀起“挽救上网成瘾者大行动”,触发了全社会对上网成瘾青少年的严重关注。在学校和各地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我们应邀开展“素质教育、健康上网”全国行。五年多来,通过对2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150个城市的实地考察研究,我们发现网瘾不仅已经成为最普遍、最难以解决的青少年问题,而且在向成年化和低龄化两头延伸。最明显的是,向我们求助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其中不乏来自清华、北大、中国科技大等顶尖名校的“天之骄子”。
数据表明,2006年以来,各高等院校被处理的大学生逐年增多,不少院校都有成批的几十或两、三百的大学生被休学、退学或直接开除,其中80%以上主要是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而难以继续学习。十二载寒窗的苦读,父母多年的辛勤培育和殷殷期望,不但一朝化为乌有,而且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回去后问题会更多、前途更迷茫......
调查发现,对于不断恶化的大学生网瘾现状,相当一部分高校到现在还没有认真面对,有的是漠然视之,有的是轻描淡写,更糟糕的是,还有少数领导刻意回避甚至掩盖这一客观存在、且亟待解决的矛盾。事实上,这也是高等院校网瘾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并加以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网瘾不仅使得部分大学生中断学业并导致他们家庭的痛苦和绝望,更可怕的是大面积地影响校园学风和教育质量。随着大学生宿舍里电脑的普及,“女生网恋聊天,男生打怪升级”,早已成为司空见惯的校园文化景观。其结果,资深大学生网游玩家是“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致使综合平均到课率大幅降低到三分之二左右,部分院校甚至不到一半。更令人不安的是,网瘾不但使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下滑,影响莘莘学子的身心健康,还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暴力倾向、涉黄迷赌、自残自杀,有的还堕落为阶下囚。有位内蒙古的学生在七年内四次考上大学,每次又都是泡吧挂科不得不退学,最后因为盗窃而被判刑。
日渐严重的大学生上网成瘾现象敲响了警钟,近几年,我们先后被邀请到各地大专院校作了百余场相关的报告与讲座。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和我们华中师范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联手开展“健康上网校园行”,举办主题为“网络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国际研讨会,进行了一系列针对当前大学生网瘾的活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媒体对高校的网瘾状况做了连篇累牍的报道:因网瘾跳楼自尽,校边网吧通宵爆满,追求网恋一夜情、玩网游花完学费、生活费就去偷盗、抢劫等等,无一不是怵目惊心,是到了应该认真面对这一问题的时候了!
要化解大学生网瘾,首先要找到该问题形成的原因。通过对大量实际案例的具体分析和对症治疗,我们认为从根本上来讲,网瘾主要还不是学生们的错,而是由于:
一.早期家庭教育的不合理,使得孩子的性格有缺陷、人格不健全;思辨能力差、自控能力弱,不懂得自我平衡,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自觉的责任感。这样的孩子心理成熟滞后,他们在逐渐长大并离开家庭进入大学校园后,很容易出现网瘾问题。
二.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等不正之风盛行,积极向上的主流社会文化缺失,广大青少年长期遭受不良多元文化的反向误导,致使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低下。再加上网络的便捷与普及,各高等院校被大大小小的网吧包围,网络文化又过度娱乐游戏化、游戏过于暴力色情化,那光怪陆离的花花世界对心灵空虚、浮躁不安的高校学子充满了强烈的诱惑力,他们一旦进去就难以脱身出来。
三.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素质教育仍然是纸上谈兵,课堂内重教轻育,课堂外缺乏引导,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不到及时、应有的关怀和培养。大学教育强调以自学为主,而现代的高校学子因为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原因其自立和自理的能力较差,在没有高考的压力及父母的监管后,常常感觉无所事事而去上网浏览,不知不觉地就陷进去了。他们在出现了网瘾苗头时,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帮助,日复一日地被网络越缠越紧,终至荒废学业、自食苦果。
此外,千百万网瘾青少年的出现,引发各种戒网瘾机构的应运而生。全国各地三百余家这类的中心、基地和训练营等,绝大多数是采用强制性的关押禁闭、打针吃药、电疗电击、强迫军训,甚至暴力打骂等手段,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对这些网瘾玩家造成二次摧残。涉及这方面的某些专家、医生不是遵循科学发展观作深入研究,通过实事求是的实践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竟然提出“网瘾是精神病”的诊断标准,采取错误的治疗方法,使网瘾大学生遭受进一步伤害,网瘾问题的解决也因此陷于迷团。
五年多来,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和对大量个案的分析诊治,我们认为网瘾不是“精神疾病”,而是认知偏差导致的非理性行为习惯,并针对性地总结出一套“素质教育、亲子互动”课程,采取“心理沟通——行为矫正——环境改进”等方法,引导学生和家长一起“净化心灵,走向理性”,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一度轰动全国的四川“考霸”网瘾张非,他三度高考都以优异成绩进入北大或清华,但前两次都因深陷网瘾而退学。2007年,他第三次高考,以677分名列当地亚军。这一次,在媒体和他家长的要求及配合下,我们前去当地给予及时的帮助。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他终于告别网瘾,再进清华,并首次读完大一,以名列前茅的成绩升上大二、大三。
尽管我们发现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普遍比中学生更为严重,诊治其网瘾的难度也更大,但只要方法正确,他们的网瘾也是可以戒除的。鉴于目前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还没有出台网瘾标准和治疗方法,我们仅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一.各级教育机构、包括高等院校必须认真面对学生们的网瘾问题,应尽快地成立专门班子进行研究,争取在网瘾这个世界性难题上有所突破、作出贡献;
二.要安排具体的专业人员主管此事,不要把网瘾大学生作为包袱简单处理、推出校门了事,这样做可能毁了这部分青年的一生,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三.面对当前基础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要有计划地给大学生补充心理素质或情商教育的课程,阶段性地开展相关活动,举办有关主题讲座,帮助学子们增强自控能力和成熟度;
四.“预防为主、治疗为辅”:1)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增设“健康上网、远离网瘾”的内容,组织他们认真地探讨以加强预防意识;2)出现问题后不要大动干戈地批评堵压,坚持润物细无声的关怀和耐心交流,最好能和家长取得联系进行适当的配合;3)对沉迷度较深的学生玩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定时间的集中到系、院或学校进行专项辅导教育;4)对少数严重的要进行心理或精神分析,看是否有其他心理问题甚或精神疾患,再采取相对的必要治疗;
五.“疏堵结合,疏导为主”:1)改进“不许带电脑、不准去网吧、宿舍晚间断电”的简单“堵”法,让学生们一起来讨论管理条例,经常性地进行有关宣传教育,随时了解情况,掌握动态;2)开设各种形式的第二课堂,用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引导大学生充实课余时空;3)发挥党团和骨干学生的榜样导向、相互督促和管理帮教作用,以便于一发现情况就及时结对帮扶,一起去课堂、上自习、补课谈心、参加文体活动等。这项工作不单纯只是戒网瘾,而是引导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总之,对大学生上网成瘾的问题必须落实“以生为本”,不仅只对学子们的功课学业负责,还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负责。我们希望高等院校的同仁们能严肃、严谨地对待这一网络时代的新问题,认真关注、加强研究、反复实践,共同探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切实解决网瘾为突破点,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社会输送大批高质量的合格人才。
2009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