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6日,四川遂宁市委组织部网站刊登公告,拟从遂宁籍外出务工及返乡创业优秀农民工中,定向公开选拔3个副科职领导干部。遂宁市组织部长雷世界表示面向农民工定向公选,并且让农民工当上县级政府部门的副局长、副镇长,在全国还是头一回。据悉,此次面向返乡创业优秀人才公选的3个“位子”是:大英县招商局副局长、蓬溪某镇副镇长、射洪某镇副镇长。(11月9日《羊城晚报》)
龚自珍有诗云: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此诗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才,而朝庭该做的就是要大胆破格荐用人才,唯有如此,中国才有希望。遂宁破格从农民工群落中选用副科级领导干部,是打破固有的选拔框架,是破格选用人才的积极探索,所以创意是好的。但纵观其选拔过程,明显存在两处路径迷失:一是遂宁籍身份,二是“定向”之疑。
首先,遂宁既然要不拘一格,何不“拘出”大一点的“格”?缘何一定要限制是遂宁户籍呢?湖北人可到湖南从政,四川人能到北京为官,古往今天,可谓再正常不过。特别是,在公共管理日益国际化,市场经济愈发快捷发展,人才流动加剧推进的现代社会,非遂宁籍的人难道就不能到大英县招商局作副局长吗?强调遂宁户口,似乎露出一些机构的“本位”意识,越看越觉得这一做法的“秀味”颇浓。因为以身份与户籍设限的本身,就与“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主旨疏离。
另外,“定向”是啥意思?该报道未予诠释,不过我们从雷世界部长的话中能听出画外音。雷世界说:“这批农民出去后通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更加熟悉市场、经营管理,甚至一批人成为了小老板”。在市场经济中,能成为小老板的农民工当然算能人,但如此明确将选拔对象像点对点般地“定向”在回乡创业的小老板身上,势必是对全国超过22542万人的农民工构成身份歧视。而“僧多粥少”的招三名干部,还附加高中文化以上,如此“定向”,这咋看咋像组织部早就瞄准了三名入仕对象。
所以有网友发帖称,招农民工作公务员固然好,但需避免“定向”走私带来的灰色交易。我认为网友所言是话丑理端。如果仅以回乡农民工创业是否兴旺,所赚票子多寡来作为评判其是否能当干部的标尺,那就有失偏颇了,因为公共管理理念新旧和服务水平高低,毕竟与钱的多少不一定成正比,有时甚至成反比。况且,若这方面的监管措施不到位,还可能让“权钱交易”趁虚而入,使公权沦落成一次“公开拍卖”。
实际上,当前的农民工群落只是一个过渡型人群,他们必将融入中国劳动者的建设大军中,他们身上不应成为一种带有身份歧视意味的“符号”。可以说,制度关怀之疲,劳动监察之弱,严惩恶意欠薪和血汗工厂的行为,在局部地方尚显乏力。所以,各级行政部门要清醒地意识到,剔除劳动就业制度与分配政策上的不公与歧视,远比让三名“农民工”入仕重要。农民工需要的是构建法制体系的“政策面包”而非这种给农民工几顶“乌纱帽”的“关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