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提高人工林碳汇能力


以全球变暖和大气CO2浓度增加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正在改变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因而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普遍关注。森林,特别是森林土壤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碳源、汇、库的角色,人工林的碳汇作用被认为是减缓全球变化的一种可能机制和最有希望的选择而成为全球气候变化减缓研究与实践的核心内容。

对此,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客座教授、APP(中国)林务外宣部总监蒋伏利于2009年11月9日在南宁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森林与气候变化”分会上指出,在大力发展以“低碳”和“循环”为核心的绿色经济的同时,通过科学发展人工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已经成为现代林产业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蒋伏利教授在报告中援引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有关评估认为,以“资源-产品-废弃物”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导致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现代工业文明破坏导致的森林碳汇急剧减少,是引发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对此,国际社会正在采取两项战略措施:一是直接减排,即通过发展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二是间接减排,即通过以森林为主题的生物吸收CO2,将温室气体固定下来,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间接减排成本低、易施行,综合效益大,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

与此遥相呼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植树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绩。据2007年我国发布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报告》,1980年-2005年我国造林活动累积净吸收约30.6亿吨二氧化碳,森林管理累积净吸收16.2亿吨二氧化碳,减少毁林排放4.3亿吨二氧化碳。北京大学针对森林碳汇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单位面积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每公顷136.42吨增加到21世纪初的每公顷150.47吨;同期以森林为主体的中国陆地植被碳汇大约抵消了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6%-16.1%。在此基础上,国家林业局于2009年11月6日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确定了5项基本原则、3个阶段性目标、22项主要行动。5项基本原则是:坚持林业发展目标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相结合,坚持扩大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质量相结合,坚持增加碳汇和控制排放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减缓与适应相结合。

对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有关评估和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蒋伏利教授结合金光集团APP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践,在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为了实现造纸业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传统经济模式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变,金光集团APP(中国)在林浆纸一体化的尝试和实践中,着力于直接减排和间接减排的构建工作,并已见成效。在直接减排范畴,金光集团 APP在中国的工厂利用五大循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体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在间接减排范畴,金光集团APP将植树造林作为制浆造纸的第一车间,在科学发展人工林增加森林碳汇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根据APP(中国)林务事业部采用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专门委员会)林地生物量碳储量变化计算方法对APP(中国)所有林业资源进行的全面清查结果显示,2008年APP(中国)现有人工林总碳储量为648万吨;平均每年固碳217万吨,或平均每年吸收二氧化碳796万吨;平均年氧气释放量约579万吨。

为不断提高桉树人工林增汇能力,APP(中国)不断加强碳汇林业研究并付诸实践。在营林生产过程中,APP(中国)通过加强林区管理,采取抚育、间伐和更新等活动以及在人工林管理中进行有效施肥,合理的水、火管理,科学的土壤、病虫害的管理与控制等,进一步提高现有人工林的质量,不断增强林木的整体吸(固)碳能力,增加了人工林固碳总值。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种植人工林,降低种植和伐木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大力发展二代、三代萌芽林,极大的提高了人工林固碳净值。此外,从2008年开始,APP(中国)为进一步研究人工林碳汇和在运营过程的GHG排放,开展了一系列人工林碳汇盘查工作,成为国内首家在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链中实践碳评估的林业企业,为森林碳汇计量检测体系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蒋伏利教授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是整个人类大家族必须共同面对、共同改善的课题。由于林业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能,因此,科学发展人工林是未来30年-50年增加碳汇、减少排放成本较低、经济可行的重要措施,也是林浆纸一体化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金光集团APP(中国)科学发展人工林的范本意义超出了中国现代造纸的发展预期,昭示了中国现代林产业企业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贡献碳汇的美好未来。(文/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