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需要偶像,也有把偶像砸毁的冲动。这诚然可以作为余秋雨为自己辩护的理由,但一个人成为偶像后,往往就觉得自己是完人,至少余秋雨把自己真的看成是博古通今、学富五车的圣贤,但是他自诩熟读五经四书经典,却忘记了圣贤还有过错呢!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也在古典著作里出现的频率够高吧!至少在这一点余教授无愧于第一文盲称号。
客观的讲,他的书《霜冷长河》、《千年一叹》我都拜读过,的确有自己起码所谓的文采,把惨不忍睹的历史,携自己一腔书生义气撰写的让人读起来激情盎然,还适时不忘提醒读者和听众动脑筋去推敲某一事件的背后还有什么值得玩味的。至少从这点上也为当前历史文化的传播树立了榜样,告诉了那些老学究们历史原来也可以这样讲,这样写。其实大家的调侃,主要的对象其实有两个,一个是“大师”,一个是捧“大师”的地方政府。“余秋雨似乎已经真的把自己当大师了,以为自己无所不能,这篇碑文,他可能觉得跟前人比不敢称好,但在同时代的人中必属最优”,所以才敢说出“对自己的碑文很满意”这样的豪言壮语。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鉴赏能力的缺乏,文化价值判断力的沦丧,让他们觉得,谁的名气大、获得的荣誉高,就该认可谁。
这诚然能反映出一些现实,但我个人认为最大的真实却是余秋雨在盛名之下,失去了作为一个公众学者谦逊的品质,才导致他敢公然对抗大众的舆论和指责,这就不免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在面临公众舆论时:你越是自觉的清高,你就越容易成为大家口诛笔伐的对象。相反,倒不如虚心一下,大家都过得去。当然也不否认会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余秋雨故意为自己更加出名为之,呵呵,就本人来想就一定会万劫不复了!说文盲还是初级阶段,以后肯定还会有更难听的。
其实,我很不喜欢把一个文人说成文盲,对于他来讲,这比一切都进攻的够深度,但是,那也会在全天下的文人头上悬个达摩克利斯之剑,谁还敢做文人?谁还敢喊出自己的声音?所以也请大家能嘴下、笔下留情,要不离开了他们这些文人,大家有都慢慢会成文盲的,其实这是件好事,它成了观察社会现实一个多棱镜。它不但照出了著名学者的身后的阴影,也提醒了特别是身为人师的博导、教授们,一定要正其身,慎其行,其言,一辈子若无真才实学,一旦出名就会现形的。也同时反映了那些一味迷信权威,欠缺基本判断能力的政府官员们,也有进扫盲班的必要,至于真正存在我们当中的第一文盲,只能以宽心对待,毕竟见识短浅,尚需进一步深造,但至少他们是真实的,只有对于虚假、欺骗、误导等行为的著名人士也包括余秋雨才真正值得大动干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