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人簪花


                    古代男人簪花(李壮鹰)

 

如今只是女子簪花,男人不戴。而我国古代有男人戴花的风俗。这种风俗在宋代尤甚,不但是庶民,越是有身份的、当官的越爱戴花。因为它是一种风雅的表现、荣耀的标志。

宋人王珪有一次在在翰林院值夜班,皇上召见,叙谈后十分赏识他的贤才,当时正值中秋夜,皇上就命令宫妃们各取头上的簪花一朵,插在王珪的头上,搞得王珪的脑袋像插满了冰糖葫芦的草招子。

后来王珪去淮阳,在一个初夏的晚上请王安石、陈升、韩琦三位名人作客,园圃内的芍药正盛开,酒席间乘兴到圃内采下最名贵的花四枝,每人头上戴一朵。王安石是个很邋遢的人,传说他不洗脸、不洗澡,满脸污垢,还说“天生黑于予”。受皇上接见,谈话时虱子爬到胡须上,和他一起享受“御览”的殊荣。你想想,这种人头上插上一朵花,会是甚么一副模样?但宋代男人戴花似乎不是为了“美”,而是为了“酷”,显酷是一种文化风流的表现。

苏东坡诗云:“老人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可见宋代的老人也戴花,而且恬然不羞,花羞他都不羞。

《宋史》载,宫中每逢盛典,百官簪花,从皇帝到大臣、禁卫甚至吏卒,来来往往头上都带着花。杨万里有一首诗专写正月十五宫中此景:“春色何须羯鼓催,君主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人群头上有花,远远看去就像一片红云浮动,姜夔诗:“万数簪花满御街,圣人先自灵景回,不知后面花多少,但见红云冉冉来。”

新科进士及第,宫中赐宴,皇上也要赏每位一朵宫花戴在头上,所以陈济翁有《蓦山溪》一词,专写这些人在席间志满意得之态:“金杯酒,君王劝,头上宫花颤”。“颤”字传神,它表面上写花之动态,实际上写的是簪花人摇头晃脑的得意忘形。一般的新进士不但在宫中吃酒时“颤”,筵后还要让头上的花“颤”着回家,以显示自己的殊荣,让所有的路人分享得意。

宋代,并不是成功的男人才有权戴花,一般人也戴。就好比现在并不只是演艺界明星才有权剃光头,一般人也都有裸露头皮的自由。水浒一百单八将中有个蔡庆,之所以诨号“一枝花”,就是因为他平常喜欢戴花,而他只不过是个衙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