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剩女多还是剩男多?
“剩女”不仅仅是我们传统女性自怜自艾的自贬之称外,不也是男性对那些个越来越望尘莫及的女性,终于可以出口气的一种笑谑称谓吗?看似比以前的“老处女”、“老姑婆”好多了,但越炒越热的结果是社会仿佛多了一个剩女阶层,让大龄女生皆惶恐自己在“剩女”之列。然而,有剩女就当有剩男,他们人口会少吗?为什么没有成为公众议题,让大家指手画脚呢?
以我们性别人口结构明显失衡的状况看(一般正常是男女100:107,我们则有高到100:120的),我怀疑剩男是远超过剩女的,只是话语权大多握在都市白领手里,“强说愁”成了小资情调之一,其实更庞大的农乡人口男女差比,才是被严重忽略的啊!几年前曾有人预估不久后我们将有三四千万个光棍,哈!那可是许多小国家他们各自的人口总和哪!所以有形容这批旷男“失眠基本靠手”,恐怕真真是我们需要正视的社会问题吧!
另个面向则是当经济活动热络时,在各大城市有多少女性委身当“二奶”、“小蜜”被护养的?他们有否可以公然怨艾的剩女情结?还是得过且过,甚至骑马找马?此外我们可观的离婚女性人口,她们如果没有在前婚教训得到成长的话,不就还在痴痴等着“下一个男人会更好”,而悄悄地又挤进“剩女”之列?至于都会女性生存条件普遍胜于被期待有房有车的未婚男性,说来应该是轻松多了,何至于“剩女”话题被炒得如此沸沸扬扬呢?
首先一直以来,女性群体是被窥视的最佳对象,因为它有抓眼球的商业效益,这点不仅仅是男权社会特质,事实上连女性自己也被内化了,恒相信“物化女性=市场卖点”,包括把些“待价而沽”的女人拿来大做文章,总是有人爱看,可以保证点阅率,因而导致错觉以为“剩女当道”,却丝毫不关注“剩男”背后有难以预期的社会安全问题。
同时,由于女性善于抒情,喜欢把“剩女焦虑”诉诸于大众媒体自己吓自己,故而造成一股风潮似的,大家纷纷对号入座。尤其今天传播渠道大多是女性工作者,更准确的说,她们不少恰是一群典型的“剩女”,境由心生,这个题材会被反复炒作也就不稀奇了。
反观男人,“男儿志在四方”的性别教育差点,使得他们习惯把“成家”当成到“立业”这个终极目标的过渡行动,自然没有女性那般迟疑地千挑百选,反正婚后善尽责任,情感世界的火花在外则无处不发,何须执着那一瓢饮?所以男人里外游走,确实没有女性孤注一掷的压力,但这并不表示其他剩男不存在啊!
说到顶,我们女性大多仍处在“自恋”、“自怜”的稚弱期,就一个早在半个世纪前便被男人解放了的“女人撑起半边天”族群来说,今天可说是大开倒车,尤其快占据了高校校园的女生,还总是念着“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就更让人错乱到不行。所以有自省能力的女性,该关注的不是大龄未婚,而是我独立吗?我精神生活充实吗?我是一个有魅力的女人吗?我能为社会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