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说实在话


不能说实在话

央视的《百家讲坛》最近在炒冷饭。曾仕强的《胡雪岩启示》是其中之一。首播的时候,我听了一点,感觉有点儿不对。重播的时候,又听了一点,感觉依然不对。以前想把自己的感觉写出来的,因为忙,耽误了。现在,手头的工作告一段落,闲着也是闲着,就写几句吧。

胡雪岩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以前是不上台面的。因为,中国历来是一个轻商的民族,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基本不变。现在虽然全民经商了,可是,人们的内心深处对于商人的看法比以前有所好转,也依然是有所保留的。胡雪岩经商,还和官有勾结(好听点的说法是联合、互补),虽然位尊“红顶商人”,但是,依然是商人。无商不奸,虽然有失公允,偏颇极端,但是,也说明了一个事实。这是一个尔虞我诈的行业。在商言商,其实,不妨叫做奸诈其实是商业的本质或曰潜规则。

可是,在曾仕强的眼里,胡雪岩俨然是一个成功的甚至伟大的商人。他资助左宗棠收复新疆,自然是天大的功劳。帮助王有龄步入仕途,是又一个成功的范例。本来是一个利用官府捞银子的伎俩,在曾仕强的眼里怎么就成了爱国的义举了呢?本来是一桩投机的买卖,在曾仕强的眼里怎么就充满了为了朋友两肋插刀的豪气了呢?经商就是经商,还是还其本来面目为好,不要任意拔高。

曾教授非常佩服胡雪岩的是,胡雪岩会说话。什么是会说话呢?曾教授告诉我们,就是不能说实在话,要说妥当话。什么是妥当话呢?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如果你见人说鬼话,见鬼说人话,那就是:不会说话。比如,胡雪岩去讨债(要死账,现在叫呆账),是不能直接要的,而要说,以前那样硬要,是我们的不对,我们愿意再以更低的利息借给你银子,直到说的债务人无地自容而乖乖地还钱。胡雪岩要资助王有龄,是不能说给他钱当官,当了官之后,给胡雪岩的经商以方便。不能这样说的。只能接着酒劲儿轻描淡写地说:“这是你当官的本钱”。而王有龄心里犯嘀咕:凭什么这样善待我?莫不是要收买我?要我以后为他卖命?但是,这是肚子里的想法,是不能说出口的。说出口的,是这样的:“你为什么对我这样好?”

本来,这是人情之常,大家都这么做的。胡雪岩和王有龄如此说来,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在咱们的曾教授的“启示”之下,这就成了一种人生智慧了,有了深刻的哲理了。曾教授这里说的话,显然是不妥,曾教授犯了一个大忌,说了实在话。这和李宗吾的《黑厚学》有什么两样?这样的玩意儿,也能堂而皇之地上《百家讲坛》,真是: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央视,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和江湖没什么区别了。

现在有一种不好的学风,就是为了吸引眼球,故作惊人之语。以前,你讲革命,现在,咱就讲改良;过去,你谈理想,今儿,咱就讲实惠;你现实,咱浪漫;你干净,咱就不洗脸。把一些街谈巷议不登大雅之堂的言论包装一番,就拿到央视来贩卖,还美其名曰“研究”、“学术”,连起码的立场都错了,连做人的原则都丢了,剩下的,就是一些市侩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等等实用主义哲学的杂烩儿。没有一点儿坚持,没有一点儿特操,更谈不上崇高(他们避之唯恐不远了)。真不知道他们要让这个世界变成什么样儿。

因为胡雪岩“成功”了,所以,胡雪岩的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这和当年那位二当家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有什么两样?兵不厌诈,无商不奸,如果搁在军事上和商业上,也许不失为一种真理和规则。可是,现在你搞泛真理,把真理放之四海,还要“皆准”,这可能么?我们总要有一个信念,有一个操守吧。儒家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道家的己所欲也不施于人的洒脱,墨家的孜孜以求永不言弃的认真,在《百家讲坛》曾教授这里怎么就都不见了呢?(二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