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关系峰回路转的策略解读


 

2009年4月1日晚,在伦敦参加20国峰会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举行会晤,并就双边关系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交换意见。尼古拉·萨科齐表示,将坚持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和西藏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开的一部分,很高兴法中两国恢复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重启战略对话。至此,因西藏问题而陷入困境的中法关系得到缓解。
中法关系之所以会峰回路转,在这其中,中国因势利导应对之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实中法同属世界大国,都需要在世界范围内有自己的话语权,而大国话语权则需要在大国博弈中产生。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一直受到美国的单极外交战略的压抑,而尼古拉·萨科齐上任以来,他一直试图向世界证明,法国是一个独立于美国之外的大国,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发出自己强势而震撼的声音,而反对中国无疑是最好的表现形式。
因此,自去年3月拉萨发生打砸抢事件以来,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围绕西藏事件制造了一系列挑战中国核心利益的政治事件,并由此博得了世界的注意。但是可以说在此次事件中,法国并没有占到任何便宜,更没有像尼古拉·萨科齐想象的那样树立起大国形象,而倒是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大国崛起。
从汶川地震,到奥运召开,再倒应对金融危机,中国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而在这些焦点事件中,中国向外界传播的核心诉求就是“负责任的大国”,虽然一直没有表现出过于自信的态度,但是在无形之中,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担当起了拯救世界的主角,而这样的角色过去一直由美国来担当。
中国给世界这样一个感觉:这无疑是一个由美国和中国构成的两极世界的格局,在世界性事务中起作用的只有美国和中国,而法国只不过是一个作为陪衬的“小国”,和中国根本不在一个竞争层面上。尤其是在日本、印度等国家都把中国列为潜在对手的时候,法国也不过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因此,无论尼古拉·萨科齐怎么叫嚣,中国都可以对其置之不理。温家宝总理可以在欧洲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环法访问,从瑞士的达沃斯开始,温家宝总理在古老的欧洲围着巴黎的东面、北面和南面走一圈,访问了德国、布鲁塞尔、西班牙,最后到英国。“每到一处都带着一张经济菜单,钢笔随时准备拿出来签合同,而在这其中,法国只有吃醋的份。
接下来,中国的政治姿态则更是让法国感到无所适从,在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用“大国”一词来形容中国,并表示担心美国挥霍开支的做法会危及中国的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美国新任财长发出的中国操纵本国货币的不谨慎言论被中国斥为荒唐。希拉里的出访北京时受到了欢迎,但是已经享受不到了特殊的礼遇。而且中国还在南海与美国的间谍船之间有了一场低级别的对峙。很显然,中国的竞争对手只是美国,中国可以向美国说不。菲律宾作为南海岛链上一个看不到的小点,中国根本不用理会,如果法国愿意象菲律宾那样,中国也同样不会妥协。如果法国不想待在不受中国欢迎的黑名单里,只能主动调整自己的对中政策。
大国博弈的核心无疑是国家利益。这种“胡萝卜加大棒”从高处俯冲直下的博弈策略,无疑让法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在此情形之下,法国主动调整外交策略,改善中法关系当属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