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工作,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会议指出,发挥科学技术在扩内需、促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揽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http://finance.qq.com/a/20090514/001579.htm)。
会议还明确了11个科技重大专项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飞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11个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
虽然此次国务院研究部署的是加速生物产业发展的转向政策,但是对我国科技创新产业化的作用意义重大。我国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经过技术创新、项目转化创新、政策输血创新、企业主导创新的不同阶段的积累,从各种“点”的突破终于实现了开始寻求“系统化”优势的历史阶段——即从扶优扶强的要素化竞争到产业化、系统级竞争强势的打造,创新的重量级别实现了历史的跨越。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此次会议中对于科技创新重点任务的描述:“对有较好基础、能够充分利用多年自主创新成果的项目;对有较好市场前景,两三年内能够实现产业化,对当前产业发展和扩大内需具有重要作用的项目;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集中安排资金。”
自主创新的基础扎实并经过多年实践检验具有商业转换价值,市场领先的优势已经不再是独具风骚而是“两三年内能够实现产业化”,事关全局的战略关键点,这才是我们的科技专项重大任务所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换句话说,市场所需、自我所能、节点关键。
虽然科技创新的着力点依然会在某个具体的项目中,但这已经不是孤立地就事做事,而是联系地、动态地、整体地推进整个产业乃至经济结构的转换——从“做事”向“做市”乃至“作势”的方向演进,形成产业生态的良性布局和战略支撑。
进一步说,这种系统化的产业发展思路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色彩,可以大大提高专业协作的机动性与有效性,在全国范围内更加有效的进行各种资源配置,形成更为广阔的战略纵深,为国家战略竞争优势的聚合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加快生物产业发展政策的指导意义具有极为特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