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六.一四”


                                                      难忘的“六.一四”

              六.一四,这是我一生都无法忘怀的日子。

              三十五年前的这一天,我远离了喧嚣的城市,远离了相伴二十年的父母同胞,独自一人来到了东海之滨___南汇东海农场。从学校走向了农村,走向了社会,走向了人生的未来。

              记得在去农场的前一天,  由于要好的同学们都早已上班的上班,去外地的去了外地工作,只有我们这一批去市郊农场的耽搁了半年之久 ,成了最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为了不影响刚工作不久的同学上班,我拒绝了她们送我的要求 。和同学们各自告别之后,我的心情特别的平静,所有的行李都已打包完毕,只等待第二天的出发。

             那晚,我独自躺在躺椅上,仰望着窗外繁星闪烁的天空。情不自禁的唱起了歌,一首又一首,一曲又一曲,唱的忘乎所以,唱的情真意切,唱的热泪盈眶。

           是对城市的依恋、是对未来的茫然、抑或是对学海生涯的不舍,还是。。。。。。

           去农场报道后的第二天,就参加了开河挖泥的劳动。每人领了一副担子,挑起了河泥。。。

          虽然,在中学时也参加过“学农学工”的实习劳动,但开河挑担还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特别是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对我们这些城市娇生惯养的女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其痛苦的锻炼。几天下来,每人的肩膀肿的皮都破了,碰都不能碰。一到晚上,受不了的就躲在被子里痛哭,坚强一点的也只能仰天长叹,难道这就是我们的未来吗。。。。。。

         一条连接着海岸线的清晰河流,在我们这一代城市青年的血汗浇铸下,缓缓的流淌在广阔无垠的天地之间。宛如一道银色的光环划向了绿色的田野,格外的亮丽、格外的耀眼、格外的庄严。

         海滩边的这第一条河流的诞生,象征着我们这一代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奋斗驰骋,象征着我们这一代青年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中的顽强毅力。

        

          一条又一条的河流接踵而至的划向了广阔无垠的海边,一片又一片的绿色田野敞开了宽广的胸怀,原本“围海造田”后的荒野经过开垦,经过日积月累的辛勤雕琢,成了天然的丰收粮仓,成了美丽动人的绿色画卷。。。。。。

          那翻滚的麦浪、那金色的花海、那含苞待放的珍珠。。。。。。一茬又一茬,一茬又一茬。

          稚嫩的肩膀结实了,柔弱的身躯强壮了,茫然的思维清晰了。

           每晚聆听着海浪与大地的撞击声,习惯了蟾蜍、蟋蟀、蛙鸣虫鸟的嬉戏声。与大海相依相伴,与大自然朝夕相处。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岁岁年年。。。。。。

          来势汹涌的“顶替”回城之风,吹偏了整个中国大地,曾经“浩浩荡荡”的知青队伍,在这场洪流中被冲涮得土崩瓦解,“农场”这个曾经聚集着成千上万青年的场所再也不复存在。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当中。

          世事变迁,岁月迁徙。我已经走过了大半个人生,但三十五年前的这一天“六.一四”,却永远刻在了我的灵魂深处,它带给我太多太多的回忆,它带给我太多太多的踌躇。

          回忆的是,改变我命运的真是从这一天开始,踌躇的是,我的青春,我的初恋,我的志向,都在这一天被无情的抛向了他乡,别无选择,更无法与命运抗争。

          “六.一四”我迈向人生旅途的开始,“六.一四”留给我今生今世无尽的回忆。

           是喜、是悲、是忧、是痛、是。。。。。。

           难忘的“六.一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