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工业的发展直接相关。工业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形成了人口聚集的巨大吸引力;城市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人口的增加就必然要求乡村人口的转移,于是农业的相应发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农业人口过剩,成为人口聚集的外部推动力;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由此而构成的地方经济和国民经济的高涨,成为一个城市发展与建设的综合动力。于是城市和城市经济滚雪球似地壮大起来。
改革开放30年、建国60年,我们走的都是工业化路线。在工业化以前,社会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特点是小农生产,是没有多少积累的简单再生产。生产水平总是在维持人们生活最低水平线上摆动,没有可能积累进行扩大再生产。工业化生产的特点要求劳动者集中,扩大再生产的特点要求这种集中的不断扩大,城市的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形成以工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上个世纪30年乃至60年甚至上溯到自洋务运动以来,我们占主导的是工业化的思维方式,但是,工业化必然依靠投资拉动,投资拉动的工业化必然产生巨大的产能,巨大的产能必然带来强劲的出口,以外需满足产能扩张的需要。当外需受阻,内需又滞后的时候,巨大的产能就会形成过剩。目前,我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俨然已是经济大国、贸易大国、金融大国,但经济结构失衡的矛盾依然突出。大国崛起强国梦,我们需要完成三个“替代”,即内需替代外需、消费替代投资、服务替代制造。而这个三个“替代”,需要以城市化替代工业化加以实现。
以城市化替代工业化。城市化必然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别、贫富差距,城市化必然会产生集聚的消费力。城市化有助于一二三产业的结构调整,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因此,以城市化替代工业化可以降低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可以促进整体经济协调平稳发展,实现地方经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动力篇):以城市化替代工业化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