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的嫁接:七夕能否称为“中国情人节”


      每年又到“情人节”,每逢佳节倍思“情”。情人节这个日益大众化的节日,为何日益受到各阶层的重视呢?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情人”现象的出现。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飞速发展经济的时候,中国的情人现象也进入飞速发展的进程中。以情人为主题定位的消费也得到飞速发展,这也助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西方在文化消费中,除了圣诞节外,最注重的是情人节。这也是2月14日成为世界流行日的主因。酒吧是情人消费的主要场所之一,而酒吧产业也是中国正在蓬勃发展的消费型产业之一。

      因此,中国七夕节从酒吧的重视到社会大众的流行,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回归,也是时代的进步。这体现文化消费日益受到各社会阶层重视的必然结果。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精神文明的发展。而精神文明的发展也会催生相关产业的发展。市场化在深入人心的过程中,也为中国文化消费提供一个必要发展路径。

      中国以节日消费为主题的消费方式,正是文化力市场化的表现。因此,这里的问题不是七夕定义为中国情人节的问题,是如何利用七夕情人节这一主题,创造新的商机的问题。以情人为特定消费对象的产业链构造将是市场化思考的方向。

     面对即将到来的七夕,我们在以各自方式去庆祝的时候,我们需要思考的可能会更多。启动内需当然离不开这些主题消费的支撑。因此,政府大力发展节日产业,将是转型经济的重要措施。而如何导入健康的节日消费,尤其是健康的情人节消费,也是一个市场化的长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