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六十年来中国身份社会的演变


  工农兵学商吏各领风骚十数年

  

  五十年代初期学者很风光,延续了民国年间重视知识分子的传统。另一因素是知识分子通常左倾,在土改和三反五反期间,相对而言知识分子阶层与新政府关系最为融洽。那个时候大学生毕业之后去当中学老师,月薪可达80元,比机关和工厂的两倍还多。1957年的反右运动不仅打倒一批知识分子,也把知识分子的经济待遇打下去了,从此风光不再。

  

  大跃进期间,不仅饿死数千万农民,城乡二元体制也建立起来。六十年代,进国营工厂当工人“吃国家饭”,成了数亿农民可望不可及的梦想。在苏联的援助下,国内的兵工厂初具规模,再加上国家资源集中投入其中,进兵工厂成了根红苗正的权贵子弟首选。

  

  七十年代,军装成了流行时装。军队成了躲避上山下乡和社会动乱的场所,当兵成了年轻人的最优选项。后来被称作“永不落空”的群体,多半在文革初期当过一轮保皇派红卫兵之后进了部队。文革后期军人出场收拾动乱残局,各个关键部门军人充斥,权倾一时。

  

  八十年农民终于迎来了舒心的日子,机会成本为零的农民成了最先活跃的经济主体。无论沿海走私的渔民,还是温州的家庭作坊,或者苏南、珠三角的乡镇企业,以及农村种养专业户,都是在那个时期最为辉煌。“造导弹的不如卖鸡蛋的”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九十年代,大陆正式引入新加坡的亲商原则,开始尊重私人产权,商人成为最受人仰慕的社会角色,大批精英阶层下海经商。乡镇集体经济在港商台商和私营经济的冲击之下,每况愈下,纷纷破产。农民的唯一资产——土地被政府剥夺了处置权,离乡别土外出打工成了农民无奈选择。

  

  二十一世纪,在日益沉重税收和严苛的行政管治压榨之下,民营企业风光不再,垄断国企喧嚣尘上。富豪榜成了杀猪榜,下海经商创业不再是学子们的主动选择。眼看着官员们工资福利直线上涨,公务员考试愈来愈热。

  

  回顾近六十年历史是为了让大家了解,放在较长的时段来看,有“永不落空”的家族,没有永远兴盛的行业。因此,大学生择业的时候,对社会的发展要有前瞻性,与其打破头挤进热门行业,不如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行业。

  

  中国仍是身份社会

  

  择业之所以让国人焦虑,在于中国仍是一个身份社会。所谓身份社会,是指个人权利与所从事的职业和家庭出身有关。家庭出身对事业成败起到关键作用,择业成败反过来又会影响身份升降。可谓一着不慎,祸及子孙,怎么能不焦虑?

  

  天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状元与状元之间地位差别是很大的。元代有人戏言: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这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评价的。官和吏算是“对国家有贡献”所以地位最高;僧、道、医对社会和谐有贡献,地位居次;工、猎、民是国民主体,供养了上层社会,也算有贡献;儒、丐不但不事生产,还影响社会稳定,所以地位最卑贱。

  

  上面说的是封建皇权社会,莫以为现在就平等了。实际上身份鸿沟不仅没有弥平,反而拉大了。过去虽然有等级,但是国民绝大多数是农民,只要够勤劳不用担心被亲人邻居鄙视。现在社会分工细化了,等级细化了,各个阶层的特权更具体了。大致也可以分为十等:一官员,二专家,三公务,四事业,五国企,六外商,七老板,八市民,九农民,十民工。别说整个社会分层,就是同住一个小区的住户也可以细分出三六九等来,等级无处不在。

  

  也许上述状态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过也不能忽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速度之迅猛。所谓现代社会,重要标志就是法制化,也就是去身份化。现代的法律条文一般不会注明身份,否则视为歧视,会遭受国际社会的谴责。

  

  在身份社会下,人生就如同一场永无止境的高考,不断被等级组织择优录取或淘汰,个体没有选择权。假如身份社会今后也不会变动,那么个人只好往高等级阶层奋斗就是了,无所谓择业之说。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将导致社会的身份观念将来会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有知识修养、有能力、能帮助别人的人将受到尊重,而财富与地位成为衡量人们身份地位的一种外在标志,但不是唯一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