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初期,我在法国某个小城的路上,看到一个极其落寞的面孔。那是个高瘦的中年人,五官端正,拿着廉价的蓝白塑胶提袋上街购物。整体而言,气质还算不错,但没到出众的程度。为什麽会吸引我的目光?因为他的体型与面貌完全是白人,但皮肤是半黑半白的奇怪灰色。我猜他母亲是法国人,父亲是殖民地的黑人,才会被带回法国生活。他的外表注定了社会的疏离性,我很少看到这麽孤怜的面孔。
法国不只对外国人排斥,连从殖民地回来的本国人,都难以完全融入法国社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原本在北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生活过的法国人,回国后被称为黑脚(pieds-noirs)。他们虽是白人,但在非洲住久了下半身已染黑。黑脚的口音与行为方式,和巴黎的文化有明显差距,形成独特的圈子。其中最有名气的,是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卡谬(Albert Camus, 1913-60),3年后因开车出事英年早逝(46岁)。
除了法属黑色大陆的诸多问题,阿尔及利亚在1950-60年代独立战争时期,也造成严重死伤。今日的回教居民,在法国社会也有融合的困扰。帝国主义在短期内,占领许多领土,掠夺无数资源,开发广大的海外市场;但帝国逐渐衰退后,殖民地的包袱就要由子孙承担。例如1950年代,法国在越南殖民地的奠边府之战,伤亡惨重。同样的现象在伦敦也可以看到:旧殖民的各色人种在英国各地活动,带来财富与智慧,但也带来各式问题。
这些显而易见的现象,让人不禁怀疑:如果计算利弊得失,帝国的长期经营合算吗?换句话说: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帝国是资产还是债务?有可能设计出一套「帝国帐」,来对比长期的损益吗?
持负面见解的人,认为有日不落国之称的大英国协,对英国而言是个钱坑。要出兵保护各属地,虽然有贸易上的盈收,但整体而言是赚得少负担重。尤其在二次大战后,各殖民地在政治上逐渐独立,但经济、货币、财政上有困难时,还是要过去的老大哥出马。对现代英国人来说,帝国是祸延子孙的赔本生意。
牛津大学的经济史学者Avner Offer,在1993年发表一篇反论,提出具体的数字与无形的收益,力辩帝国的经营对英国而言,是利远大于弊的长期投资。这篇文章思路清晰,相当有说服力。以下分点解说他的主要证据。
(1)帝国的全球军事支出,对财政确是一大负担。但这也提供海外投资的机会,而且获利率比国内投资高。1870-1913年间,国内投资的平均报酬率约4.6%,海外投资则有5.7%。这1.1%的差别有多重要?1930年代的海外财富所得,约占国内生产毛额(GDP)的9%。这1.1%利润差额,若换算成国民所得约有2%,这不是个小数目。当然,海外投资的利润高,也表示海外的市场较不健全,风险也较国内高。
(2)最主要的批评,是殖民地的存在,让国防支出大增。在1860-1912年间,英国的国防支出,比德法两国高出2.5倍。换个角度来看,国防支出等于是对殖民地的钜额补贴。这种补贴远超过从殖民地贸易的利得,所以殖民是不合算的生意。如果英国的国防支出和德法相同,则税赋可以减少2%,民间的课税率可以降低12%。所以帝国是不理性的投资,英国的投资者帮政府扩展帝国,是更不理性的行为。
Offer提出1870-1914年间的证据,反驳上述说法。英国的国防支出,占国民所得的百分比(2.95%),长期而言和德国相当(2.86%),比法国(4.52%)少1/3。若用英镑来表示,每个国民每年约分摊1.07英镑的军费,德国的平均国民分担额每年约0.69英镑,法国约1.05英镑(和英国相近)。
为什麽会有英国海外军费特别高的印象呢?原因有二:(a)法国的国防支出被低估了。(b)英国虽然打赢和荷兰在南非的Boer战争(1899-1902),但也付出高额的军费(约国民所得的7.5%),让世人有英国军费太高的印象。其实海外的高军费,也协助国内解决失业问题,大约吸收了3%-5%的男性劳动力。整体而言,除了Boer战争期间,英国的军事负担并不比法国高,也比德国高不多。
Offer提出一个详细表格,主要的讯息如下。(1)帝国在1909-10年的总人口,约394.8百万(包括英国、自治的属地如加拿大、澳洲、纽西兰、南非,以及印度和各地的小殖民地)。(2) 1909-10年的军费总支出,约52.522百万英镑。(3)平均每个子民的国防负担额约0.13英镑。(4)若把海军支出也算入,平均每个子民的负担额约0.22英镑,远低于过去的认知。
(3)现在换个角度,来看帝国圈内的贸易好处。在1907-8年间,英国输出到殖民地与属地的金额,约520.14百万镑;从帝国各地的进口额,约649.61百万镑,进出口合计1169.75百万镑。但英国对属地与殖民地的海军支出,总共才35.14百万镑。也就是说,英国海军每支出3英镑,就能在海外做100英镑的生意,怎会不合算呢?
现在反过来,从殖民地和属地的观点来看。加拿大的海军每支出0.07英镑,就可在大英国协内做到100英镑的生意,更是合算。这个数字在澳洲是0.22英镑,在纽西兰是0.27,在南非是0.12,在印度是0.19。换言之,大英帝国内只要支付低廉的军费,就可保障国协的巨幅贸易。帝国怎麽会是经济上的负担呢?帝国是一隻金鸡。属地与殖民地帮助英国的成份,其实远大于英国帮助属地的成份。大英帝国怎麽算都赚。
简言之,帝国的军事成本过去被高估了,有不少潜藏的好处被忽略了。英国在世界各地活动,所带来的好处并不小,但不易计算。英国往海外发展,对国内有许多可见的好处:扶持造船业、促进航海技术、帮助科学发展(例如达尔文的小猎犬号大航行)。其他好处包括提升国际地位、增广国民的视野、在各大洲的活动探险。把过剩的人口移往属地和殖民地,把罪犯流放到澳洲。还可以和各国的政府、精英分子、商界、金融界,建立长期深厚的关係,发挥帝国的影响力。
整体而言,英国大约支出国民所得(GNP)5%的成本,就可享受到许多优势与资源,国协之间的贸易,更带来相互的繁荣与成长。这种当世界大哥的美好感觉,以及因而带来的实质经济利益,让人深深体会到,帝国非但不是负债,而是英国的策略性资产。19世纪所缔造的帝国,并不是浪费资源的错误。
再举几个我们熟知的亚洲例子,来支持帝国的长期利益说。试想看看,过去的殖民地如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每年有多少人去英国留学、学英文、旅游。这笔重要的收入,就是建立在过去的帝国经营。以我熟知的经济学界来说,1979年得诺贝尔奖的Arthur Lewis(1915-91),出生在英国中美洲的属地St. Lucia,在伦敦受教育,替英国带来莫大的光荣。1998年得到诺贝尔奖的Amartya Sen(1933-),在印度受完大学教育后,赴剑桥大学深造,日后也替英国带来光彩。这类的事不胜枚举。
我原本认为帝国没落后,殖民地就变成英国的负担。Offer这篇论文相当有说服力,改变了我的认知。但我还是觉得法国的状况不同,殖民的长期代价恐怕超过收益。各国的状况不一,需要个桉检讨,这是个值得争辩的题材,有许多优缺点容易流于主观的认定,不易相互说服。
参考书目
Offer, Avner (1993): “The British empire, 1870-1914: a waste of money?”,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46(2):2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