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讨论制度问题的帖子当中就不止一次地说过,任何制度都有受益者,因此,任何变革都有既得利益者会被触及,从而变成变革的反对派。但是,总是有人要把“改革”绝对化、真理化。他们通过http://www.jjxj.com.cn/articles/15526.html 把一部分人冠名以“老百姓”“民众”“大众”来推行他们自己拥护的政治观点。
价值的主观性(价值观念)的不同让人们分为不同的利益阶层。因为“人”的利益的不同,任何制度都有其适用范围,当今还没有一种社会制度能够让所有的人都满意,甚至很多时候难以按照绝对多数的原则以“民主”的方法加以评价。但是,就是有人要把某种制度绝对化,试图将之推至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及民众的各个阶层。
题目中的“人”是指市场经济的亲身参与者。反对完全市场化的人不能够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群众基础视而不见,这的确不仅仅是某些个经济学人的理论鼓噪。那么,为何被主流经济学理论论证必然产生不平等结果的市场经济还会受到那么多人的推崇?
我们很难说人们不希望公平,也很难说人们愿意放弃效率。但现代主流经济学给出的结论就是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存在两难选择,无法两全其美,宁要效率不要公平。请注意,这里与公平对立起来的“效率”,已经不是巴雷托改进当中的那个“效率”了。
问题究竟出在了什么地方?其实问题出在对“公平”的认识和界定上面。在公平问题上,尽管分歧非常严重,但有一点认识现在已经没有太多的分歧了,那就是“公平”有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之分。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认识到了公平概念的分歧,把公平定义为“自愿”,这显然是一个“过程公平”的公平概念,因为自愿参与的是一个过程。在这个定义下,市场交换对交换双方来说就是一个公平的事件,而不是像主流经济学所说的是一个制造不平等结果的不公平事件。
把交换解读为一个(过程)公平的事件,这完全符合自由贸易是互惠互利的这种思想。如果像主流经济学家那样把市场经济看作是一个必然制造不平等的事件,就同主流经济学理论同时鼓吹自由贸易双方有利的理论自相矛盾了。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所谓的市场经济是规范的市场经济还是实证的市场经济的问题。主流的理论可以辩解说,制造不平等的是实证的市场经济,而互惠互利的市场经济是指规范的。实证无可争辩,但何为规范就见仁见智了,不同价值观念的人各自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规范。《西方经济学的终结》里的“自愿”参与的、规范的市场经济,是指有限制的市场经济,即局限在民众的非必要需求领域的交换行为。那种为了“活得了”而不得不参与其中的市场经济并不符合“自愿”的本质。
如果一个事件不能够使参与者获得效用,参与者便不会承认这是一个有效率的事件。所以,我们可以用积极参与某件事情的人数多少来评定这件事情的效率。因为人的行为原则是趋利,如果多数人都积极参与一件事情,那就说明多数人认为这件事情对他自己是有利的,我们就说这件事情是有效率的。
公平与否的判断方法也是多数原则,多数人愿意接受,就说明它是公平的。多数人愿意积极参与其中,我们就说它是有效率的。这样,我们就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建立了等价关系:公平的就是有效率的。当然,这种联系是针对“过程公平”来说的。
市场经济必然带来(结果)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一旦形成会自我强化,禀赋资源被占据和瓜分,原罪不被追求,则逐渐形成“富者恒富,穷者恒穷”的局面。沦落到社会底层的人很难通过出让劳动服务这种方式获得财富,由穷变富往往只能靠所谓的“财运”。当市场化带来的这种社会格局被人数众多的底层民众所认知之后,他们的生活信心就会受到严重打击,会对自己的“命运”屈服,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和听天由命
安于贫困的心理,参与的积极性就大打折扣了。
在上帖《国有垄断同自由市场的制度比较》当中我们看到,在国有垄断和自由市场两种机制的上述对比中,基于同样的起因(私欲),同样的结果(不平等),大家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由此是否可见,人们对于公平的追求其实也许并不像一些分析所说的,只追求结果的公平。显然在这里大家更看重的是“过程公平”。 公有体对个体具有很强约束性,即使是被称为“公平”,大家也不愿意接受这种“被公平”。
用时髦的词语来说,对于国有垄断造成的不平等,大家有“被不平等”的感觉,而对于如同赌博的市场经济来说,人们是自愿选择参与因而对其结果采取愿赌服输的态度。也就是说,对于同样的不公平结果,一个是被动接受,一个是自愿接受,感受当然不同。赌场对与“抽老千”采取严厉打击态度,也就是为了做到过程公平。
市场机制的确造就了贫富分化的(结果)不平等,但是话又说回来,市场在制造贫穷的同时毕竟还提供了制造富足的可能性。这就是市场机制所天然具备的“赌性”。
参与赌博的人都非常清楚赌场可以高效地制造两极分化:走进赌场的时候,个个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走出赌场时,有人一夜暴富欣喜若狂,有人一贫如洗垂头丧气。但是赌局对于赌徒仍然保持着吸引力,以至于有人嗜赌成性,原因就是它提供了一夜暴富的机会。
恰恰就是因为听天由命、愿赌服输的心理,市场机制从另外一个方面提供给了人们的参与激励。赌场大门一开,进来的赌徒个个都是兴奋异常。
在有激励才有效率这种定势思维之下,“赌博”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机制设计了。
然而,但凡可以算得上赌徒的,其性格当中必然具有“流氓性”的一面。“愿赌服输”的心理往往是虚伪的,多是在参赌之前为了获取博取利益的机会而发出的“誓言”,一旦真的出现了“输”的结果,往往是悔不当初,往往对结果不愿接受。当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厂商都希望政府能“拉兄弟一把”,没有一个说自己愿赌服输活该倒霉的,这就是赌徒虚伪的流氓心态表现。雷曼兄弟在倒闭之前其老总就强烈地抨击政府对他见死不救的冷漠态度,说明雷曼也是愿赌而不愿服输(或许是对政府的差异态度造成的赌局过程不公的抗议吧)。近日来,http://video.sina.com.cn/news/w/v/2009-09-17/122344900.shtml 欧洲的牛奶价格暴跌引起奶农抗议,比利时的几千名奶农甚至开着三百辆拖拉机把
民众是有左中右利益之分的,不同民众喜欢的私有制是都是有其默认前提的,不是无所不在的私有制,或者说当不同的人说成同一个词汇“私有制”的时候,他们脑子里所想像的东西并不相同。MBO遭到抵制、教育医疗的市场化遭到反对,老弱病残群体希望得到公权力的庇护,这都说明民众对私有制的偏好是有条件的。当然,很多时候这种偏好与“嗜赌”没有多少差异,因此也不能够因为有人喜欢就认定它是好的,这就如同澳门拉斯维加斯总是门庭若市但却不能因此就大力推广赌博一样。
当我们的某些人一心一意地、坚定不移地推行全盘私有化的时候,不妨环视四周一眼:
在地球的对面,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针对这次经济危机说:危机的爆发是必然的,这是人性,除非改变人性。而且格林斯潘预言:危机还将再次爆发。
在东边的日本,新当选首相的鸠山由纪夫在多个场合强烈地抨击资本主义制度,他指出“全球化一半是光明,一半是黑暗”。鸠山由纪夫正是靠打“民生牌”才赢得了此次大选胜利的。
在我们的西边,法国的萨科奇在拯救经济危机的行动中表现出非常积极、强势的国家干预姿态,面对质疑,萨科奇回答说:我已经变成社会主义者了吗?也许是吧!
或许可以用人们对待财富的态度来理解体制的问题。
不患寡而患不均——平均主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赞同这种体制的人主要追求结果的公平(平均),否认因为禀赋所致的特权,强调人头平等。
患寡而不患不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当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普遍心态,民众看重过程中的机会均等,宁要缺乏公平的、制造不平等的效率,也不要没有效率的平等。
患寡亦患不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意义上的)。这种制度就是让民众在必要需求领域取得公平的待遇,人人活得了,如果有不平等产生,则为社会主义之大忌,是为“患不均”;但在非必要需求领域,要让民众各显其能多劳多得,如果民众在非必要领域也不能各显其能并各得其所,则就没有人去追求“活得好”了,一个不思上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是为“患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