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区域发展促进会主席 常生林/文
汪洋强调,广东是海洋大省,海岸线比较长,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广东努力争当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在全国带个好头,这是广东作为海洋大省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广东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本着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带动新一轮大发展的要求,既要重视陆地资源的开发,也要重视海洋资源的开发,既要做好当前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要在深海生物、能源等领域多作研究,做好长远的海洋开发和利用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拜访国家海洋局并发表重要讲话,笔者有三点感想:
一、身体力行,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带动新一轮大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所作的《报告》指出:“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深化沿海开放”。
二、高瞻远瞩,从广东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发展战略,使广东从中国海洋资源第一大省跃向海洋经济强省,以海洋经济促进广东现代化战略创新
广东是中国海洋资源第一大省。
广东省拥有3368公里海岸线、4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是中国海洋资源第一大省。但2007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4 755亿元,仅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1%。资源与产值不对等。
2007年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9 542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3%。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7 748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1%。均高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海洋经济是推动广东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动力。
未来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21世纪是全世界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扩大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时期。大规模的海洋资源集约化、工业化开发将会直接引发人口趋海集聚,以及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剧烈变化。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形态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其基本变化态势必将是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人口城镇化为趋势的区域性现代化进程。
现阶段,海洋经济发展主要仍以沿海地区,特别是临海区域为基地,以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为基本特征,以集约化、新型工业化为主体发展趋势,从而推进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较大变革。这是海洋经济这一先进生产力推动区域社会经济进步的历史进程。因此可以说,海洋经济是推动沿海地区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动力。
海洋经济是广东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200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900美元,全国城镇人均纯收入水平为826美元,农村人均纯收入水平为285美元,人均消费水平为435美元,居世界中下收入国家水平。同期,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GDP超过1400美元,城镇人均纯收入水平为983美元,农村人均纯收入水平为410美元,人均消费水平为557美元,居世界中等水平。以上各项指标对比分析说明,沿海地区的小康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9~1.56倍。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九五”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迅速提高。1995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为2463亿元,增加值1107亿元;到2001年,总产值超过7233亿元,增加值提高到3297亿元,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增长了194%和198%。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89%上升到3.44%,增长了1.55个百分点。海洋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首先直接获益的是沿海地区。“九五”以来,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占沿海省GDP比重从3.44%上升到5.48%,增长了2.04个百分点;占沿海城市GDP比重从7.71%上升到12.74%,增长了5.03个百分点;占沿海县GDP比重由1996年的19.08%上升到29.23%。
海洋经济促进广东现代化战略创新。
按照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21世纪前半叶我国将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率先在沿海地区实现现代化,将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现实选择。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告别了经济短缺时代。与此同时,国外产品的冲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沿海地区内部经济发展的竞争,都在客观上要求沿海区域经济格局重组,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题的结构创新已成为沿海地区实现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海洋在沿海地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海洋开发必然也理应在沿海现代化创新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优化工业结构,完善工业体系,实现工业现代化,是关系到沿海地区今后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和走向世界的一项重要任务。实施海洋开发,发展海洋化工、海洋能源开发、海洋生物制药、海水淡化及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产业,应该成为沿海工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方向之一。
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抢占产业制高点,优先在沿海地区实施面向知识经济的现代化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二元性”特征和基本国情所决定的。现代海洋开发具有技术依赖性强的特点,因此应该重视海洋调查、海洋信息、海洋监测及其他产业开发关键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应加快以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为主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步伐,从而为沿海地区的科技创新作出贡献。
临海区位和便利的海上交通条件,历来是沿海地区发展“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的相对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是未来沿海地区结构优化的重要着眼点之一。由于港口建设和海洋运输发展是海洋开发的基本环节,所以应该通过“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加大海洋开发力度,促进沿海地区对外联系能力的增强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使之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为其利用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和提高自身产业结构水平创造条件。
区域经济布局重点向滨海地带推移,建设临海型经济发达地带,应该是未来沿海地区经济空间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三、实事求是,着力研究解决当前海洋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履行广东作为海洋大省的责任和义务,切实促进广东成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海洋经济释义。
海洋经济是以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等新兴海洋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等传统优势海洋产业为主体而形成的满足人们涉海、沿海发展需求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具有同时实现技术、资金、劳动密集,拉动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并涉及相关社会化经济、文化活动。
海洋经济涵盖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 、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盐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业、海洋化工业、海水利用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渔业、海洋矿业、海岛开发业。海洋经济涉及国民经济16个行业领域、165个行业类别。广义的海洋经济,包含海洋科技、海洋环保和沿海经济。
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协调和规划。
2003年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海洋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海洋经济发展缺乏宏观指导、协调和规划,海洋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海洋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海洋科技总体水平较低,部分海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部分海域和海岛开发秩序混乱、用海矛盾突出,海洋调查勘探程度较低,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
建立涉海单位沟通、协调与合作的平台。
海洋经济所涉及的国民经济16个行业领域、165个行业类别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海洋经济行业和企业,严重缺乏正常沟通、协调的平台和机制。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与各涉海部门、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不够完善;海洋经济市场化程度有待继续提高;海洋经济各行业无序竞争时有发生;海洋经济发展亟待行业自律。
加强对海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研究。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十分明显,应抓住优势在全国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认真作好广东海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快海洋产业升级、调整海洋产业布局上狠下功夫,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保护海洋资源环境,努力为广东海洋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加强海洋管理法规建设。
广东近年来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快,给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带来了很大压力,海洋环境保护面临的任务也很重。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抓紧制定《海洋环境保护法》配套法规制度,尽快出台广东省海洋环境保护实施细则。
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海洋功能区划、权属管理、有偿使用三项基本制度,维护好海洋开发秩序,使海域资源使用收到最大效益。
加强海洋综合能力建设。
广东省台风、风暴潮、赤潮灾害频繁,应提高沿海地区海洋防灾减灾预警能力,进一步加大海洋环境生态保护工作的力度,开展珠江口等重点海域的环境监测和综合整治工作,创建碧海蓝天的优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