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海刚
大庆,一个创造了历史的地方。几代中国人,都生活在大庆开启的历史之中。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大庆的“大庆”年——50年前,松嫩平原深处的“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是为大庆油田的发现,中国自此一举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30年前,大庆设市,开始了由一片矿区向一座城市的演变。
在这个特殊的年份,中国经济时报采访组奔赴大庆,探访这座特殊城市的成长基因及其在共和国版图上的坐标意义。
想要全面而精准地摹绘一座知名度甚高的城市,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大庆”,而采访组只在这里停驻了短短十几天。我们能做到的,是尽可能忠实地记录所闻所见,为您展示一个立体、生动的大庆。
英雄之城
大庆是一座英雄之城。
大庆人谈起大庆,往往透出一种不加矫饰的自豪。这是一个自我认同感极强的群体。
在大庆采访,听到最多的是这样两组数字:其一是,如果将大庆50年来生产的石油装到60吨的储油罐内,这些罐子可以绕赤道10圈;其二是,中央政府的“钱袋子”里每进账100块,就有一块多来自大庆。
是的,单凭这两组数字,大庆人就完全有理由感到自豪。类似的数据还可以列举更多,它们指向了一个在世界石油开采史上传为神话的事实:大庆人不仅成功拿下了曾被外国专家断言中国人无力开发的大油田,还保持了近50年的稳产高产,其中连续27年稳定在5000万吨以上。
尤令大庆人自豪的,是蕴藏在这些骄人数字背后的东西——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
以“铁人”为代表的大庆开拓者们激情万丈的誓言,穿越半个世纪的时空,至今听来仍震撼人心。而这,正是“大庆奇迹”的秘密所在。
理想主义者总是值得尊重的。你可以对其表示不解,却绝没有资格不屑或不敬。尊重“铁人精神”、“大庆精神”,既是尊重前人、尊重历史,也是尊重我们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庆留给现代中国的精神遗产,要比他们奉献的物质财富珍贵得多。
今天的大庆人,莫不以传承、弘扬“大庆精神”为己任。他们又接下了“原油持续稳产4000万吨、建设百年油田”的国家任务,体现的是与先辈一脉相承的责任担当和进取精神。
变革之城
大庆是一座变革之城。
如今的大庆,面临的形势和时代背景已与50年前迥然不同。作为一个依托不可再生资源建立起来的城市,资源的萎缩、枯竭是其无法回避的宿命,谋求可持续发展是其必须解决的课题。
今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大庆考察时特别提到:“除了石油之外,我最关心的是其他产业发展得怎么样。”
对于大庆来说,亟待实现产业和城市的“双转型”。产业转型,就是要由单纯依赖石油产业向发展多元产业转型,由以大型央企为主向同时发展地方工业转型;城市转型,就是由资源型城市向综合性的现代化都市转型。而产业转型无疑是城市转型的前提和基础。
实际上,大庆人早已展现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未雨绸缪的超前眼光。大庆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大庆的油经济与非油经济比重,已由2000年的77∶23调整为目前的60.8∶39.2;地方经济发展不断加快,今年上半年增速创下了39.4%的同期历史新高。
本报采访组在大庆期间,适逢召开大庆市委七届六次全会,市委书记韩学键阐释了一整套被概括为“12345战略”的发展思路。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发展壮大接续产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突出抓好石油化工、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和新能源、高端服务业等五大产业。
尤其是高端服务业,走访位于大庆高新区的服务外包园区给本报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惊讶地得知,在全国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当中,大庆是唯一的内陆地级城市。
城市转型须以产业转型为保障,实则比产业转型更为复杂。先有企业、后有政府,这是大庆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大庆1979年设市,但直到1983年才实现政企分离,至今大庆的一些公用事业仍由企业掌管。在大庆转型的过程中,大庆油田等几大央企将扮演什么角色?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在大庆,地企之间始终维持着密切而良好的合作关系。一位当地官员说,与过去“哪里有油田哪里就是我的家”的会战年代不同,现在的油田人就是大庆市民,他们的后代都将在大庆生活下去,对大庆负责,也就是对子孙负责。
可以说,对于大庆转型,从政府到市民、从央企到地方,已经形成了坚定的共识与合力。
采访中,也有一些受访者表达了期盼中央在财税、产业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庆适当倾斜的愿望。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地视之为“伸手要政策”,它所涉及的其实是一个如何科学厘定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大命题。面对大庆这样一个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能源工业“长子”,有必要认真倾听他们的合理诉求。
大庆转身,除了自己奋斗,也需要外界的关怀和扶助。
未来之城
大庆是一座未来之城。
“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这是大庆现在主推的三张名片,也是大庆人正在努力达成的目标。
采访组初抵大庆那天的晚宴上,市委宣传部的李先生即兴背诵了大庆获选“2006年CCTV中国魅力城市”时的颁奖词,其中有这样一句:“在对自然的索取和付出之间,他们掌握了平衡的秘诀,丹顶鹤也选择这里。”此后我们方知,大庆不仅拥有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龙凤湿地,著名的扎龙自然保护区也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大庆市域内。
守护环境,守护生态,大庆人悉心守护着这个城市的未来。
许多采访对象都不讳言以往大规模、粗放式的采油方式带给生态环境的伤害——当然,那是时代的局限性所致。今天的大庆,无论地方政府还是几大央企,皆力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以求把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小程度。大庆市在环境评价、环境监督、环境立法和执法等方面,颇有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从大庆确定的几大接续产业可以看出,现代农业、新能源、高端服务业等,都是污染小、能耗低的绿色产业。此外,他们还退耕还林、治沙种绿、整治湖泡,近年来投入的资金数以亿计。
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这一连串显赫的荣誉,是对大庆人多年付出的认可和回报。
来到大庆,与想像中的能源城市形象构成强烈反差的,还有这里的书香气——大庆市博物馆、铁人纪念馆、油田历史陈列馆、石油科技馆,大庆的公共文化场所之多超出了记者到过的其他同类城市,这些由地方政府或油田投资兴建的展馆,建筑恢弘、布展精巧、内容丰实,并且免费对市民和游人开放。在几处展馆,我们都碰见了兴高采烈前来参观的孩童。
大庆人还在高新区辟建了一处“百湖艺术群落”,以极低的租金招徕各地的艺术家入住创作。
由于建城史短暂,大庆显然不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然而,一个如此敬畏文化的城市,它的未来将是令人敬畏的。
开发50年的大庆、建市30年的大庆、前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的大庆,远非这期24个版的特刊所能尽述。唯愿借助我们的笔,读者们可以管中窥豹。
让我们一起仰望大庆光荣的昨天,也让我们一起凝视大庆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今天和明天。
最后,请允许我代大庆的主人,向各位发出诚挚的邀约:
远观大庆,或许你曾渴慕她;走近大庆,我想你会爱上她。
【本文是2009.09.21中国经济时报《解码大庆》特刊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