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切片
——读《十三亿》后
贺宏亮
我读到新星出版社《十三亿》的第一反应,是联想到了几十年前所出版的《中国一日》、《上海一日》、《冀东一日》和《志愿军一日》等书籍。这些历史上的“一日”都是极为珍贵的材料。我们今天回头看去,能从那些文章中真切地感受到时代的温度。《十三亿》的腰封上有如下文字:文字版《清明上河图》,自述版《万历十五年》,个人版《我的世纪》,表明本书编者似乎也同样抱有“存史”的意图。
自从梁任公首倡“新史学”以来,历史不再是帝王将相的家族史。记叙民间生活,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开始进入了“历史”范畴之中。但是我们也看到,不管是电视报纸还是电台广播这样的传统媒体,依然是党国要人和帝王将相在演大戏唱主角。还好,我们有互联网,有博客,有BBS和YouTube,还有推特。在《十三亿》书中,有买车有坐车、有转业有就业,有单相思也有同性恋,还有结婚离婚和人流。茅盾在《中国一日》“关于编辑的经过”文中说到:“真的,这里是什么都有的”,我想借用来评价《十三亿》做出的努力。这里的每一篇博文所纪录的,不仅是个人生命的一个瞬间,也是时代的一个切片。这些零碎的、渺小的、个人的、甚至可能是罗里叭嗦的文字,让普通人有了“说话”和发出声音的机会。我有时候想,也许,平凡小人物博客上记载的这些个人经历和感悟,要比许多大人物的高头讲章更为生动、有趣和真实,也更加具有历史的价值。王友琴女士写过文章讨论文革期间“日记消失”现象(我也发现:即使有留存下来的文革日记,不是语录本,就是决心书),那段历史就像烟云一样消失掉了。而我们今天这个生猛的时代,会不会因为有了互联网和数码相机,能给将来留下更多较为真实的记忆呢?
如果要说到本书的不足,我想到两点:一是深度不够,民间博客的材料非常丰富,需要大量阅读再从中选择和剪裁。总的感觉,本书的大多数文章还是平淡了一点。去年发生的大事很多,比如地震,没有选择震中地区地震亲历者或救援者的记叙,显得泛泛。二是广度不够,反映社会阶层还比较窄,这可能与博客写作者的范围有关。茅盾曾在《中国一日》“关于编辑的经过”文中说到:“没有一个社会阶层和职业‘人士’不在庞大的来稿中占一位置。”以此来衡量,本书似乎还达不到。
不管怎么说,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如果每年都出版一本《十三亿》或“中国一年”,当这些时代的切片被拼装组合起来,历史将会显得更加真实,也更有立体感。
2009年9月3日
时代的切片——读《十三亿》后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