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元旦前一周,收到于光远先生的贺年信。这封信约1千字,插有于光远在自家书房中拍摄的半身近照。信中,于光远向大家贺年,同时向各位新老朋友介绍他这一年的情况。首先谈了他的生活和健康状况,其次谈了他2009的社会观察和他的观点。在信的末尾,于光远在括号里注明“自1986年元旦起第24封贺年信”。
看了于光远的贺年信,我感到很有启发意义,于是我想到了我也应该向我周围的新老朋友写一封贺岁信了。我的2009年,简单地说,就是三次出访考察、参加两次追思会、两本关于中关村的书的写作、中关村外其他三个关注主题、在三个媒体上的声音、三次荣誉奖励的获得。
三次出访考察
这三次出访考察分别是:年初到探访硅谷与中关村的人脉之旅、年中日韩产业组织考察之旅、年末香港7日游。
探访硅谷与中关村的人脉之旅。2月18日,我和赵慕兰一行赴美国硅谷,进行了半个月的硅谷与中关村人脉探寻之旅。期间,2月20日,我们在圣何塞参加了《硅谷指数》发布会,访谈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知名硅谷研究学者安娜李·萨克森尼安教授。我与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的玛格丽特·汉考克、威廉·米勒以及亨利·罗文、中关村管委会驻硅谷办事处的谈锋等进行了交流。2月26日,我和赵慕兰接受硅谷当地华语电视台八方论坛栏目主持人史东的专访,对于长城所正在进行的“中关村和硅谷关系”的研究情况,以及中关村的发展历史进行了介绍。访谈内容被制作成名为“中关村的故事”的上下两集节目,分别于2月27日和3月2日晚上10点半在华语电视台播出。我们在硅谷还访谈了姚纳新、徐玉清、李心培、谢青、阎先涛、金海平、李同宁等一大批新老硅谷跨区域创业者,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访谈材料,并同硅谷清华校友会、北大校友会、华源科技协会等诸多硅谷华人留学生组织和专业团体进行了座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包括范保群、舒建华、李树、梁明、王捷、叶荫宇、林昇恒、权晓泓、邓海珠、江罗丽婉、黄瓊香等许许多多热心朋友的帮助,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在硅谷这个世界创新的前沿中心编织了自己的人脉网络,建立起73人的通讯录,收获了20多篇的博客心得、在国内外媒体上发表了大量文章,为我们的《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一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次人脉之旅的丰硕成果,值得我们用更长的时间来消化。
日韩产业组织考察之旅。8月3日起,我与宁波神化袁维芳总裁、劲牌公司吴少勋董事长等赴韩国首尔对日韩产业组织考察了10天。期间先后与韩国浦项、高丽亚铅、韩国青化社、韩国东西石化、三星物产等进行会谈,内容涉及世界经济、中韩经济和公司治理等方面,并重点就业务问题、合作前景等话题展开商谈。期间,我不时地将所见所想写成博客发表,先后发表了6篇:《金融危机下看中日韩》《三八线上体会自由》《韩国的产业组织与金融危机》《富士山下谈日本的产业组织》《日本散记》《新宿:领导世界的特殊产业集群》。我认为:多元化经营是韩国大公司战略的一个突出弱点,首尔大公司物业林立的状况是产业组织极端化的最典型案例,如何激发人们的创业激情是韩国产业组织创新的头等大事;而日本的产业组织不能适应全球化、新经济的要求,是其最近15年经济停滞的主要原因。
香港7日游。12月6日~13日。这次香港之行,除了其中一天进行商务会谈外,都是旅游行程。所以,年底这次香港考察,可以算是我难得的一次真正的旅游。在旅游的间歇,我将每天的经历和感受写成博客,共发表了《香港的三个特色旅游景点?》《鲤鱼门吃海鲜》《香港有个长洲岛》《香港的赤柱—Stanley》《香港的浅水湾》《到太平山俯瞰香港》6篇。
两个追思会
“华贻芳逝世四周年追思会”。9月8日,长城所与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共同主办了“华贻芳逝世四周年追思会”暨长城战略咨询第28次企业论坛会。会议由民协秘书长陈庆振主持,我、吴明瑜、保育钧、杜光、林京耀,以及任志宽、秦革、楼滨龙、左方、张剑荆、刘志光、武文生等参加。我们回忆了华贻芳先生生前在中国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和感人事迹。我的讲话题目是《贵在民有》。
“龚育之学术思想研讨会暨龚育之著作出版座谈会”。12月26日,我参加了“龚育之学术思想研讨会暨龚育之著作出版座谈会”,在座谈会上,除了看到孙小礼之外,还看到了很多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这次座谈会也是一次新书发布会,共发布了三本新书:湖南人民出版社的《龚育之党史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的《龚育之访谈录》和北京出版社的《走近龚育之》。《走近龚育之》一书,汇聚了100人对龚育之的回忆,我的回忆——《在科学与革命中求索》也被收入其中。
两本书的写作
多年来,中关村一直是我最关心的一个主题。2009年我着手了《我与中关村》和《硅谷与中关村》这两本书的写作。这两本书的写作,是我2009年的主要工作。
《我与中关村》描述了我在中关村发展的亲历。从第一次到中关村,到与中关村的企业家门交往,再到创建长城所,一直到现在,我在中关村的每个时期,我所经历的中关村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尽可能全面地记录其中。目前,该书已经四易其稿;
《硅谷与中关村》从硅谷与中关村剪不断、理还乱的人脉网络出发,从历史的高度、产业的深度来思考、研究和对比硅谷的发展模式和中关村的产业路径。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采访了大量硅谷、中关村两地创业、投资的亲身经历者,仔细地寻觅两地、两国早期交流的脉络和印记,试图从硅谷产业发展的规律和中关村发展的历史当中,从跨区域创业者、投资者和产业组织者的身上,从金融危机背景下两地、两国的探索、奋斗和应对上,描绘中关村乃至于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未来。目前本书初稿接近形成。
三个主题的关注
关于“国进民退”。2009年,是全球金融危机较为严重的一年,我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提出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发布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这一年的GDP目标仍然定为8%,4万亿、十大产业和保8,使中国经济较早地走出了金融危机。但是,整个2009年,“国进民退”的现象十分严重,各地国有企业纷纷推出地王,山西、山东、河北让国有煤矿和钢铁兼并民营企业屡屡发生。这些现象引起我的关注,并发表了相关博客:《中粮集团并购蒙牛是“国进民退”的典型案例》(7月11日)、《不能用统计数据来反映国进民退》(11月27日)。11月12日,我作为演讲嘉宾参加了由《中关村》杂志与新浪网共同主办的“民营经济生存现状与前瞻”论坛,做了题为《警惕“国进民退”演变成一场改革危机》发言。
关于“智库”。长城所成立以来,关于智库一直采用比较低调的策略。今年,在我国召开全球智库峰会,我认为可以适当地提高宣传的调子。7月2日,我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首届全球智库峰会的开幕式。来自世界各地数百位各国政要、学人和智库的从业者代表着近百家国际、国内主要智库参加了会议。不久后,我与《中国经济时报》副总编辑张剑荆进行了关于智库的讨论。此后,《新华社内参》《中国报道》《投资家》等媒体陆续就智库问题采访我,并有多篇关于智库的采访稿发表。我还就智库问题发表了几篇文章。现在,“智库”问题,不仅成为我关注的主题,也成为别人关注我的主题。
关于“十二五”。“十二五”前期研究是我们国家今年的重要工作,也是我今年多次参加会议的主题。5月22日,我应邀参加了国家发改委的“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思路研讨会”。5月26日,我应邀参加了基金委的“‘十二五’宏观管理与政策专家咨询会”。12月3日,我参加了科技部关于“十二五”自主创新的座谈会。2009年,我参加至少10个会,都和“十二五”有关。今年是“十二五”前期研究年,明年是“十二五”规划年。
在三个媒体上的声音
由于我今年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硅谷和中关村的研究上,所以与期刊杂志等媒体的合作内容也多了起来。我在《中国高新区》杂志和《中国经济时报》发表的文章较多,也拿出很多时间来写博客。
《中国高新区》杂志。年初硅谷调研归来,很多思考和想法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于是有了在《中国高新区》杂志上开一个专栏的想法,没想到杂志社十分热情,很快就专门开设了“硅谷与高新区研究”这个专栏。这一年中,我发表了《金融危机下硅谷与中关村人脉结网之旅》、《硅谷的区域辐射》、《点燃创业引擎的天使投资》、《大陆华人在硅谷成功创业》、《硅谷与中关村的互动》、《移民创业者与园区国际化》等9篇文章。另外,我还应邀为四期杂志书写了卷首语,分别是《透过华尔街风暴,我们看到了什么》、《建立创业板意义深远》、《高新区升级是大势所趋》和《创新基金是中国式的天使投资》;以及《全球新浪潮:制造企业向服务化转型》、《进行有效的技术转移组织创新,成为政府促进技术转移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由“精密院”模式到创新型园区建设》三篇主题文章。
《中国经济时报》。与《中国经济时报》的合作向来很好,今年我有了更多时间来凝练一些想法形成文章,与其合作也变得更加深入起来。3月末的时候,时报的副主编找到了林京耀先生,说我的文章写得很深刻,希望我能够每周提供一篇稿件。虽然后来未能达到定期发表,但是算起来今年在时报上也有十四篇我的署名文章,涉及到各个领域。包括高新区和区域创新题材,如《硅谷两岸华人联手回归中关村》、《硅谷的危机,中关村的机会》、《硅谷的“职业创业者”》、《硅谷移民:区域创新的核心》、《硅谷与中关村的互动》、《中国涌现88个千亿GDP城市》、《粤港澳经济圈将成为“亚太枢纽”》等;包括产业发展题材,如《“十二五”产业规划应更重战略性》、《物联网时代,“中国制造”的良机》、《日韩产业组织之利弊》等;包括金融危机思考题材,如《“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策略》、《用商业模式改变世界》等。
博客。2007年初,我在搜狐上开了自己的第一个博客,从此,博客渐渐成为我的一个主要的发声渠道,我在博客上也倾注了很多力量。随着搜狐博客的反响越来越好,2009年5月,我又在和讯和新浪分别开博,三个博客同时更新,反映都很不错。随着“战场”的扩大,我的博客的阅读量也有明显增长,搜狐博客2009年全年的访问量已经超过27万,新开的和讯博客仅前6个月的访问量就超过了9万。这一年,我一共发表了191篇博客,其中有3篇几天内阅读量就超过1万,分别是:《新宿:领导世界的特殊产业集群》(和讯25822)、《“中国制造”登录CNN也应该登录CCTV》(和讯25303)和《香港的三个特色旅游景点?》(搜狐18145)。很多网友在阅读我博客的同时还给我留言、对博客进行评论。大家的支持也让我更加有动力。
三次荣誉奖励的获得
获得民办非企业单位“先进个人”。1月14日,北京市民政局、市人事局决定授予100个组织“北京市社团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授予150名个人“北京市社团系统先进个人”称号。长城所被授予“北京市社团系统先进集体”,我本人被授予民办非企业单位“先进个人”称号。
获得“中关村科技园区20周年创新和发展突出贡献个人奖”。3月20日,北京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动员大会,刘淇、刘延东、万钢、郭金龙、李学勇、苟仲文、赵凤桐等领导与会,会上对175家企业(单位)和135名个人予以表彰,我们长城所成为获奖的13家中介服务机构之一,我本人也获得“中关村科技园区20周年创新和发展突出贡献个人奖”。
获得“2009中国管理咨询年度人物”。6月24日,中国企业联合会在重庆组织召开“第六届管理咨询委员会代表大会”和“中国管理咨询行业颁奖典礼”。我获得了“2009中国管理咨询年度人物”。
2009-12-02 | 智库:独立,在低调中前行
2009-11-30 | 联想产权制度改革与中关村自主创新
2009-11-25 | 让“火炬计划”成为新时期的主流计划
2009-11-23 | 领先世界 中国高新区还要做几件事
2009-11-21 | 让火炬照遍全国
2009-11-16 | 自主创新不是自力更生
2009-11-12 | 警惕“国进民退”演变成一场改革危机
2009-11-11 | 从硅谷回来的投资银行家陈宏
2009-11-07 | 从科学哲学看中国向何处去
2009-10-28 | 拢硅谷人脉 聚中关村仙气
2009-10-19 | 企业科技管理中的“最低信息量”
2009-10-12 | 对硅谷模式的新看法
2009-09-14 | “光谷”学习硅谷
2009-09-11 | 硅谷移民:区域创新的核心
2009-08-29 | 点燃创业引擎的天使投资
2009-07-07 | 建设一流园区需要一流大学的支撑
2009-07-01 | 用商业模式改变世界
2008-04-24 | 回忆龚育之先生
2009-10-03 | 自主创新之路
2009-09-23 | “十二五”产业规划应更重战略性
2009-09-04 | 前海计划——粤港“共舞”的新舞步
2009-08-17 | 思考中国百年科学史
2009-07-23 | 名人故居的保护模式应该改革了
2009-07-20 | 追求自由的民营企业
2009-06-24 | 中关村短信PK硅谷Email
2009-05-25 | 首都的都市产业应全面创新
2009-05-12 | 区域经济合作的三个规律
2009-10-06 | 要着力提高民间智库的影响力
2009-08-24 | 中国民间智库路在何方?
2009-07-03 | 全球智库共同探讨世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