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危机之后果的逻辑思考


  最近央行忽然提高了利率,这如同告示市场,我们的经济又出现了流动性泛滥的苗头。在非经济学专业人士看来,流动性就是钱的专用术语,两者似乎没有重大区别。在现实生活中,“钱”又是和财富相提并论的,流动性泛滥那就是钱太多,社会的财富多了又有何不好呢?其实,细思之下,我们才悲哀地发现,流动性实在是与财富风马牛不相及的。

  随着“钱”从实物金银形态发展到被纸币所替代,“钱”与实际财富在概念上的差异本应该越来越明显。但由于商品社会中,“钱”所拥有的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或购买力凭证的特性,始终无法被替代,更由于“钱”被作为财富的唯一度量衡,使得“钱”就是财富的观念不仅被普遍认同,还在人们的毫无察觉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标示拥有财富多寡的所谓“身价”,不就是折合成钱数来计算的吗?

  尽管有不算个别的文人墨客或脱俗人士可以清高到面对“钱”无动于衷,然而,对极大多数人来说,设法弄到“钱”却是能够生存下去的一个太具体不过的前提条件。现在人类相当大一部分的经济活动,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获得更多的“钱”联系起来,但却与实际财富的创造无关。对为数众多的人士来说,获取尽可能多的“钱”还成了他们的人生终极目标,甚至为此不惜过度疲劳、破坏环境、违背良心甚至去犯罪。时至今日,“人为财死”这一中国经典成语表述,改成“人为钱死”或许会更加贴切。

  为了获取更多的“钱”,并且受到“以钱生钱”说法的诱惑,差不多现在每个成年人甚至未成年的少年儿童,都熟知了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投资”。只是现在所说的投资,已经远非是为了获取一个合理的,比储蓄利率高若干个百分点的回报,而是扩大到了炒卖任何可以炒卖的方方面面。具体说就是通过一轮低买高卖的循环,使得手中钱的数量增加。因此,只要有可能达到“低买高卖”目的的东西,就都成了可以投资的对象。于是乎,尽管各种炒卖在本质上属于投机活动,但由于存在为进行炒卖的公开市场,所以任何炒卖都已堂而皇之地戴上了投资的桂冠。不仅买卖股票、各种期货、贵金属、债券等金融产品属于投资,收藏邮票、古董、绘画等属于投资,购买房产、墓地、珠宝、红木家具、红酒等属于投资,连炒卖普洱茶、大蒜、生姜、绿豆等都已经登入了投资的大雅之堂。在社会总体生产力已经远远超出满足整个人类生活的必要需求的今天,人类本可以依靠生产效率的提高来减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更好地享受人生,但事实上人类却是将更多的精力用到了所说的投资活动上。这就使得整个社会的投资涉及的交易规模远远超过整个社会生产的交易规模。不是有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每天由国际贸易而产生的外汇交易量占整个外汇交易量的比重仅有1%吗!外汇交易已经完全成了以在汇价波动中赢利为目的的投机性交易了。外汇交易如此,股权交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随着电子支付手段日益完备,通过银行转帐完成各种交易活动已经普及到了人们的日常购物过程中。这样,交易中购买方消耗的“钱”,虽然通过交易发生了易主,甚至从一个国家流入另一个国家,实际上却几乎没有离开世界的银行系统。因此,如果世界采用统一货币,并且维持货币总量不变的话,那么,整个世界经济似乎就不应再出现流动性不足或流动性泛滥的问题。

  但是,要使得市场经济能够循环运行下去的必要条件就是社会总体信贷必须有足够的扩张,以使得社会购买力达到满足社会供应量需要的程度。一个实例就是,房地产商建造的住房,如果银行不给买家提供贷款,那么必然是不能完全销售出去的。随着经济活动的活跃度不断提升,信贷总量也随之不断扩张。通俗地说,信贷总量的扩张就是社会总债务的扩张,即使可以用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拖延债务的归还,但社会总债务的扩张总会有达到极限的那一刻。于是,称为债务危机也好,货币危机也好,或是金融危机也好,当大量出现借贷不能按期清偿的局面时,以相当大部分的经济实体破产为特征的,经济难以再如此循环下去的危机就爆发了。马克思曾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总结为生产过剩的危机,这显然是从社会产品供应过剩的现象来说的。而现代社会整体信贷的扩张过度,最终引起资金链断裂的集中出现,则已经成为金融危机之主要成因。

  世界经济发展至今,尤其是所谓的金融创新,使得众多的投资活动,为了提高收益,几乎都必须借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巨量资金来进行,因此由各种各样的投资活动造成的信贷扩张,占据了社会总体信贷扩张的一个相当大的比例。这种杠杆化的信贷模式必然会导致危机的爆发,也使得现代经济环境下的经济危机必然从金融领域开始爆发,然后通过全社会的信贷紧缩而影响到实体经济。

  历史上,在以实体经济为主的世界经济环境下,加上金本位货币发行机制对信贷扩张的制约作用,在社会发生经济危机后,由于社会无法提供足以挽救濒临破产企业需要的增量货币,破产潮会延续较长时间,从而社会要从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需要经历比较漫长的过程。在经济危机中必然出现的一些经济实体的破产,事实上成了制止社会总信贷无限扩张下去的一剂良药,虽然很猛很苦,不可避免会引起社会的巨大动荡,但却可以通过破产清算,迫使社会总债务水平能够下降到一个不再危及经济正常循环的程度。通过破产,也使得一些无力偿还贷款的人士或经济体得到惩处,并警世其他人或经济体,不再盲目扩大借贷规模。但自从金本位的货币发行制度被废除后,当权者手中已经有了在危机来临时避免出现大量破产的法宝,那就是通过增发货币,给整个社会注入流动性,从而使得社会中的债务链能够继续维持下去而不出现大量中断。具体地说,就是政府通过增发货币给不能偿还债务的经济实体注资,使其通过债务重组等方式得以继续生存下去。由于金融投资领域的信贷比例甚大,政府机构对于金融机构的注资数量自然也就格外多。政府的注资本质上仍然是信贷,所以,政府在危机产生后的注资,不仅不能够缩小社会的整体信贷规模,反而进一步扩大了社会的整体信贷规模,相当于增加了金融领域的流动性。这就足可以解释,2008年的金融风暴,虽然引起了世界上一下子蒸发了巨量的“钱”,造成流动性紧缩,但随着各国刺激经济措施相继实施,缺钱还债的世界马上又走向了其反面,出现了流动性泛滥的问题。

  由社会的信贷扩张创造的钱,始终处于逐利的压力之中,必然要涌向各种投资市场,并会随着市场投资热点的改变而不停地在不同的投资市场间游转。本来,经济危机是解决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循环中信贷过度扩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也会产生当权者们最为惧怕的经济萧条。既然现在的货币发行机制已经提供了增发货币的条件,那么在面对危机,是允许出现经济萧条来降低社会总债务,还是允许出现流动性泛滥以保持经济稳定,当权者的选择将必然会是后者而不会是前者。理由不言自明!!!

  不得不承认的是,人类至今还摆脱不了市场经济的模式,同时也再难回归具备货币锚的货币发行机制(一些理由见笔者博文:“中国货币能靠金银背书走向世界吗?”),因此,世界总债务的不断扩张就是人类必将面对的一个世界性经济问题。现在,不仅处在经济发展阶段两极的贫困国家和美国、日本这样的经济发达国家是如此,连欧盟这样素以稳健著称的发达国家,都卷入了债务的危机之中。

  美国过去60年来一直在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扩大债务规模,这种透支下一代财富的巨大“庞氏骗局”实际上正在让“美国梦”变成“美国噩梦”。然而,美国如此,其他国家不也是如此吗?只是,美国利用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走得更远而已。那么,世界性的债务问题不断地发展下去究竟会导致怎样的结局呢?

  面对世界总债务以滚雪球方式日益巨大化,不难想象,人类社会终将会出现这样的一天:当一个婴儿诞生时,他需要偿还的债务已经是他工作一辈子都偿还不了的。尽管这样的联想给人带来不亚于世界末日就将来临的恐怖感,但这一天的到来实际上已经并非遥远。

  认识到这一结局存在的现实性,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对于市场经济循环中难以避免的总债务无限扩大的问题,我们一直是处在无法解决引其发生的内在矛盾的这一困境中,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将矛盾转移到货币贬值的矛盾上来,通过贬值使得债务矛盾可以显得缓和一些。这种借助于哲学而非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作为思考现代经济走向的工具,或许才可让我们获得更深刻的领悟或方向性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