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泳”者胜
贺宏亮
这篇小文的完整题目是:在新文学史料的海洋中,“善”“泳”者胜。善,是陈子善老师;泳,是谢泳老师。在这两个月中,我先后聆听过这两位老师的一些言论,受益甚多。在从厦门回成都的航班上,就想到了这个有趣的题目,觉得还有点意思,所以记录下来。
2007年夏天,陈子善夫妇和罗岗夫妇到成都,我随龚明德老师去拜访过一次。2009年春,张爱玲的《小团圆》出版,我读到宋以朗《前言》中说张爱玲在晚年曾写有一篇关于林彪的英文论文,就发短信向陈老师请教,他很快回复说,“该稿是否存世不得而知,如存世,何时发表也不得而知。”今年中秋前几日,陈老师到成都来参加某学术会议。中秋那天,他抽出时间和廖久明、袁洪权二兄过访龚老师的明德读书堂,我也敬陪末座,向陈老师请教了一两个关于新出《异乡记》的问题,并请他在我携去的一册中华书局版《看张及其他》扉页上签名留念。中午,我们到玉林“黄三哥饭店”就餐,“黄三哥”是典型的成都街边小店,但菜品很有川菜特色。陈老师说,“端上来的菜一个比一个好,选出来的人一个比一个坏”。呵呵,这个说法很好玩,是可以写入“非常道”或者“今世说”的。陈老师叫我写一件书法,我想了一下,说就写“子曰尽善尽美”六字。他听了大笑,指着袁洪权兄说,那给他写幅“子曰洪水猛兽”吧。这当然是玩笑啦。
谢泳老师也是我很敬佩的一位大学者,他的书,我买过很多种,也认真读过。特别是近几年,在每月寄赠给我的《SOHO小报》上,都能读到谢老师短小精悍的关于新文学史料考据的漂亮文章。上周,我去厦门出差,带着龚老师赠谢老师的一册台版《昨日书香》,去厦大拜访谢老师。他非常热情,我们在逸夫楼咖啡厅畅谈一晚,谢老师签名赐书两册:《书生的困境》和上月新出的《常风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集》。过了两天,在我离开厦门的前晚,谢老师又招饮于厦大餐厅,并请宋智明、曾纪鑫二兄作陪。谢老师携来一瓶家乡的汾酒,我们快谈畅饮,谈到了王蒙、舒婷、胡文辉,等等等等,我请教了关于周作人日记中是否有关于常风的记载。谢老师说,目前出版的三卷本周作人日记(大象出版社影印本),只收录到1934年。常风和周作人交往较多是在三十年代后期(如陪同叶公超去拜访周并请他南下),所以在影印本中可能没有常风。但周的日记尚存于鲁迅博物馆,如能得到有力者的帮助,可能会在后期周作人日记中找到不少与常风有关的记述。饭后,曾纪鑫兄因事先离开,由宋智明兄引路,带我们到厦大西门外的晓风书屋和且听书吟两个旧书店淘书,三人均有斩获。因为聊得太愉快,我居然忘了用随身带着的相机拍照留念,也忘记了向谢老师请教关于徐霞村的问题。在打车回宾馆的路上,我看见了鲁迅文章中记载的南普陀寺的灯火。在厦门与谢老师的两次聚会,是令我非常受益,也非常愉快的。
“善”、“泳”二位老师都是著作等身的大学者,他们在学术上的方法和贡献,今后肯定会有人去专门研究,非这篇小文所能承担的。陈老师曾出版过一本《素描》,我也是用素描的方式,记下向他们两位请益的一些小事。古人说,言传身教。与真正的学者的直接接触和请教所能得到的启发,会胜过纸面上的单向阅读很多。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善”、“泳”二位老师和龚明德老师一样,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对学术的真正热爱,二是对正统的不迎合。现在,他们三位都在学院体制之中,但都难能可贵地保持着民间的立场,是对于新文学史料研究作出了实在贡献的学者。“三剑客”刀锋过处,脓血出焉。我期盼他们三位老师发掘出更多的现代史的真实史实。而真实的历史,最终是会被大家所看到的。
(向陈子善和谢泳两位老师请益,均是由龚明德老师引荐,特致谢意。)
2010年12月6日
贺宏亮
这篇小文的完整题目是:在新文学史料的海洋中,“善”“泳”者胜。善,是陈子善老师;泳,是谢泳老师。在这两个月中,我先后聆听过这两位老师的一些言论,受益甚多。在从厦门回成都的航班上,就想到了这个有趣的题目,觉得还有点意思,所以记录下来。
2007年夏天,陈子善夫妇和罗岗夫妇到成都,我随龚明德老师去拜访过一次。2009年春,张爱玲的《小团圆》出版,我读到宋以朗《前言》中说张爱玲在晚年曾写有一篇关于林彪的英文论文,就发短信向陈老师请教,他很快回复说,“该稿是否存世不得而知,如存世,何时发表也不得而知。”今年中秋前几日,陈老师到成都来参加某学术会议。中秋那天,他抽出时间和廖久明、袁洪权二兄过访龚老师的明德读书堂,我也敬陪末座,向陈老师请教了一两个关于新出《异乡记》的问题,并请他在我携去的一册中华书局版《看张及其他》扉页上签名留念。中午,我们到玉林“黄三哥饭店”就餐,“黄三哥”是典型的成都街边小店,但菜品很有川菜特色。陈老师说,“端上来的菜一个比一个好,选出来的人一个比一个坏”。呵呵,这个说法很好玩,是可以写入“非常道”或者“今世说”的。陈老师叫我写一件书法,我想了一下,说就写“子曰尽善尽美”六字。他听了大笑,指着袁洪权兄说,那给他写幅“子曰洪水猛兽”吧。这当然是玩笑啦。
谢泳老师也是我很敬佩的一位大学者,他的书,我买过很多种,也认真读过。特别是近几年,在每月寄赠给我的《SOHO小报》上,都能读到谢老师短小精悍的关于新文学史料考据的漂亮文章。上周,我去厦门出差,带着龚老师赠谢老师的一册台版《昨日书香》,去厦大拜访谢老师。他非常热情,我们在逸夫楼咖啡厅畅谈一晚,谢老师签名赐书两册:《书生的困境》和上月新出的《常风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集》。过了两天,在我离开厦门的前晚,谢老师又招饮于厦大餐厅,并请宋智明、曾纪鑫二兄作陪。谢老师携来一瓶家乡的汾酒,我们快谈畅饮,谈到了王蒙、舒婷、胡文辉,等等等等,我请教了关于周作人日记中是否有关于常风的记载。谢老师说,目前出版的三卷本周作人日记(大象出版社影印本),只收录到1934年。常风和周作人交往较多是在三十年代后期(如陪同叶公超去拜访周并请他南下),所以在影印本中可能没有常风。但周的日记尚存于鲁迅博物馆,如能得到有力者的帮助,可能会在后期周作人日记中找到不少与常风有关的记述。饭后,曾纪鑫兄因事先离开,由宋智明兄引路,带我们到厦大西门外的晓风书屋和且听书吟两个旧书店淘书,三人均有斩获。因为聊得太愉快,我居然忘了用随身带着的相机拍照留念,也忘记了向谢老师请教关于徐霞村的问题。在打车回宾馆的路上,我看见了鲁迅文章中记载的南普陀寺的灯火。在厦门与谢老师的两次聚会,是令我非常受益,也非常愉快的。
“善”、“泳”二位老师都是著作等身的大学者,他们在学术上的方法和贡献,今后肯定会有人去专门研究,非这篇小文所能承担的。陈老师曾出版过一本《素描》,我也是用素描的方式,记下向他们两位请益的一些小事。古人说,言传身教。与真正的学者的直接接触和请教所能得到的启发,会胜过纸面上的单向阅读很多。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善”、“泳”二位老师和龚明德老师一样,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对学术的真正热爱,二是对正统的不迎合。现在,他们三位都在学院体制之中,但都难能可贵地保持着民间的立场,是对于新文学史料研究作出了实在贡献的学者。“三剑客”刀锋过处,脓血出焉。我期盼他们三位老师发掘出更多的现代史的真实史实。而真实的历史,最终是会被大家所看到的。
(向陈子善和谢泳两位老师请益,均是由龚明德老师引荐,特致谢意。)
2010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