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童年趣事


  当随着年龄的增长,当自己有了孩子,当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心里总是喜欢把自己的童年来和他们现在的日子作比较。是的,现在的孩子们正在经历着和我们童年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和我们相比,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似乎都要丰富的多了。但仔细地一想,其实现在孩子们的生活又似乎并没有我们童年那样的丰富多彩。在课余时间,他们虽然有电脑、电视相伴,可以弹琴、跳舞,可以上网娱乐,甚至出外旅游,但所有的这些活动,大多还是带有功利性的(此处是指对学习和个人能力的培养),有些是在父母的意愿安排下的,完全没有我们小时候的那么自由和放任了,因此,他们也就失去了一个“趣”字。有时,我会把我童年的一些游戏、一些趣事说给我的孩子,他们听后感到是如此的新奇,这些都是他们所不曾经历和听说的,这也只有和我年龄相仿的农村男孩子才有可能经历过的。在这里,我也想说出来给大家听听,因为美好的东西是要大家来分享的,大家可以对照自己,看看是否有过,若是能勾起你对美好童年的美好回忆,那是再好不过了。另外,我也不想这些有趣的东西随着我们的老去而逝去。

  因为有趣的事情太多,我也只有任由这些趣事象电影的画面一样在眼前飘过。飘到哪里,我就说到哪里。再就是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也只能利用一些空闲时间来和大家说,因此,也只能说到哪算哪了。

  一、粘知了

  也许是现在住在县城的缘故吧,我总感觉现在的知了少了,并且好像为了配合文明县城的建设,现在的知了也没有我们小时候的知了叫的响了。我们小时候,那家伙,知了是很多的,并且从早晨太阳一出开始,它们就投入紧张的歌唱比赛之中,一直不知疲倦的叫到日落。那声音是此起彼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其中有着一支发着高音的“唧唧”声,也有着抑扬顿挫的“知了、知了、知了”声,有时还夹杂着它们逃跑时那惊慌失措的叫声,象一只皮球被放了气的声音。它们也不管自己的歌声是否优美,也不管天气热的让人喘不过气,也不管听众的心情如何,只是一味的叫着。我那时真想不通,它们在哪来那么大的力气去叫。有时烦的时候,真想骂它们一句:“你不叫会死呀。”

  可骂它们,它们是听不见的,或许即使听见了也装着没听见。这时我们一些小伙伴就想着要去把他们从树上抓下来。我们这里的知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灰色的,个头小一点,也就是那种“知了、知了”的叫着的,还有一种个头大一些,黑色的,“唧唧”的叫着的。小个头的,一般飞的不高,有时我们站在树下就可用手捉到。大个头的飞得高,一般在树梢。但我们也有办法捉住他们。

  我们的方法都是大一点的孩子教我们的,具体谁想出来的,现在也无从考证。我们先去找来一支长竹竿,然后折一枝新鲜的细竹枝,去掉竹叶,把它弯成椭圆形的圈,用线或细铁丝将其绑在竹竿顶端,然后我们就到处找蜘蛛网,是那种大的、新鲜的蜘蛛网,将蜘蛛网一点点的绞在竹圈上,当绞到一定多的蜘蛛网时,竹圈就有了很强的粘性。我们就拿着这种自制的工具区捕捉那些在高处的知了。具体捕捉方法就很简单了,只要把这种绞满了蜘蛛网的竹圈悄悄地伸到知了的背后,轻轻的往它翅膀上一粘,知了就被牢牢地粘了下来。

  被粘下来的知了,有时要使劲地捏它才肯叫两下。我们通常就找根线将它腿拴起来,让它飞着玩,玩倦了,就不管它的死活,把它扔了。现在想来,有点残忍,但那是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快乐。

  二、照黄鳝

  当对孩子讲到照黄鳝的经历时,孩子们都感到很诧异。因为在他的印象中,黄鳝都是养殖的。我告诉他,在我们小时候,想要得到黄鳝,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下,二是照,三是钓,而我们一般是很少买的。而在这三种方法中,我最喜欢的是照黄鳝,因为它比较容易,也更加有趣。

  在我小时候,每年春夏之交,端午节前后,这时的水田里刚插上秧苗,每到夜里,黄鳝就会从田埂的洞里爬出来觅食。人们也正是利用黄鳝的这种习性来照黄鳝的。在这时的乡下,当你晚上来到田野,就可以看见田野里闪烁着星星点点的亮光,这大多是照黄鳝的。

  这时,我也会邀上我的小伙伴一起去照黄鳝。

  在照黄鳝前,是要做一些准备工作的。那时,条件好的用矿灯和手电照黄鳝,而我们是没有也不用这些东西的。我们首先准备的工具是照黄鳝的小火把。通常我们先到商店买来一、二斤煤油,装在一个小桶里,然后用一支一米长左右的竹棍,在前面绑上铁丝,再把一些破棉絮拴在铁丝上,棉絮上蘸上一些煤油,点着后就是我们照黄鳝的火把了。还要准备的一种工具就是黄鳝夹子了,这也是我们自己做的。我们用竹片做成剪刀状的夹子,把夹子内侧削成锯齿状,以增加摩擦力,就很容易夹住黄鳝了。当然有些有技术的人是不用黄鳝夹子的,而是直接用手逮,而我们没这技术,也就只能用黄鳝夹子了。

  晚饭后,等到天已经黑透了,最好是较热的天,不能太早,太早黄鳝没出来,也不能太晚,太晚黄鳝又进洞了。我和小伙伴一起带上工具,穿上雨靴,就出发了。到了栽有秧苗的清水的田边,就顺着田埂一路照过去。当照到黄鳝时,它一般是不动的,我们就拿出黄鳝夹子,悄悄地伸到它身边,用力一夹,它就再也跑不了了,而乖乖地成为了我们的俘虏。

  我们通常一晚上照两三个小时,基本能照到好几斤。并且运气好的时候,还会有一些其他的收获,比如有时我们还会逮到一些泥鳅、小鱼,或者顺便捡一些田螺,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甚至照到了一只大爬鱼(甲鱼)。

  有时在夜里我们是会碰到蛇的。但我们并不害怕,因为我们穿着雨靴,而且我们可以用黄鳝夹子夹它。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们碰到一支土狗子,我们用黄鳝夹子夹住了它,把它给活活的烧死了。我们那时是比较恨土狗子的,因为它有毒,经常咬伤人,所以一般碰到我们是不放过它的。

  照回来的黄鳝,我们放在水里养着,接下来的几天,全家就可以享受这美味了。而我们也因为我们的劳动改善了全家的伙食感到非常地愉快。

  三、逮鱼

  小时候,我家屋前有一条阿坝沟,长约300米左右,连接着几个村好几处大水塘。每到春夏之交,梅雨季节,连下几天雨后,上面水塘的水就要通过放水沟往下放水。这时,下面水塘的鱼就要逆水而上,我们俗称“鱼上水”。

  我那时逮鱼的方法和工具都非常简单。我所用的工具就是一种小网,我们当地叫下爬(音)。我首先拿着下爬来到放水沟的下游,将下爬立在沟里,并用泥块使下爬和沟的两边不留缝隙,防止鱼钻走。然后,我就来到放水沟的上游,用泥块将放水的地方堵死。这样,上面没有水放了,鱼儿也就顺着水往下游,我只要站在下游的下爬后面等着就行了。鱼一撞在下爬的网面上,就能试到网子的抖动,这时,我只要将手伸进去把鱼捉出来就行了。有时,水太大,上面的水堵不住,这就需要另一个人来帮忙在上游把鱼往下游的下爬里赶。

  当然,还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用吸篓。这也是利用鱼上水的习性,将吸篓放在水沟里,两边也不能留缝隙,鱼要上水,只能从吸篓经过。而吸篓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鱼只要钻进去就出不来了。这种方法省事,不用人老守在那里,只要过段时间去起一下吸篓就行了。但这种方法没有用下爬逮鱼有趣,所以我只是见过,没用过。

  在我小的时候,感觉鱼特别多,我经常一出门,很容易就逮回半小桶鱼回来,尽是些小鲫鱼、四方皮(音)、搀(音)条子、麻古楞子(音)等。前段时间,我回老家,又来到放水沟边,看见里面已长满了野草,看来好长时间也没有人在里面逮鱼了。我想现在即使下雨,也不能逮到多少鱼了。主要是因为现在农药用的太多,再加上电枪、迷药等“先进的”捕鱼方法,小鱼也少了。另外,现在的鱼塘大多都有人承包了,加强了管理,是不会让鱼随随便便上水跑了的。看来,要想再次有这样的逮鱼经历也不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