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明心见性”


作者:郭顺红
2007年6月
 
     禅宗是最具中国化的佛教宗派,是儒道思想融合的产物,禅宗二祖原本为儒生,博览群书,通达老庄,其对禅宗在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六祖惠能提出不借苦修、即心即佛的理论,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要义,为禅宗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做出了贡献,故《六祖坛经》成为出自中国的唯一一部佛

    禅宗认为,
人心本来是佛,本来清静,人的本性与天地万物的本性是同源的,所谓修行只是回复人本具的清静与法性。

    《六祖坛经》中有一则公案: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道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亦出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何处惹尘埃。这说明神秀还在修证过程之中,未见心体之本来。

   
惠能的偈子: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是惠能悟到心体的描述,空灵而无所依。

   
禅宗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即是修证的方法也是修证的境界,无念为宗一方面是指悟道那一刻的状态,前念已断,后念未生,此时此地正是心体之本来面目,故曰无念为宗,这也是禅宗悟道的关键所在。无念并不意味着死亡,通过无念能够观察到念的来源处,这个来源处与吾念无别,这就是悟道后的境界。

   
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即随缘而处,尽可能发挥能动性,却不以万物的各种状体为根本,不执着于任何事物的某一状态,不为任何事物所左右所牵制。

   
禅宗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对后来儒道两家也有深刻影响,宋明理学的创立就深受禅宗的影响,特别是陆王心学。
 
人的本性是一样的,然而儒、道、佛所处的基点不同,对于本性的阐释各不一样:
   
    佛教的基点是解脱烦恼,证悟菩提,故其见心体之空性无依;
   
    道家的基点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故其见心体之虚灵流行;

   
儒家的基点是德配天地,纲纪人伦,故其见心体之灵明良知。

要获得见证自家本心必需具有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人的所有苦乐、烦恼莫不来自于对这些二元分别的好恶取舍,好生恶死、好善恶恶、好得恶失等等,然而这生死、善恶、得失等二元之间本来同源,本来彼此互根,本来相互转化,本来无有定则,本来无有差别。消除了分别,对立也就不复存在,清静本心自然现前。

   
见证本心不是目的,这个清静本心与那个分别之心也本无差别,终究是要转执著烦恼为受用智慧。这生死、善恶、得失无非都是法的体现,能行于其中而乐而安,或处或出、或默或语随机应缘而不违于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