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 张曙光
2005年12月27日,国土资源部原部长田凤山被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无期徒,这宣告了被媒体称为“建国以来最大的卖官案”的马德、韩桂芝、田凤山连环腐败案终于落于落下了帷幕,也为2005年的反腐风云画上了一个巨大的感叹号。
近年来的腐败大案大多集中在官员任用、土地、公用设施、金融、教育与医疗等领域,由于相关制度不完善甚至缺失,加上巨大利益的诱惑,失去制约的公权力变成了为一己谋私的工具。2005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构建了完整的反腐倡廉工作战略和体系;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自此,中国正式成为《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缔约国。然而,整个2005年的腐败形势依然严峻,不仅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而且构成了对政府合法性的严重挑战,多项社会调查表明,腐败已经成为中国民众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
为何腐败无法消除反而愈演愈烈?人们一直在寻找着“病因”和“药方”。最近以来,
经济学和经济学家成为了人们批评的焦点。隐含其中的逻辑是“腐败的盛行是由市场化改革造成的,经济学和经济学家坚持和推进市场化,因而腐败盛行的罪魁祸首是经济学和经济学家。”而市场化改革又是如何造成腐败盛行的呢?他们的主要理由有:在市场经济下,人们追求的是价值,是货币,贪欲一下子膨胀起来,腐败所涉及的数额不可比拟地大大增加了;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发育得很成熟了,但是腐败丑闻却从来没有断过……
针对这些观点,张曙光研究员撰文《腐败盛行罪在经济学家吗?》,分析出不是市场化改革造成了腐败的滋生泛滥,而是由于市场化改革的不足,由于改革中的举措违背了市场化的方向,出现了重大失误,才造成了腐败的盛行。论争应是理性的对话而不是情绪化的争吵,我们期望通过这期话题,促使大家对腐败问题、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乃至对中国正在艰苦前进的市场化改革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理性的评价。
- 经济学家虽然为改革开放做出了一点点贡献,但在实际决策中的作用终究有限,这类言说也过分抬举了经济学和经济学家,不适当地拔高和夸大了经济学家在实际决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甚至把经济学和经济学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神化。
- 没有一个腐败案件是由于正确实施了市场化改革造成的。因为任何一个腐败行为都是官员行为,都与政府制度的缺陷和政府行为的失范有关。
- 历史已经证明,市场制度在私人经济生活的领域中是有效的,它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一个信息维度最小的制度,超出了这个范围,一旦进入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它必然是失败的和无效的。
- 改革过程就是一种以权钱交易为中心的以毒攻毒的过程。这不仅增加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且增加了改革中反腐败和反贿赂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不仅是改革易于诱发腐败和贿赂,而且改革还会产生腐败和贿赂;不仅是改革要抵制腐败和贿赂,不使其发生革命,而且是改革还要利用腐败和贿赂,以便减少权力(利)转移和再分配的障碍。
最近,在国内的各种媒体上,都可以看到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讨伐和批判,但凡针砭时弊、批评经济的,鲜有不骂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这也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时髦和一道风景。这些批评集中到一点,就是把改革和发展中的失误,特别是分配不公和腐败盛行归罪于经济学和经济学家,有的刊物甚至把一些经济学家文章中某些言论摘录下来,以资证明。笔者的言论有幸也在其中。
经济学家为何成为众矢之的?
经济学和经济学家其所以成为众矢之的,也不是空穴来风。自从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把经济学和经济学家推到社会变革的风口浪尖上,经济学成了显学,经济学家也成了时代的宠儿,风头出尽,令人羡慕。由于中国的改革采取了逐步推进,先易后难的战略,经过初期狂飚突进和人人受益的帕累托改进以后,改革进入了相持以至攻坚阶段,市场化和逆市场化、改革和拒斥改革的反复博弈,遗留和积累的问题堆积成山,矛盾重重,社会不公,人心不平,有气没处出,不骂你骂谁。再加上一些人头脑膨胀,忘乎所以,飘飘然起来,忽视了经济学的局限,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于是招致了社会性的惩罚,一些学者也加入了这个行列。批评者义愤填膺,言词激烈,网上的支持投票占压倒多数,一方面反映了一种社会情绪,另一方面也是炒作的一个绝好题材。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被批评者也是却之不恭,受之有愧。因为,经济学家虽然为改革开放做出了一点点贡献,但在实际决策中的作用终究有限,这类言说也过分抬举了经济学和经济学家,不适当地拔高和夸大了经济学家在实际决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甚至把经济学和经济学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神化。且不要说当代的中国,就是最开放、最民主的国家,经济学和经济学家也没有这样的殊荣和神威。这也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糟粕和我们民族的某种劣根性,人们总是寄希望于明君、贤相、清官、顺民的社会结构和治理模式,遇有内忧外患,不敢直指当权者的失误,却总要找几个垫背的,今天经济学家就成了这样的冤大头。
社会上的讨伐和批评既有好处,也有负面效应。好处是它尤如一瓢盖顶的凉水,可以使经济学界和经济学家头脑冷静一下,认真地思考一下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存在问题。坏处是一些人将此看作是发财和发迹的大好时机,凭着炒作的本领成为引领潮流的“英雄”和一夜暴富的“商人”。先行者斩获巨大,名利双收,效法者络绎不绝,一批跟着一批,连港澳和国外也鱼贯而入。这既在情理之中,也符合经济学的逻辑。不过,严肃的学者千万不可混迹其中,随波逐流,推波助澜。应当清醒,这种讨伐和批评即使有百分之百的人投票支持,也只是一种政治批判和道德评判,而不是严肃的学术批评,虽然是必不可免的,但对于知识生产的进步和学术事业的发展基本无益,甚至有害。其结果虽然使某些经济学家的声誉受损,但损害最大的不仅是经济学本身乃至知识生产的发展,人们对经济学的误解和误读加深,知识生产的制度结构和生存环境更加恶化和扭曲,而且是中国的改革大业,即我们还要不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其所以如此,是由于这些批评遵循的是这样一种逻辑,即腐败的盛行是由市场化改革造成的,经济学和经济学家坚持和推进市场化,因而腐败盛行的罪魁祸首是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编辑:陆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