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又一次的“隔靴搔痒”?还是真正的“刮骨疗伤”? -


截止至5月25日,“4-15”新政已经施行了40天了,市场的反应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根据新政实行后的二周内北京、青岛和深圳这3大一线城市的实施细则情况来看:

首先,北京发布了自2010年5月1日起,同一家庭只能再新购买一套商品住房并且以家庭为单位,拥有住房的数量不能超过3套;并且各大商业银行根据对于风险的评估情况决定,暂停发放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贷款;最后对于不能提供1年以上本市的纳税证明和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居民,暂停发放住房贷款。

其次,青岛颁布了暂停发放三套房贷,和对于不能提供1年以上纳税证明和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居民,暂停发放住房贷款;最后,对于房地产发展商所开发的一般商品房的计税毛利率由现行的15%上调至20%。

最后是受次贷危机及2008年房地产调控影响最大的深圳。深圳施行的细则相对于以上的两个城市来说,要“温柔”了许多,首先贷款方面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以家庭为单位,暂停发放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贷款;其次就是对于不能提供1年以上本地纳税和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居民,暂停发放住房贷款。

从以上3个城市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此次新政的实施力度,以北京为首,青岛次之,深圳最为“温柔”。究其原因,还是要从上以轮的调控对于这三大城市的影响来看,深圳是受影响最大的城市,所以在此次调控时,自然也不会再对其“赶尽杀绝”了。而对于一手房市场成交均价直逼上海深圳等地的北京来说,成为此次调控的众矢之的,似乎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

而在我们大多数的刚性需求的购房者拍手称快,投资客们为苦于改变投资方向而困惑的时候,我们很多人不禁都开始有些担心,相对于2008年的调控,此次的新政是否也会在不经意间悄然收场呢?

2008年很多投资者和购房者都还在观望的时候,我们的房价仿佛在09年一夜之间就变得让刚有点希望的购房者可望而不可及了。所以在此次新政的实施之初,虽然很多人开始持观望的态度,但也不乏一些经历了上次调控的购房者选择在此时购房。

到底此次的调整是不是会真正让解决居住需求的购房者们受益呢?首先从宏观经济背景来看此次调整,相对于2008年的那次调整来说,截止至2007年,我国经济经历了4年高速发展的时间,CPI、PPI等屡创新高,通胀预期不断调高,并且2008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爆了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

而2010年的今天,经历了2年的救市,我国的“保八”目标成功,经济整体处于平稳发展的态势,尽管也有一定的通胀预期,但整体依然可控。最重要的一条,我国已经步出次贷危机带来的阴霾,整体经济情况的发展趋势明朗。

另外,在2008年调控房地产主要的目的并不全是为了调控房价,主要由于次贷危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停滞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2008年前3个季度经济整体发展过热的态势依然不容小觑,而房地产在整个经济发展当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我们说,2008年对于楼市调控,与其说是在调控房地产,其实却是在通过对房地产这根经济支柱的调控来达到调控经济过热的目的。

而此次的调控情况来看,在经历了09年的大反弹之后,房价的不断创新高已经严重恶化了民生,在民怨沸腾的情况下,此次调控的目标别无他物,直指房地产。

由此我们看出,2008年尽管调控的政策出台了,但是由于次贷危机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对于我国楼市调控的决心。但在今天,随着次贷危机对我国影响的逐渐散去,加上经济发展的前景明朗,所以政府调控楼市的决心也是明显强于2008年的调控。更有甚者,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更是有领导说出了“即使放弃保八,也要打压房价!”的豪言壮语。

从银行的角度来分析此次调控,2008年时银行大部分面临着巨大的债务风险,处于被楼市胁迫的境地,所以对于调控的反应比较冷淡。而2010年,银行纷纷表态,会成为政府调控房价的坚强后盾。例如:民生银行表示可以承受房价下跌40%,交通银行表示完全可以接受房价下跌30%。

由此可见,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于此次调控的行为是持积极支持的态度的。对比两次调控的货币政策也不难看出,2007-2008年央行6次上调准备金利率,总共上调数为3%。而2010年仅一季度新增货币投放量就达到了43787亿元,金融环境也相对比较宽松,信贷的投放量十分充足。

最后2008年之前的保障性住房供应量相对于广大购房者的需求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而2010年,国家把建设保障性住房,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作为了此次调控的一记重拳。一方面解决广大刚性需求购房者的居住需求,另一方面也将市场细分,购房者们也不必再去无奈地购买高价的商品住房。对于那些相对能力有限的家庭,也可以申请购买保障性住房来满足居住的需求。整体的市场趋于理性健康发展。

站在发展商的角度来说,2008年时,大多数发展商对于应对调控毫无经验,资金链也相对脆弱,受奥运会和资金链断裂的影响,大部分发展商都停工且不再买地,并纷纷打出降价的王牌,力求回笼资金。而2010年的发展商们,已经经历了2008年的调控,相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通过09年的报复性反弹,在资金方面也都相对比较充裕,所以纷纷拍地、开工。

从这点对比来看,2010年的发展商们无论从应对国家宏观调控的经验来说,还是在资金的充裕度方面来说都较2008年有本质的改变。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发展商们也逐渐成熟了起来。

从全国各地成交量来看,每次的新政出台,都会导致上门量和成交量双双下跌的趋势,此次的调控也不例外,新政颁布开始,上门咨询的购房者数量锐减,而成交量无论在一手房开始二手房市场都是凤毛鳞角。其中以投资热点区域的一线城市为代表的降幅远远大于二三线城市。有数据显示,单价在16000元至25000元之间的房地产项目在新政后降幅最大。平均成交量下降甚至超过60%。深圳在新政出台后成交量锐减76%,上海下降68%。而北京区域的成交量在新政出台后立即下降了38%,同时成交均价也下降了17%左右。

由此看来,率先推出实施细则的地区成交量萎缩得最快,而其他未实施细则的地区只是成交量下跌,但成交均价的下跌恐怕要等到成交量萎缩到一定的程度,才会逐渐开始。今年各大城市的春季房交会上也印证了调控的决心。几乎每个城市的房交会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较去年的下滑。

当我们面对着国家宏观调控对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决心,自住型购房者们纷纷认为大快人心,而中小型投资客们开始困惑,此举到底能有多长久呢?通过对于市场的调控,我们的发展商们也越来越成熟起来。大家逐渐意识到,在中国,住宅暴利的时代正在逐渐成为我们的记忆。

投资客们的热钱纷纷流向了商业物业的投资,购买商铺,甚至有些目光长远的投资者已经开始尝试持有并经营一个商业物业。而发展商们也逐渐更多地考虑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除了卖掉住宅之外,还要留下些物业进行持有和经营。毕竟地是有限的资源,我们不可能永远去盖住宅,卖住宅。所以,经过此次的调控,会引导我们的市场走向一个消费者更加成熟和理性的时代,而发展商也会逐渐转型,从一个建设者变成一个服务者,差异化的产品提供者,甚至是经营者。

未来的某一天,大多数发展商们也许会怀念这个住宅暴利的时代,但这个时代已经在发展的巨轮里成为了我们记忆里的一张开始泛黄的旧照片。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