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感慨:水•形•公共性


    雕塑家任军把水作为城市公共雕塑的主题,开发出“上善若水”系列水形巨幅城市雕塑作品,其中水七号与水十号已经陈列在加拿大冬季奥运会场所。我的视野倒不只关注水雕塑出现在奥运会这样的场合,说明了人们对于中国艺术家作品的欣赏与认可,而更关注以水的造型来作为公共艺术品的意涵。任军说,他的水作品是有哲学意味的。而我则体会的是水的形体作品在作为城市雕塑作品时在政治社会学意义上的表现能力。
 

    我从四方面感受水与公共性的特别关系:其一水的无所不在的渗透力是对于广泛的公共生活与公共空间需要的最好的注释,从人到植物,从有机体到无机界,水代表了各类事物之中最大的共性,而且水在小到私人房间大到国家庆典的任何场合都能延伸与展开,水的不拘是它的魅力,也是它对人们的威胁;其二水的透明度是对于理想公共事物的最好的象征,在公共权力与公共空间中,不透明则无真正的公,不透明则没有公正与公平的起线,水的透明最好地形容了人们在塑造理想公共生活的时候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人们有对于关乎自己关键利益的一切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其三水是有力量且有巨大力量的,但却以更为迂回和延绕的方式发挥力量,这种柔性作用方式也是对于现代公共生活方式的最佳呈现,这也是以刚暴为特点的旧统治方式的分野,幸运的是文明自古以来傍水而生,但却日益迷失了它水的本性,当代公共文明的特性则表现为找回柔性,向水看齐;其四水的可塑性使得其在指代在更为利益分化条件下的公共选择上更加贴切,水能上能下、能升腾能飞流、能固能化,正如现代的公共选择需要灵活有效地找到在不同条件与形式下的适当的公共对策机制。由此而见,水性而不是刚性才是适当的当代公共生活的样式。
 

    水无处不在,但大水为公,我们所知的大海、大洋、大江、大湖,无论其为风景、为水利、为航运、为渔获,都具有很强的公共资源的色彩与特点。在巨大的水泥混凝土建筑表现强力与强硬的占有的同时,水的特性可以在现在城市公共文化中传递一种柔性、透明、可融、参与、互动的文化。我们倾情于城市化,其实我们不希望有太多的城市病,我们在得到硬件、强力的行政措施、分化的贫富人群的时候,我们知道这并不是我们生活的理想,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市民空间、丰富多元的文化创造、更为和谐的生活资源共享,而在这个意义上,水的样态最能代表我们所追求的城市价值,尤其是我们普通市民所追求的城市生活空间价值。在温哥华冬奥会现场,巨大的水雕塑作品吊装的时候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水雕塑得到的这种关注与解读超越了语言障碍,因为水造型本身就具有天然的跨越语言与文化障碍的通识调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能体会在任军的直觉式的创造中包含了一个艺术家对于普通民众的理想公共境界的体察。水,它的丰富性与生动性表现成为雕塑作品当然有其自然的美学感动力与富有意味的文化符号表达力。而在巨大的城市公共空间中,水能表现的当代公共生活准则的这种宣示能力,的确符合原则而不抽象,严肃而又活泼的要求。在一个符合新公共生活蓝本的城市空间中,多一点明晃晃的“水份”反而显得非常必要了。

 



昨日场景:接受《外滩画报》关于海派文化的采访。在上海书展签售新书《创业有啥了不起》。出席英国能源技术公司Invensys高层招待晚宴。

 

今日推荐: 请各位博友关注左侧链接中的本人新书《创业有啥了不起》《黑苹果——袁岳的人情课堂》

今日小诗:
秋立

 

忽忽在旅程,
匆匆忘风声。
炎炎暑未休,
凿凿又秋蒸。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排骨汤鱼

猪肋排两斤,头道水煮沸洗净后再另加水,并放姜块并食盐酌量,中火炖之一小时。一斤重的黑鱼两条,剖净后整条放入排骨汤中,大火炖至十五分,加寸长香菜二两左右,装碗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