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低碳环保不能“玩概念”


追求低碳环保不能“玩概念”

刘纯银

83日《人民日报》报道:世博会开园以来,我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地标性建筑“东方明珠”的设计者江欢成已经参观过好几次,而且多数是作为普通参观者排队参观。江院士深有感触地说:世博会上不少建筑既节能又环保,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不少启发。同时,他还指出追求低碳环保建筑不能“玩概念”。

众所周知,近几年来,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现在各国已普遍认识到,要协调气候变化和发展问题,只能选择低碳、环保经济的发展路径。正如众多专家所言,谁先发展了低碳、环保经济,谁就有可能有更大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空间。难怪即使在全球被金融危机阴影笼罩的背景下,各国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程度也丝毫没有降低。

大概受其影响,一段时间来,“低碳、环保”也成为我国当前民众最耳熟能详的词汇之一。这不,不论是领导讲话,还是媒体报道,抑或商家营销,都几乎言必称“低碳、环保”。笔者认为,这固然是一个好兆头,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低碳、环保问题的深切关注。但笔者同时认为,“低碳、环保”不该只是一个时髦的词汇、一个空洞的口号乃至一个“作秀”的工具,而应成为每个社会组织指导实践的基本理念,成为每个个体身体力行的生活方式。因为人类发展正遭遇日益严峻的能源与生态危机,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地球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面对共同的挑战,节能减排、践行“低碳”不再只是政府和社会的职责,而是每个公民都必须承担的责任。何况低碳、环保生活并不是让人们放弃高品质的生活享受,而是倡导一种更健康的全新生活理念。也就是说,作为勤俭节约美德的发扬和提升,以低能耗、低开支为核心的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新形势下,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涵义。

另外,对企业而言,低碳、环保是成本,也是生产力。当前一方面要加快发展低碳技术,重视降低碳排放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另一方面要整合现有低碳技术机构与研发力量,强化低碳发展的引擎作用,培育和创新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对普通民众而言,践行“低碳”又只是一件小事,且从想法到实践,距离并不遥远。比如出门随手关灯、关电器,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待机”或“睡眠”状态,出行时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多使用双面打印,循环使用旧书……这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举动,都能为实现“低碳、环保”做出贡献。

总之,无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是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这也昭示走低碳之路是全球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明智选择,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构筑绿色未来”,需要政府、公众、行业机构及企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也许,这种社会公德从人们共同认知到形成规范化的道德标准,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但发展低碳经济,提倡环保生活方式却完全可以从一时一事开始。真心期待这种理念不再流行于口号上,能早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这也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