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像揭秘
孔丘,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文学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中国历史上,人们对孔丘褒贬不一,崇拜者尊称为孔子,贬谪者称其为孔老二。对孔丘,我不尊也不贬,直呼其名:孔丘。
国博的孔丘像竖立起来后,网友纷纷质疑:为什么把塑像设计成
把孔丘的塑像设计成
其实,虽然尊孔派刻意想抬高孔丘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希图把孔丘抬到“万世师表”的位置上供人膜拜。但是,在现代化的中国,要想做到这点,却很尴尬。众所周知,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的正门是朝西的,隔着天安门广场,与人民大会堂相望。如果真的把孔丘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当作一个“圣人”,当作“中国文化的名片”的话,作为“积累与承传中国历史文化的国家最高殿堂”的国家博物馆,理应把孔丘的塑像立于国博正门内的中心位置,而不是现在的国博的北门外的广场。国博的北门不是国博的正门,自然也不是正道,把孔丘像立于此地,大概就是在表示“孔孟之道”不过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旁门左道。国博建筑的主体都是坐东朝西的,立于北门外的孔丘像却是背南面北的,更显示孔丘塑像与代表中国历史的国家博物馆整体的不相和谐,甚至有些不伦不类。
也许有人会说,国博的孔丘像是面向天安门的啊!是的,作为国门的天安门的确是坐北朝南的。但是,天安门的正门是正对这天安门广场上的。有心人都会注意到,每到节假的日子,政府都会把孙中山的肖像立于天安门正门的对面,这才是共和国尊崇的人物。孔丘像虽然朝向天安门,但正对着的是劳动人民文化宫的红墙。偏立于国门外东墙根下的孔子像,让人直接联想到恐怕就是那个从宋国逃出,又与学生们走散后,可怜兮兮地站在郑国东门的城墙根下那个落魄的“丧家之狗”
让儒雅的孔丘身体左侧佩戴一把宝剑,是最让人看不懂的。读书人整把宝剑带着作甚?给
虽然孔丘是以教育流传后世的。但孔丘从年轻的时候就热衷于仕途,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所以只好弃政从教。但他从未放弃做官的念头——毕竟那个时候只有当官才能吃到俸禄。终于,在51岁的时候,孔丘在鲁国觅得了一个县官的差事,后来又升任鲁国的大司寇,并曾经代理了三个月的宰相之职。这大概是孔丘一生中最风光得意的三年。孔丘佩戴宝剑应该就是在这一时期。但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里,孔丘做了一件最令人不齿的事情:诛杀少正卯。少正卯何许人也?少正卯是与孔丘同时代,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鲁国著名人物。“少正卯和孔丘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少正卯的课堂多次把孔丘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讲,只有颜回没有去。”俗话说,同行是冤家。“鲁定公十四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上任后七日就把少正卯杀死在两观的东观之下,暴尸三日。”
简言之,才华横溢、能言善辩、知识广博的少正卯与孔丘同时在鲁国开设学堂,讲述政治主张。孔丘主张“克己复礼”,而少正卯则主张改革。对于社会下层民众而言,改革的主张显然比孔丘“君君臣臣”的观念有更多的亲和力,所以,一时间孔丘学堂前门可罗雀。于是,当孔丘升任大司寇,执掌鲁国司法大印后,就立刻将政敌置于死地。
不论是从政治的角度,还是从商业竞争的角度看问题,即使不涉及其政治主张正确与否,诛杀少正卯都是孔丘一生中的一个污点。而国博给孔丘像佩戴宝剑,恐怕也正是在提醒人们:勿忘孔耻!
我无意贬低孔丘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但对历史人物过度的粉饰便是对历史的歪曲。给历史文献赋予现代意义的心得,更是曲解。历史的沧桑,是用任何颜料也掩盖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