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发展,政府需要瘦身减肥


  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中有很多不均衡的地方

  居民收入实际上跟GDP的增速不相匹配,收入在通胀与税收的侵蚀下成了负增长,血汗钱不断地通过外汇储备而流出了中国。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不仅催生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不切实际的期待与责任摊派,而且让民众精神层面的水准大大降低。

  其实,即使收入水平增长得很快,都会助长人的贪欲,进而导致内心的不满意因素滋生。

  过多地去追求财政税收,去扩充公务员与事业编制的规模,过多地去强调发展速度,过分尊重特权阶层的绝对权力,就会导致腐败,以及阶层之间的对立。更重要的是,这种发展的模式是建立在债务高企的基础上的。

  盲目追求GDP的高速发展,不管里边更多的是汗水还是热血,不管是得失之间是否能保持均衡。内心都被贪婪所控制。这就如一个人面对美食而不去节制食欲,导致身体肥胖臃肿,各种出现了“三高”与亚健康现象。尤为重要的是,作为管理者的政府与作为被管理者的民众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正因为这些不均衡越来越难以被忽视,所以在“十二五”的规划中,把发展的速度降下来,成为宏观经济的总体要求。

  假如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生态系统的重建与瘦身减肥,那么发展到一定时候,政府同样面临这样的需求与艰巨的任务。

  政府也需要瘦身减肥,特别是在和谐与稳健的要求之下,中国的地方政府更是需要摆脱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隐患,追求更具个性、更有魅力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需要从单纯的土地出让与城市房地产的运营提升到产业的高度,突出健康与和谐。而节能降耗更是需要注意的核心问题。

  政府与企业、机构与个人一样,很多时候并不是通过控制饮食实现瘦身减肥的效果,而是需要通过减法做加法。砍掉一些跟自己的主流不相称的东西,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重点项目。设定稳健的发展目标,需要跟一些国际间的民间资本与政府贷款、金融租赁,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也可以进行适当组合,不管是政府还是大机构的资本运营结合起来。

  政府贷款很适合政府所辖的大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的执行,核心是让相关的规模企业,在执行方案的时候,可以做到资金成本尽量低廉一些,推进的阻力更小一些。

  比如企业的标签与定位,就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抓住重点,并建立有效的传播渠道与沟通机制;比如政府的瘦身减肥,也需要裁撤冗员、避免资源与资产的跑冒滴漏;需要是审批与监管环节上,尽量精简并突出管理的艺术性;突出重点项目的立项与建设、抓大放小,并不单纯追求大而全的商业,而是突出重点,更新自身的标签与名片。

  与政府合作,顾问机构就需要关注政府的需求。政府的需求更多体现在政绩与民生问题。

  假如单纯停留在概念与理论体系的层面,那就太肤浅了,至少要很快找到合作的切入点与共同目标,找到核心要素并提出解决方案,针对解决方案中会遇到的关键节点与瓶颈,都能有效突破。而具体的战略、战术、策略、方法与技巧等方面的问题,都是小问题。

  政府的城市运营,是经过阶段性发展的

  比如王志刚时代,城市运营是通过炒高土地,充分发挥土地财政的作用的,当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对过热的房地产泡沫进行规范与挤压的时候,就势必就进入一个更健康稳健的城市发展阶段,把亢奋的经济发展速度慢下来,深入品味其中的内涵,提高生活品质与幸福指数。

  城市运营要想取得稳健的发展,就需要关注自己的核心优势,不去跟风追逐国际化,而关注本土,自己那片土地上的民众的和谐与安逸,用否定的态度突出自身的个性、魅力与特色。不是以卖方的姿态出现,而是以买方与资源整合者的身份出现。

  通过华丽的转身发现另一处被忽视的风景。

  假如你放慢脚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周边的事情,总是会发现意外的惊喜。

  其实生活与工作,不过就是换个角度、换个角色、换种心情,只要你善于调节自己,就可能会从纠结中释然,就可能会从中发现曾经被忽略的东西。

  当你放弃了速度而追求协调,放弃了财务数据而关注内心的好恶,你总是会发现生活的美好。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生活品质的提升,把更多的资源留给后世子孙,更多地从传统文化精髓中汲取营养,你就会得到更强劲的动力。

  支撑发展的核心是技术优势,而技术是最为见不得人的东西。要让技术见的人,就需要将其形象化,拟人化。即使是设备,都可以形成系统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