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网络不通,未能上发日志,心情很是压抑。好在上不了网,还能思考学习,现将近半月所思所学逐一上发,以释放心情。
上周,承蒙师院姜老师推荐,读了蒋永福先生的《图书馆学通论》一书,体会此书是当前信息技术背景下一部全新的反映图书馆、图书馆学理论发展和变革的概论性著作,是一本图书馆人认真读的好书。不论是新、老图书馆人,只要阅读过这本书,一定有所收获。我总的体会是,巩固知识、更新观念、开阔眼界,工作更加轻松。
一、图书馆定义:图书馆是为了满足人们平等地获取、共享知识和信息的需要,而对知识进行集中存贮、序化、传播的一种公共物品。
二、图书馆学的定义:图书馆学是研究如何满足人们利用图书馆来实现对知识和信息的需要的一种学问”以及“图书馆学是研究如何保障人们通过利用图书馆来实现平等获取知识和信息之权利的一种学问。
三、图书馆职业理念及其政治学基础:其内容包括平等服务理念、知识自由理念、信息公平理念、社会包容理念、民主政治理念五大理念。为了实现这些理念,图书馆的服务应坚持无身份歧视、关爱弱势群体、用户自主选择、保守用户秘密、提供公平服务、避免政治排斥、避免人格排斥、避免设施排斥、避免制度排斥原则。
四、图书馆职业价值观:归纳为“注重服务和人文关怀、尊重理性、知识、真理,尊重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热爱图书、倡导阅读、主张社会成员享有使用图书馆服务的平等权利、倡导合作和技术创新”五个方面。
五、“图书馆理念”与“图书馆精神”、“图书馆核心价值”、“图书馆哲学”在内涵上基本相同,显示图书馆从业必须秉持的、坚定不移的价值取向。“正确的图书馆理念能够引领和指导图书馆实践,使其不偏离应负使命方向”。
图书馆理念建立在蒋先生一直倡导的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基础之上。
六、图书馆人文精神: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创造美与和谐为图书馆的宗旨的职业精神,是图书馆职业的信念和追求。从图书馆发展历程可知,这种精神始终是推动图书馆向前发展的牵引力,1986年在纪念图书馆学教育100周年时,美国学者M?F?施蒂格强调说:“人文价值观念是我们职业的核心。”从面对技术狂潮,图书馆界陷入的迷茫和尴尬的现状来看:科学不是万能的,技术不能解决图书馆事业面临的一切难题,也不能带来真正的信息自由与信息保障。图书馆的发展既需要科学精神,又需要人文精神,更需要建立在人文精神之上的现代图书馆理念。
七、图书馆治理与图书馆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图书馆治理过程是以图书馆所有者为主导的,设置主本、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共同参与、平等协商为决策机制的民主管理活动,而图书馆管理过程则主要表现为管理主体自上而下的一元化领导与控制过程。
八、如何从以往单纯的“图书馆管理”走向“图书馆治理”问题,是历史性地摆在转型时期我国图书馆学理论前沿的位置的现实命题。
根据公共物品理论来探讨图书馆治理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作者认为,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属于具有高度正外部性、消费性、公益性公共物品,不具有自我生存的物质能力,如果政府不提供公共图书馆服务,很大一部分民众就得不到他们普遍需要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由此民众就会失去通过利用图书馆来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机会权利,国家和政府也会因此而失去通过提供图书馆服务来培养有知识素养和信息灵通的公民的重要制度渠道,由此国家和政府的民主政治以及知识福利、信息福利、文化福利等惠民政策就会出现相应的缺失。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缺失,政府有责任主动提供图书馆服务这种公共物品。也就是说,图书馆服务这种公共物品只能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普遍提供。政府作为民众利益的代表者,有责任支持民众需要的图书馆服务。在图书馆治理研究中,强调政府责任并突出其效率保障,也是《通论》这部书的一个特色。
九、何谓图书馆制度?从两个方面加于论述:第一是社会制度安排意义上的图书馆制度,即公共图书馆何以成为一种制度安排;第二是职业规范意义上的图书馆制度,主要指向图书馆职业本身的规范要求,包括图书馆职业准入制度、图书馆职业自律制度和图书馆内务制度。制度图书馆学成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核心范畴,其研究的意义在于:有利于认清图书馆的制度属性、有利于明确政府在发展图书馆事业中的责任、能够为图书馆制度创新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