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黄枬森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商榷(之一)
Lisi1948
探索《马恩全集》阅读思路研究室 湖北阳新435200
我们是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的“中国共产党新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拦看到:黄枬森老先生在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的这篇文章(并注明此文是发表在2011年9月19日的“光明日报”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发布时间:2011-9-22 9:16:45 以下简称“黄文”)之后,并细读深解过“黄文”认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早年把他们创立的新的历史观叫做唯物主义历史观,后来恩格斯改称历史唯物主义。”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界定,实际上是中国学者在上个世纪初到七十年代末从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确立的两条路线的两种哲学立场的两种观点,在确定和建构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理论,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这才是产生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源头。
理当说,我国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的民间学者从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传入中国,再到这批民间学者在新中国成立后而进入到大学讲台在解读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的过程来看,那决不是从本国文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书信、文章、著作的深读细研,从而产生和形成中国学者的话语权。实际上,中文版《马恩全集》只是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才出齐。同时,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的中国大陆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两个凡是”的政治路线在限止着中国学者的一般意识形态,因此,在这个时代的政治路线也不允许中国学者去脱离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础理论,来探索文本马的原生形态的原生理论。
实际上,黄老先生在二十一世纪初(也就是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第二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摆在书架上而)仍旧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早年把他们创立的新的历史观叫做唯物主义历史观,后来恩格斯改称历史唯物主义。”那么,黄老先生这是不是在曲解、歪曲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生形态的原生理论,下面就请网友们看看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的原生理论: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柏林版)的序言中说,1845年我们两人在布鲁塞尔着手‘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主要由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1页。)
这才既是马克思的原生理论的原生思想,也是恩格斯的坚持的理论前提。那么,黄老先生要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话,首要任务就是考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的抽象关系,是不是“由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在确立的?如果是的,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阐明”他们“的见解”要仍然还是“哲学”的话,那么他们都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是“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他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那么他们是在“清算一下”什么样的“哲学信仰”呢?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他们随后阐明了:“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那么什么是“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实际上,恩格斯在《终结》对这个问题是这样阐明的:
“1835年出版的施特劳斯的《耶稣传》成了第一个推动力。后来,布鲁诺-鲍威尔反对该书中所阐述的福音神话发生说,证明许多福音故事都是作者自己虚构的。两人之间的争论是在‘自我意识’对‘实体’的斗争这一哲学幌子下进行的。------这个问题竟扩展为这样一个问题:在世界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是‘实体’呢,还是‘自我意识’;最后,出现了施蒂纳,现代无政府主义的先知(巴枯宁从他那里抄袭了许多东西),他用他的至上的‘唯一者’压倒了至上的‘自我意识’。”(同上卷,第221页)。
由此可见,实体和自我意识的关系问题,以及“唯一者”和“自我意识”的关系问题,就实属是“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那么,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不是“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而变个戏法的复活呢?实际上是的。
这就说明,恩格斯在《终结》一书的第二节开头是在揭开“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所有:“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起源于:“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个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生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同上卷,第223-224页)。这就是恩格斯在叙述产生宗教的起源和历史的原因。
然而,宗教发展到在阻碍科学技术的发明和进步的时代,恩格斯认为将会必然要产生“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来。而且恩格斯是揭开了“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那是“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无知的观念。”(同上卷,第224页)。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像一切宗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无知观念”还要立足在“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来认识世界和理解历史吗?显然,这是在上个世纪初的俄苏化、时代化的大众化在断章取义地将“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来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误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认识、理解世界和历史的起点。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者,要想回到马克思的原生形态的原生理论即“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真实存在是什么的话,那么研究者从《终结》的第一节的原生理论的以下这段论述在阐明:
“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同上卷,216页)。
由此可见,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要扬弃的是“现存的”事物,唯物主义辩证法要否定的是世界观确定是“现存的”事物。——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合著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阐明的要脱离的就是:“A 、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从“一定的哲学体系即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上产生的”哲学,以及从“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哲学,以及“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的定位。也是在对马克思确立的世界观、历史观、辩证法的现实和历史的任务解读:“[------] 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5页)。
那么,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运用的辩证法在肯定的对象是什么呢?下面请网友们看看恩格斯在《终结》一书的第四节(第243页)的阐明:
“我们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把现实事物看作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运用的辩证法所肯定的决不是在“哲学基本问题”的抽象形式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在现实形式而存在的“现实事物”。
这样,我们也就找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阐明”他们“的见解”是创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运用的辩证法的哲学基本问题:是“现存事物”和“现实事物”的“现实关系”。
事实上,在上个世纪初的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将马克思当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那也只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去寻找文本的只言片语或某个概念来充当证据。因此,在上个世纪初的中国民间学者是从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而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础理论来解读,这是情有可原,因为中国民间学者在上个世纪初还没有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或《选集》来提供研究。
可是,黄老先生却是在二十一世纪初的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时代,那是在中国人已经拥有本国文字的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第二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而仍旧坚持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而确定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不能原谅的。
那决不是从深读细研《全集》来全面展开《文本研究与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思路》(这项工作我们在中国互联网上发表的论文而完成了)考证马克思思想的真实存在的原生形态的原生理论,是不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然而,只要通过深读细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来展开考证:黄老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界定,是曲解的、是歪曲的。
实际上,在文本中存在的(由恩格斯用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那是三个现实存在的A B C的三个现实范畴:
A是由认识世界、理解历史的认识者和理解者去将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而结合具体实际存在的事物——在自己生活的“现实存在”而展开“观察”——“在现实中存在的”——“现实事物”去“改变现存的事物”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B再由认识者和理解者从“考察”在历史过程中存在的“经验的事实”去证明——在“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确定的占有和扬弃的“现实事物”和“现存事物”的确定那是不是正确性的“根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C再由认识者和理解者在通过“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观察”和“考察”之后,再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三段式即肯定(正题)、否定(反题)、否定的否定(合题)在思维内到实践外而运用到“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实现”中去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诚然,这些在A B C的“引号”里的“概念”都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中可以看到、见得着的原生形态的原生理论的原生概念。
实际上,马克思的世界观、马克思的历史观、马克思的辩证法,它是提供给在认识世界和理解历史的认识者和理解者的思维工具。——这才是通过深读细研本国文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而考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运用原理和运用方法的真实性。
然而,黄老先生在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却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合作的第二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却阐述的是这样的观点而认为:
“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步提供了这个历史观的系统思想,后来马克思又在《〈政治经济学〉序言》中以800多字的篇幅集中地叙述了他们的这个历史观。但是,他们并没有提出过辩证唯物主义这一名称,也没有像叙述历史唯物主义那样叙述过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思想,因此,把辩证唯物主义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是否合理就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这就是黄老先生在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阐述”他们“的见解”是没有看到有“辩证唯物主义这一名称”的事实。而黄老先生却将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的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而颠倒成“历史唯物主义”,这能是马、恩的原生形态的原生理论吗?决不是的。
实际上,马克思创立的世界观、历史观是提供给“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在自己的现实和历史而投入到实践中去展开观察在现实的物质前提中存在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来寻找新的物质变化,是总结考察在历史过程中存在的“经验的事实”来证明世界观占有的或扬弃的是不是正确性的根据,在证实之后再运用辩证法的三段式来肯定现实事物、否定现存事物,通过思维内的否定到实践外的否定,从而肯定比现存事物更发展、更先进的现实事物。
然而,黄老先生仍旧坚持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怎能看得到文本马的原生形态的原生理论。
(请网友们关注下篇:《与黄枬森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商榷(之二)》)
联系:[email protected]
与黄枬森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商榷(之二)
Lisi1948
探索《马恩全集》阅读思路研究室 湖北阳新435200
我们在上一篇揭开了黄老先生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是以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确定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部分》的“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形态”的这一前提,再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寻找某句、某个概念当做是他们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事实。虽然“黄文”说明了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中是见不到这一名称,因此黄老先生要申明:
“在我看来,如果能够摒除成见,从文本出发找根据,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那么“黄文”能“从文本出发找”什么样的“根据”呢?下面请网友们看看“黄文”在以下是怎样确立“从文本出发找根据”的前提,黄老先生说: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确没有提出过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系统思想,但他们在研究各种问题时有没有其世界观前提,有没有提出过任何世界观命题呢?回答是肯定的。”
那么,黄老先生是如何考证马克思恩格斯在“青年时期”的思想前提呢?换句话说,黄老先生是从马恩的哪些“文本”找到了“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观前提”来的呢?然而,“黄文”找到的是俄苏化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的其中一个的确定:
“在他们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以后,他们的研究就以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前提。”
这就是黄老先生“从文本出发找”的“根据”来证明: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前提”即“世界观命题”,这就是“黄文”在用俄苏化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回答是肯定”的“根据”。然而,这是“从文本出发找根据”吗?实际上,这仍旧是在将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当做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的确立和建构。事实上,黄老先生是在替“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假说。
实际上,马克思的“世界观前提”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手稿确立的是“现实的关系”,而且马克思是用“现实的关系”在批判、揭开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抽象的关系”,它在现实世界中的“现实的关系”去观察那是虚假的。——这才是青年马克思在这个时期而准备去创立一种全新哲学的思想前提。
实际上,黄老先生说的“世界观前提”那是青年马克思在大学生时期的1837年11月在写《给父亲的信》(参见《马恩全集》第40卷,第8-19页)向他的父亲而阐明:是要“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这才是黄老先生说的“从文本出发找根据”的第一个话语权。
同时,青年马克思在这封信中向他的父亲阐明——“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的特征那是:“决不任意分割它们”。而“它们”所指的是在“事物自身”而存在着的两个要素即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自为与自在、主体与实体“在现实中存在的”——“现实的关系”是不能分割,因为这种现实事物的自身存在的两个要素是分割不开的。这才是黄老先说的“从文本出发找根据”的第二个话语权。
实际上,黄老先生说的“从文本出发找根据”的前提和出发点,对于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学者来说,那是要展开全面系统地深读细研中文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书信、文章、著作,而且是要抛开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在确立的“哲学唯物主义”和“哲学唯心主义”的两种立场论,而按照青年马克思在写《给父亲的信》确立的思想转向和定位来重新阅读:青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及《论犹太人问题》来寻找马克思的“世界观前提”。这才是黄考先生说的“从文本出发找根据”的第三个话语权。
那么,当中国学者从本国文字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书信、文章、著作读出了这三个话语权之后,再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批判《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这两部著作去寻找他们要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对象和内容的真实存在,究竟是怎么确立的,概括总结归纳的是什么样的现实概念?
换言之,青年马克思在没有与恩格斯合作之前,只是找到了“世界观前提”,而没有确立“世界观前提”的占有和扬弃的对象和内容。然而,这项工作那是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合著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这部书而完成和实现的。
以下就是马克思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标题“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揭开费尔巴哈哲学的实质:
“由于费尔巴哈揭露了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幻想(世俗世界在费尔巴哈那里仍然不过是些词句),在德国理论面前就自然产生了一个费尔巴哈所没有回答的问题:人们是怎样把这些幻想‘塞进自己头脑’的?这个问题甚至为德国理论家开辟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这种世界观没有前提是绝对不行的,它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因而最先是真正批判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61页)。
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是在创立:“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而确定了“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而定位。
那么,黄老先生在给马克思恩格斯而确定是“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这能是“从文本找根据”的吗?事实上,黄老先生说的“从文本找根据”是从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的“经典”著作,而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
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的标题:“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这是作者“在他们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标题呢,还是作者批判、揭露的标题?事实上,这一标题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揭露的标题。
可是,在上个世纪初的中国民间学者从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基本问题”却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的抽象形式。那么“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它能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去观察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现实事物的基本问题吗?它能是马克思恩在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去考察在历史过程中存在的“经验的事实”的基本问题吗?它能是马克思在创立世界观和历史观来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三段式而展开肯定(现实事物)、否定(现存事物),并在思维内否定(现存事物)到实践外否定(现存事物)从而肯定(现实事物)的基本问题吗?错了,我的黄老先生!
理当说,立足在二十一世纪初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的时代化,黄老先生说的“从文本出发找根据”来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就要在文本中存在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决定“共同阐述”他们“的见解”的全过程,那么黄老先是否研究过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没有合作之前,到之后的全过程吗?然而黄老先生没有。
因为“黄文”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的著作,只是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的第二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四卷”。
实际上,一个真正地去研究马、恩说——“共同阐述我们的见解”即“主要由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全过程,那是要全面系统地去深读细研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的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书信、文章、著作才能实现。
实际上,这项工作而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那是既费时间也费精力。但是,这项工作那是任何一位研究者而要想得到被埋藏在文本中的马克思的真实思想的研究者,而必须要去做的研究工作。
然而,在事实上也因为黄老先生从青年时代而接受的教育——那是在上个世纪初的民间学者从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而确定和建构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而解读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教科书,而且是在延续他的导师在开辟的事业——才成为一名“资深教授”。所以,黄老先生自然要采用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创立两条路线论两种哲学和两种世界观的理论范式来——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以下请网友们来看看黄老先生是不是在采用俄苏研究范式,来论马克思思想的以下所说:
“例如马克思在谈论劳动、实践时就指出过:‘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下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只注卷次和页码)”
然而,黄老先生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2页,在摘录的这句话的意图和目的,无非是要从这句话中的两个概念即“自然界”和“感性的外部世界”来证明:马克思的“世界观前提”就是“黄文”确定的——“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以后,他们的研究就以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前提。”
那么,马克思在创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前提”果真是黄老先生认为的是“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吗?下面请黄老先生和网友们看看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之后在确立“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的真实前提:
“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3页)。
那么,“现实的前提”能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哲学的前提吗?错了!在事实上,那是俄苏化在确定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而误解的。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随后就阐明了:
“对现实的描述全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同上卷,第73-74页)。
这就是恩格斯用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马克思的世界观”的“现实的前提”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的抽象的前提的本质区别。在“现实的前提”中存在的唯物主义“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是:理解“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的必然升华物”——那在现实中存在的实质是在:“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同上卷,第73页)。
这就是说,[意识]是在“自己的思维”中存在,而[物质]是在“思维的产物”中存在,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事物本身的自身存在。这能是黄老先生说马克思恩格斯是“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吗?
实际上,一个研究者而要想得到马克思在创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前提,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打开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手稿中,在揭开黑格尔哲学的“抽象的理念”在“现实的理念”为什么是虚假的界定?而且还要找出马克思在创立一种全新哲学的“现实的前提”:那“是要使结果恰恰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来建立在现实中存在的“现实的理念”的是现实哲学,而不是抽象哲学。有关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马克思在这部书中已经阐明:“现实的理念的定在不是从自身中发展起来的现实,而是普通的经验。”也就是说,“现实的理念的定在”那不是在“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自为和自在”、“实体和自我意识”的“自身中发展起来的现实,而是普通的经验。”这才马克思在重新创立一种观察世界、考察历史的“现实的前提”,那是重新确定现实哲学要认识、理解的是在现实中存在的“现实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50页)。换言之,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在创立一种认识、理解“现实的关系”的全新哲学的真实性。
这样,由于黄老先生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那是从《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这篇文章,作为黄老先生在寻“找文本根据”的前提,所以黄老先生也只能采用替代马恩论或制造自我意识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
(请网友们关注下篇:《与黄枬森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商榷(之三)》)
联系:[email protected]
与黄枬森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商榷(之三)
Lisi1948
探索《马恩全集》阅读思路研究室 湖北阳新435200
探索《马恩全集》阅读思路,是仍旧走俄苏化的时代化确立在讲台上论自然界和精神哪个是本原的哲学唯物主义和哲学唯心主义的大众化呢,还是象马克思那样决定“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来创立“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的现实学问?
实际上,这才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重复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柏林版)的序言中说”的原生形态的原生理论:马恩在共同阐述的见解,那是“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是脱离“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经院哲学。这才是马克思在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创立理解“现实的关系”的“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是指导“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立足在自己的现实和历史去展开“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的现实学问。
那么,马克思为什么走到要与恩格斯来合作建构现实学问呢?因为德国经院哲学家们是不会接受、也不会让一个无名小辈的马克思去创立一种完全“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的现实哲学占据大学的讲台,所以马克思只有选择与恩格斯来共同合作之路。换言之,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辩证法不是立足在讲台上,以旁观者的身份论自然界和精神的抽象关系,也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论思维和存在的抽象关系,更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论物质和意识的抽象关系,而是以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的身份论“现存的事物”和“现实的事物”的“现实的关系”。那么马克思论在现实中存在的这种“现实的关系”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改变现存的事物”来实现在理想中意识的理想社会。这才是在文本中的马克思哲学是世界观、历史观运用的辩证法从事“改变现存的事物”的现实学问,在“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
那么,黄老先生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的哲学前提,是不是马克思的哲学前提呢?下面请网友们看看“黄文”的阐述:
“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人类的实践活动对今日地球面貌的决定性作用时指出:“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第1卷,第77页)”
黄老先生的这段是论述“人类的实践活动”和“今日地球的决定性作用”,而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谈,这又是一种“新花招”在变个戏法的研究范式:从马、恩文本断章取义地摘录一句来证明黄老先生论的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的观点。这能是事实吗?下面请网友们看看“黄文”摘(第1卷,第77页)的原文谈的是什么:
“费尔巴哈特别谈到自然科学的直观,提到一些只有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眼睛才能识破的秘密,但是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会有自然科学呢?甚至这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自己的材料的。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它哪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而整个这一点当然不适用于原始的、通过自然发生的途径产生的人们。但是,这种区别只有在人被看作是某种与自然界不同的东西时才有意义。”
实际上,马恩的这一大段论述是对费尔巴哈的“‘纯粹的’自然科学”的批判。并且是从“工业和商业”的“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来说明:费尔巴哈的纯粹的自然科学是虚假观。因为“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将会被新的物质变化而产生的物质条件要去改变的。
然而,黄老先生在摘录马恩的这一大段的其中“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本来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划上“句号”,而黄老先生在给马克思恩格斯来划上句号。那么,象这样的马恩文本的研究范式,在大学、党校讲台上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还要曲解到哪年、哪月才有个止境呢?
那么,这个被评定为是“资深教授”的黄老先生在认为: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学问,是个什么样的理念呢?请网友们看看“黄文”的思想观念在论:
“什么是‘优先地位’呢?那就是说,自然界不仅在被改造之前是客观存在的,在被改造之后仍然是客观存在的。”
既然“自然界不仅在被改造之前”——“是客观实在的”,而“在被改造之后仍然是客观实在的”——哪还要人类去改造什么?这就是北大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创立的学问吗?这能是指导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思想?这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现实理性?请问黄老先生:仍旧坚持“物质是客观实在”论,这能是从本国文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而读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吗?这能是中国人在深化改革开放、在敢于创新去科学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思想?错了!“物质是客观实在”的是在自然界、宇宙界中的抽象存在,而不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现实存在。因此“黄文”所说的:
“不仅如此,他们(这是黄老先生在指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明确地主张运用唯物主义世界观作为哲学前提来研究人类社会。”
然而,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在“开辟了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而马克思恩格斯说的“这种世界观”的“前提”,它在现实中存在的是“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而不是去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不是去研究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是从“现实的物质前提”中存在的去研究“现存事物”和“现实事物”的“现实关系”。这才既是文本马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现实哲学的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在展现着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哲学基本问题。
虽然黄老先生看到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批评(理当说,马克思恩格斯不是批评,而是在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直观性,而且(是在批判费尔巴哈而不是)批评他的不彻底性,指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第1卷,第78页)”
那么,黄老先生仍旧将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误解“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当成是马克思哲学的世界观、历史观运用的辩证法的基本问题,这是极其错误的。实际上,是由于费尔巴哈没有脱离“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实体和自我意识的这种抽象形式的抽象内容,所以费尔巴哈建立的是“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哲学,而不是建立“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去理解在现实中存在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产生“物质变化”来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开辟“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的现实学问。这才导致“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这是因为费尔巴哈是从“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形式所看到的或理解的“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这是因为从“物质决定意识”与“意识决定物质”的两种立场在论的“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因此,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哲学基本问题,它概括、总结、归纳在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理论的现实前提,这才是需要在大学讲台上的研究者从讲台上脱离旁观者的身份,而立足在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的唯物主义者的身份,全面展开《文本研究与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思路》是当下的迫切任务。这就需要在大学、党校从事专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者们跳出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主体和客体的抽象关系的圈子,而作为一个改革者、开放者、创新者、科学发展者的身份来总结、归纳在现实中存在的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哲学基本问题。那就要从两个方面来展开:
第一个方面,要展开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究竟是在创立什么样的世界观、历史观、辩证法的运用方法,以及马克思哲学是世界观、历史观运用的辩证法的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者们就必须通过深读细研本国文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书信、文章、著作,按马克思的思想思路去理解马克思在大学生时代的真实思想的转向和定位,并从这个转向和定位来展开理解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以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最后部分”即[对黑格尔的整个哲学和辩证法的批判]等等的这些早期思想那是在批判什么、以及在揭露的是什么?以及在创立的是什么?然而,黄老先生却没有展开这项研究工作是可惜的;
第二个方面,要将马克思哲学是世界观、历史观运用的辩证法而阐述的原理和方法与改革开放三十来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实践前提展开对照、比较,看看是俄苏化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推动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呢,还是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归纳的“现存事物”和“现实事物”的“现实关系”能推动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才是在大学、党校从事专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者们必须要做的研究工作。
然而,在大学、党校从事专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者们仍旧坚持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确定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理论的抽象前提,哪是没有出路的。因为仍旧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他们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确定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的误解,是曲解了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运用辩证法在重返唯物主义的现实作用,那是从物质的第一性作用而用在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以及在否定的否定之后在肯定什么的联系和根据的现实前提,决不是仍旧确立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主体和客体的抽象关系的立场,因此从哲学基本问题的立场上来解释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是极其错误的。
当然,恩格斯在解释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关系之时,是存在误解;在解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关系之时也存在着误解,自然会导致后人在理解马克思重返唯物主义的现实作用的误解。特别是恩格斯在对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关系在颠倒与倒置的形式和方法,却给误解成:
“这样,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从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就被倒转过来了,或者宁可说,不是用头立地而是重新用脚立地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3页)。
实际上,马克思认为黑格尔从实体和自我意识的关系问题否定自我意识不同于实体的思维现象,从思维的自我意识推论与实体统一的辩证法在现实中存在的既是虚假的,也是颠倒了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过程。因为自我意识和实体的关系是个人对象化的抽象形式,然而在人类生存的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现实和历史的过程中,那是现实的人在现实中存在的“改变现存的事物”的物质实践活动在推动和促进的,而不是在自我意识与实体的同一或统一能实现的。因为在个人对象化的形式而实现的同一或统一,实际上是一次性的对象性成果。实际上,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那是由后人的物质前提在不间断地改变(否定)前人的物质前提,从而肯定后人的物质前提的成果,这才是真正地在现实中存在的能实现、在完成着人类整体的事业的马克思的辩证法。因此,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的解释是误解的。那么,黄老先生在误以为是马克思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文本根据——是恩格斯的误解,这才是导致“黄文”误解的源头。
另外,恩格斯在解释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也存在误解。恩格斯在《终结》是这样误解的:
“因此,在这里也完全像在自然领域里一样,应该通过发现现实的联系来清除这种臆造的人为的联系;这一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7页)。
实际上,在人类生存的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是在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科学创新才是推动的源泉的动力,决不是什么“也完全像自然领域里一样”,更不是“应该通过发现现实的联系”来建构“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而且恩格斯接着说:
“但是,不管这个差别对历史研究,尤其是对各个时代和各个事变的历史研究如何重要,它丝毫不能改变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同上卷,上页)。
由于恩格斯没有弄清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运用的辩证法的意图和目的是“改变现存的事物”的基本问题是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而没有向世人说清是脱离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在重建“改变现存的事物”的现实存在的“现实的关系”,那么“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不间断地“改变现存的事物”的这个“一般运动规律”才是“作为支配规律”在推动人类生存的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源泉的动力,才是正确的、才是符合在现实和历史在促进发展和推动进步的真实存在。这才是我们在上个世纪的二十年到本世纪初的这一百年而看到的、见到的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源泉的动力。然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三十来年之所以能取得被受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来,也是在不间断地“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在不间断地“改变现存的事物”而取得的。
(请网友们关注下篇:《与黄枬森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 商榷(之四)》)
联系:[email protected]
与黄枬森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商榷(之四)
Lisi1948
探索《马恩全集》阅读思路研究室 湖北阳新435200
黄老先生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在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基本问题”的“哲学立场”就是“党性立场”,然而,黄老先在二十一世纪初却在抛弃“哲学基本问题”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这就是黄老先生的思想观点的转变。难道说,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是不需要总结、归纳人类生存时空范围来确定什么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什么是马克思的辩证法在人类生存时空范围里去展开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以及在否定的否定之后所肯定的又是什么?对这些重大的理论问题黄老先生研究过吗?没有。
然而,黄老先生在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只着重论两个纯粹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概念。这就是黄老先生论的:
“显然,他们(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在)主张历史和唯物主义联系起来。后来他们有时讥笑费尔巴哈是半截子唯物主义者,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这就是说,唯物主义应该是世界观,而不仅仅是自然观。
从这段阐述的观点来看,黄老先生理解的“历史和唯物主义”是纯粹的概念范畴,这能是文本马在大学生时期确定的“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而理解的历史及唯物主义?也就是说,马克思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确定的标题:在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哲学,能是马克思的重返唯物主义的“基地”?
然而,俄苏化、时代化确定和建构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果真是文本马的确定和建构的吗?那么,中国学者在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而硬要走俄苏化的确定和建构之路?难道说,中国学者就没有本国文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可供研究,还要听从俄苏的确定和建构的基础理论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阐述的见解?
实际上,只要中国学者抛弃《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两种哲学立场论两种路线的两种观点,只要中国学者抛弃《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去重新寻找马克思在大学生时期的1837年11月写《给父亲的信》确定“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的这一定位,以及在确定“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的哲学特性是“决不任意分割它们”即不分割事物本身的自身存在的思维和思维的存在、不分割事物本身的自身存在的意识和意识的物质、不分割事物本身的自身存在的主体和主体的客体,而是重新划分在人类生存时空范围的真实存在是“现存的事物”和“现实的事物”的“现实的关系”,这才是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创立的“转而向现实本身寻求思想”的全新哲学的哲学基本问题,那么就可考证:《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来源于费尔巴哈是曲解、歪曲的确定,以及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来源于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是歪曲的确定。
实际上,在上个世纪初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研究者,那是在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之路。实际上,马克思在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原生形态的原生理论哪是如何地结合具体实际去运用。
然而,马克思的真实思想却仍然被埋藏在文本中,这就需要中国的学术界和理论界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者将去将它发掘出来。
可是,黄老先生仍旧坚持的是《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唯物主义路线,仍旧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次生形态的次生原理,在说:
“那么,他们(在指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是怎样的唯物主义呢?显然,他们的唯物主义不是费尔巴哈的直观的不彻底的唯物主义,也不会是形而上学的机械的唯物主义,而只能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这个结论不仅是推论,而是有一定的事实根据的。”
实际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脱离了“德国哲学的基地”,是脱离了“黑格尔体系的基地”、是否定了“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也就是否定了“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哲学观。因此,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就不是“世界观”、“历史观”、“辩证法”的立场,而是运用辩证法三段式“改变现存的事物”的联系和根据。
马克思创立的是两个联系即“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和“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马克思创立的一个根据是“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然而,哲学唯物主义的物质第一性、决定作用是在两个联系中、是在一个根据中才有其绝对的理性。
实际上,黄老先生说的“显然,他们的唯物主义不是费尔巴哈的直观的不彻底的唯物主义,也不会是形而上学的机械的唯物主义,而只能是辩证的唯物主义”是俄苏化、时代化的大众化的曲解。
实际上,“辩证的唯物主义”仍旧属于马克思恩格斯界定的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的另一种方式,而不是马克思从青年时代到与恩格斯合作的时代在重新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用唯物主义命名的世界观、历史观运用辩证法的三段式“改变现存的事物”的现实理性。那么,黄老先生在说的:
“其一,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都曾经属于青年黑格尔派。”
只能是接受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在曲解的“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都曾经属于青年黑格尔派。”然而,大家对本国文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书信、文章、著作而被埋藏着的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运用辩证法三段式“改变现存的事物”方法却不知,只有通过深读细研全面展开《文本研究与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思路》才能打开被埋藏在文本中一个多世纪的原生形态和原生理论才能重见天日。因此,黄老先生说:
“他们(指马克思恩格斯)后来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只是批判它的唯心主义基础和因而神秘化的体系。”
理当说,马克思是在倒置黑格尔的颠倒辩证法的创立者。然而,由于恩格斯对马克思为什么界定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颠倒的,那是没有真正地理解到马克思的科学发现。
实际上,马克思在发现黑格尔哲学体系而运用辩证法三段式在分析、推论、预测的是概念范畴的自我意识与实体的同一或统一。而马克思是在通过观察现实、考察历史而发现黑格尔的辩证法在现实中存在的事实去看黑格尔的辩证法在现实中存在的事实是虚假的;马克思是通过考察推动历史的进程而发现真正的源泉的动力是不间断地“改变现存的事物”才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真实存在。因此,马克思发现了黑格尔在实体与自我意识的抽象关系确定人类意识的实体观念那是颠倒了人类历史过程:不是后人的意识肯定前人的实体,而是后人的意识在否定前人确定的实体,这才是马克思界定的颠倒与倒置的现实关系。理当说,马克思的这一发现那是能从上个世纪的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过程,以及能从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过程,那是可以证明马克思的这一发现和这一创立那是完全正确的。
实际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书中的第一卷第一章的标题“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是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重点的批判对象、作为重点揭露的内容。而黄老先生却当成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的基地”是极其错误的。因此,黄老先生始终坚持“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哲学的基地来理解:
“他们(指马克思恩格斯在)反对像费尔巴哈那样完全抛弃黑格尔的辩证法,而明确宣称他们从事学术研究的方法是辩证方法。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专门设一节谈他的方法就是辩证方法。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法实际上已经是唯物主义的。”
黄老先生的这一解读是错误的。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批判蒲鲁东先生而揭穿的就是蒲鲁东先生在建立“辩证运动的全过程”而“提出任务”的实质是“形而上学”的说教。请网友们点击本人在中国互联网上发表《于实解读马克思论<哲学的贫困>的事实》的62篇文章,在证明黄老先生说的“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专门设一节谈他的方法就是辩证方法”,决不是马克思在那“七个说明”在阐明“辩证法”的三段式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运用到具体实际中去肯定现实的事物,否定现存的事物,并用历史存在的经验而证明在世界观里所肯定的、否定的,以及在否定的否定之后的肯定是不是正确性的根据——才是唯物主义的现实作用。实际上,唯物主义的现实作用是在“现实的物质前提”中存在的“物质基础”、“物质条件”、“物质变化”的“物质要素”的“物质结果”之中,而不是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抽象关系中。这才是黄老先生说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法实际上已经是唯物主义的。”但是,黄老先生说的“辩证法实际上已经是唯物主义的”物质第一性和物质决定意识的抽象关系的辩证解释,这决不是马克思的辩证法在“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中而展开的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之后的肯定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而是黄老先生在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只不过去是在借用马克思的名字来让大家认可而已。因此,黄老先生在说的:
“其二,在他们(指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活动的中后期,他们更是明确指出,他们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主张唯物主义地颠倒、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
然而,黄老先生仍旧误解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运用辩证法的真实方法,主要是黄老先坚持俄苏化、时代化确定《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论而造成的。同时,黄老先生也没有全面地展开深读细研马克思在早期文本中的思想的转向和定位,也就没有找到恩格斯在对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的现实前提,以及恩格斯在对马克思发现“黑格尔体系的基地”运用的辩证法是颠倒了历史过程的真实存在而理解不透,自然会得出上述的结论来。
由于黄老先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前提来解释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所以黄老先生看到的:
“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1872年第二版跋中说:‘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第2卷,第111-112页)”
实际上,马克思在说“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那是从运用辩证法的“抽象的理念”与“现实的理念”的“截然相反”。决不是从“哲学基本问题”的抽象形式和抽象内容而理解“截然相反”。然而,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相同之处是在推论辩证法三段式去展开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之后的肯定的运用方式。而“截然相反”的推论辩证法三段式的对象和内容:黑格尔推论辩证法三段式是肯定实体观念、而否定观念不能与实体同一或统一的自我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马克思说:“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实际上,马克思是在认为:“观念的东西”在现实中存在的具体实际存在,那“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当在“现实的物质前提”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发生物质变化之后,而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之中的“思维过程”就会发现更进一步的“现实事物”去改变现存的事物,那么黑格尔将自我意识与实体同一或统一的“思维过程”当做是“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就是颠倒的。因为当“现实的物质前提”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被改变之后而出现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那么过去的自我意识与实体的东西,就是现在的自我意识与实体的东西。那么,从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现实存在的真实性来看,就要脱离黑格尔体系的基地运用辩证法。这才是黄老先生认为马克思:
“又说:‘在他(指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为了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必须把它倒过来。’(第2卷,第112页)”
所谓“必须把它倒过来”是将运用辩证法三段式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之后的肯定,从“黑格尔体系的基地”跳出来,把它用在现实中存在的“改变现存的事物”中去。
换言之,黑格尔是在“哲学的基地”的抽象形式即自我意识与实体的抽象关系运用辩证法的三段式;而马克思是在“现实的物质前提”的现实形式即现存的事物与现实的事物的现实关系运用辩证法的三段式。黑格尔的辩证法是肯定实体,否定不同于实体的自我意识,而马克思的辩证法是肯定现实事物,否定不是现实的现存事物,并通过思维内否定到实践外否定而肯定比现存事物更发展、更先进的现实事物。这才是黄老先生说的:
“很明显,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辩证法。”
但是,黄老先生没有找到文本马创立的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来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去展开“改变现存的事物”来实现在理想中的意图和目的,因此,黄老先生仍旧是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的哲学前提来解释,仍然是从恩格斯在误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现实作用,仍然是从恩格斯在误解马克思的辩证法仍然是解释看法的辩证的前提在说:
“马克思谈到辩证法时,指的都是辩证方法,那么,它是不是他的世界观的一部分呢?马克思本人没有明确地谈过这个问题,但从理论上讲,唯物主义辩证方法应该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原理的运用,后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就一面指出它是‘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第3卷,第364页),一面又指出‘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第3卷,484页)这就明确地指出了辩证法是世界观的一部分。”
然而,黄老先生的这段阐述的思想观点是误解的。本文将重复第一篇的说明:在实际上,也就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文本中而真实存在的(由恩格斯用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那是三个现实存在的A B C的三个现实范畴:
A是由认识世界、理解历史的认识者和理解者去将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而结合具体实际存在的事物——在自己生活的“现实存在”而展开“观察”——“在现实中存在的”——“现实事物”去“改变现存的事物”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B再由认识者和理解者从“考察”在历史过程中存在的“经验的事实”去证明——在“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确定的占有和扬弃的“现实事物”和“现存事物”的确定那是不是正确性的“根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C再由认识者和理解者在通过“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观察”和“考察”之后,再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三段式即肯定(正题)、否定(反题)、否定的否定(合题)在思维内到实践外而运用到“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实现”中去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诚然,这些在A B C的“引号”里的“概念”都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中可以看到、见得着的原生形态的原生理论的原生概念。
实际上,马克思的世界观、马克思的历史观、马克思的辩证法,它是提供给在认识世界和理解历史的认识者和理解者的思维工具。——这才是通过深读细研本国文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而考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运用原理和运用方法的真实性。这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建构指导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实前提。
(请网友们关注下篇:《与黄枬森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 商榷(之五)》)
联系:[email protected]
与黄枬森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商榷(之五)
Lisi1948
探索《马恩全集》阅读思路研究室 湖北阳新435200
理当说,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者来说,在二十一世纪初的研究比在二十初到七十年代末的研究,已经占有两个现实优势:第一个,是占有本国文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第一版和第二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卷本的优势;第二个,是占有学术自由争鸣的政治空间的优势。
那么,在二十一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者在有了这两个优势,就应该将时间和精力要放在深读细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或《选集》寻找——马克思在大学生时期到走出社会而谋职的这段时期的思想动态,来重新探索马克思在青年时代的思想转变和定位的真实性。
找到青年马克思在大学生时期的思想转向和定位之后,再去寻找他与恩格斯在“共同阐述他们的见解”,哪是不是在运用马克思在没有与恩格斯合作之前——确立的理论前提来展开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因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合著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二部著作,在说明要“跳出哲学的圈子而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去研究现实”的这一决定,实际上那是青年马克思在大学生时期的1837年11月写《给父亲的信》的思想转向和定位,这才是与恩格斯共同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基础理论。
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说:马克思在大学生时期就发现了“德国哲学的基地”即“黑格尔体系的基地”在现实中存在的是虚假的,马克思是要创立的是比黑格尔哲学的“更高的形式”来建立全新哲学。
那么,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就是在否定“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而创立的是用唯物主义命名的世界观、历史观来运用辩证法的三段式来展开“改变现存的事物”。以此来取代抽象哲学而实现人们在理想中的“现实理性”。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决定的是要脱离“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抽象理性”。
理当说,青年马克思在大学生时期的1837年11月写《给父亲的信》只是创立了思想的转向和定位,还没有确定“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的全新哲学的对象和内容。有关这个重大理论的过程,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者来说,必须要找到。只有找到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同阐述他们的见解”的基础理论,原来是来源于马克思在1837年11月写《父亲的信》到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展开,再到《黑格尔法法哲学批判[导言]》阐明是要将“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就是在将“真理的彼岸世界”而当做是此岸世界的真理。因此,马克思在这篇《导言》就确定了他将要创立的全新哲学的“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页、第2页)。那么,什么是“此岸世界的真理”呢?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者要去弄清的重大的理论问题。
因为如果中国学者要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阐述他们的见解”而要去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话,那么马克思的哲学就理当是“此岸世界的真理”,就不会是在“彼岸世界的真理”。那么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哲学家们用不的方式解释世界”的是“彼岸世界的真理”而不是“此岸世界的真理”。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重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前提,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者就不能再用“全部哲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类似这种关系问题,来重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才是“重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的原生形态的原生理论的基本前提,才且有合法性的文本根据。我们认为,这是任何国家、任何主义想挂靠是马克思的学派、马克思的主义的原则问题,而不是小问题。然而,黄老先生在以下所说:
“我认为,可以断定,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时,其世界观前提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其他任何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表明了现实的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辩证’表明了其辩证的本质特征。”
然而,黄老先生说:是“可以断定,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其实,这也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确立的唯一名称。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都在说明:在“共同阐述我们的见解”还有另外两个名称:“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辩证法”。
实际上,按照恩格斯用马克思的名字去命名的:是“马克思的世界观”(参见95版的《选集》第4卷,第212页)即“唯物主义世界观”(参见同上卷,第242页)。同时,恩格斯还确定了个“唯物主义辩证法”(参见同上卷,第243页)。再加上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阐述的“主要由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参见同上卷,第211页)。那么,“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辩证法”就理当是由三个名称在组成的现实理性。由此可见,黄老先生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就实属是曲解的。那么,黄老先生论“其世界观前提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质,就是误解的。
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而并不等于“唯物主义世界观”,而“唯物主义世界观”也并不等于“唯物主义辩证法”,这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原生形态的原生界定的原生理论。
实际上,黄老先生在说:“‘唯物主义’表明了现实的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辩证’表明了其辩证的本质特征”,只能是来源于恩格斯的误解。因为马克思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阐明了:
“[……]实际上,而且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就是要“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那么,用“辩证的本质特征”能不能实现“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呢?辩证的看法只能属于“哲学家们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的另一种方式,而马克思在阐明“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解释世界”也要为“改变世界”服务才有价值、才有作用。那么由此可见,马克思说的“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认识世界、理解历史的立场,就应该是“改变现存的事物”,而不是承认“唯物主义”是“现实的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实际上,马克思也在阐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特征是:“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4页)。那么,什么才是“在现实的世界中使用现实的手段”呢?能是黄老先生在说:
“‘辩证的’可以蕴涵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现实世界的非常丰富的本质特征而与他们所批判过的直观的、机械的、庸俗的、形而上学的、不彻底的等形形色色的唯物主义流派区别开来。”
这能是“在现实的世界中使用现实的手段”吗?实际上黄老先生的这段理解是错的。因为我们从“在现实的世界中”看得到——所有想得到幸福生活的劳动者,只有通过“改变现存的事物”才能实现,决不是通过批判“直观的、机械的、庸俗的、形而上学的、不彻底的等形形色色的唯物主义流派区别开来”能实现的。实际上,黄老先生认为的这种批判并不是“在现实的世界中使用现实的手段”。实际上,“在现实世界中使用现实的手段”只能是“改变现存的事物”。在事实上,这也因为黄老先生仍旧走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确定和建构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前提在理论:
“后来的狄慈根、普列汉诺夫、列宁及苏联哲学家以辩证唯物主义称呼他们的世界观思想体系,确实是非常确切的。”
然而,文本马创立“改变现存的事物”的“唯物主义世界观”那是提供给“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去观察自己的现实存在,这才是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方法。而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那是提供给“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在自己的历史过程去考察推动历史进程的方法。实际上,马克思创立的是用“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来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从而来实现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这一目的。这能是黄老先生说“后来的狄慈根、普列汉诺夫、列宁及苏联哲学家以辩证唯物主义称呼他们的世界观思想体系,确实是非常确切的”看法吗?决不是的。
实际上,只要中国学者能真实地去理解和掌握文本马在创立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三段式去展开“改变现存的事物”的原理和方法,那么同样也会像马克思那样在批判、揭开俄苏采用“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的物质决定精神与精神决定物质的类似问题,它在现实中存在的实质是虚假的。
实际上,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质,也实属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因此,就是采用“解释世界”的方式来理解“实践的唯物主义者”的现实活动,也只有像马克思那样而把认识、理解的前提“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才有现实作用;只有像马克思那样“决不任意分割”事物本身的自身存在着的思维和思维的“存在”,才是在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只有像马克思那样“决不任意分割”在事物本身的自身存在着的意识和意识的“物质”,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只有像马克思那样“决不任意分割”主体和主体的“客体”,才能改变现存的事物。一句话,只有像马克思那样确立“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现存的事物”和“现实的事物”的“现实的关系”来理解、来改变现存的事物,这才能实现人们在理想中期盼的理想社会。
理当说,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开放”、“创新”、“三个代表”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的现实理性,已经“回到马克思”的原生形态的原生理论了。然而,现在所需要的是我国的学术界、理论界去将被埋藏在文本中的马克思创立“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问题、立场、观点、方法发掘出来: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体系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确立改革什么、开放什么,并将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与文本马创立的现实理性而结合,这才是我国在哲学、社会科学而要做的重大的理论工作。
实际上,黄老先生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是以《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抽象理念作为思考前提——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就只能是“解释世界”的看法。当然,“解释世界”也是在理论上不可少的现实理性。但是,必须脱离“德国哲学的基地”、脱离“黑格尔体系的基地”、要跳出“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的圈子,抛弃“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即争论在世界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是实体呢,还是自我意识的争论哲学而类似的抽象理性,而“回到马克思”创立理解在“此岸世界的真理”的基本问题是“现存的事物”和“现实的事物”的“现实的关系”去展开解释辩证性的看法,才有出路、才有现实作用、才有认识价值。
可是,黄老先生便便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的误解前提来认为:
“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最初只是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思想体系,没有创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只是作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哲学前提而逻辑地蕴含其中,这就使创立他们的世界观思想体系成为他们后来的理论活动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
那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三十多年所实施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那是不是在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来取得被受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来的呢?能不能用辩证性的解释看法来实现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际上,辩证的看法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决不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理当说,黄老先生要想重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来“解释世界”,也只有像马克思那样作出决定“跳出哲学的圈子”,也就是跳出分割思维和思维的存在、分割意识和意识的物质、分割主体和主体的客体的圈子(抽象形式),“回到马克思”创立的“现存的事物”和“现实的事物”的“现实的关系”来展开解释“现存的”和“现实的”现实的关系,采用辩证性看法来解释才是现实理性。
然而,虽然黄老先生看到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同阐述他们的见解的如下观点:
“这使他们在理论活动中似乎出现了一种分工,马克思主要建设政治经济学,恩格斯主要建设世界观。”
但是,黄老先生是仍旧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误解马克思的思想观点。这可以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阐述的观点、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或《政治经济批判[导言]》阐述的观点来看,马克思批判的就是政治经济学,怎么会重建政治为前提的经济学呢?实际上,恩格斯在青年时代写的一篇文章是《政治经济批判大纲》,那么恩格斯会去重建以政治为前提的经济学?
应当说,马克思是在实现恩格斯重建经济学的是《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然而,恩格斯是在实现马克思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现实理性。
然而,我们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书信、文章、著作而看得到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某种分工的真实性:马克思在完成恩格斯的第一篇文章《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思想;恩格斯是在完成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思想。其结果是马克思在一生中而研究的《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那是不成功的;而恩格斯在后来写《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等也是不成功的。
实际上,马克思的《资本论》在提供给十月革命的证据:资本家在剥削。而恩格斯在解读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在提供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确定和建构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思想前提。然而,也正是恩格斯在对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运用辩证法,给误解成是“辩证的”看法,并将唯物主义历史观说成是:“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以及说成是:“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7页)。这就是黄老先生说的以下根据:
然而,黄老先生在阐述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史的本质区别,也是误解的。实际上,恩格斯在说:
“但是,社会发展却有一点是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同的。在自然界中(如果我们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同上卷,上页)。
而黄老先生在说:
“其实,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分只是相对的,人类社会离不开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有时自然界就指全宇宙。”
那么,恩格斯说的是“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史”是“根本不同的。”而黄老先生说的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分是相对的”,这能是恩格斯的原生形态的原生理论吗?不是的。
(请网友们关注下篇:《与黄枬森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 商榷(之六)》)
联系:[email protected]
与黄枬森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商榷(之六)
Lisi1948
探索《马恩全集》阅读思路研究室 湖北阳新435200
黄老先生是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的两种立场的两种观点来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卷本,因此看到和找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是某封书信、某篇文章、某部著(节选)的只言片话或某个概念的某个范畴。
然而,如果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研究者而没有找到在文本中存在着的马克思在阐述思想、观点的转向和定位的真实思路的话,必然将从与马克思的转向和定位的相反前提即“从物质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感觉和思想到物质”确立的哲学立场去阅读、去理解马克思的思想观点。这就是所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为什么在看到的和读到的只能是马克思在批判、揭露的思想观点,而以为是马克思的思想观点的根本原因。
因此,我们认为,凡是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阐述”他们“的见解”的任何研究者这其中也包括专职和非专职的马克思学、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主义的资深教授、学者或民间学者的第一个首要任务,就是要找到马克思在大学时代的真实思想的转向和定位。只有在找到之后,研究者再从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观点的这个转向和定位,以此来展开阅读马克思的早期文本和后期(即与恩格斯共同合著作的)文本。
然而,黄老先生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并没有实现第一个首要任务,怎能看得到、见得着文本马与文本恩在“共同阐述”他们“的见解”的真实性?
当然,要想找到马克思恩格斯两人都在说明:1845年在布鲁塞尔着手“共同阐述我们的见解”的思想前提的转向和定位,就必须从马克思在1837年11月写《给父亲的信》来寻找马克思的思想观点的转向和定位。因为他们在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的思想前提是马克思创立的,而不是恩格斯创立的。也就是说,必须找到马克思的思想观点的转向和定位来理解恩格斯的思想观点:在哪些方面是符合马克思的思想观点的转向和定位,而在哪些方面是违背的?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俄苏化而没有展开的研究工作,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没有展开的研究工作,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展开这项研究工作,因为中国是拥有本国文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大国,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者必须要展开这项研究工作。实际上,在当下的学术界大家也看到了过去是以恩解马,现在要以马来解恩。
那么是凭什么前提而转向以马来解恩呢?不找到真实马克思的思想观点的转向和定位能实现以马来解恩的是文本的真实性吗?所以,将马克思在大学生时代的1837年11月写《给父亲的信》作为研究马克思哲学的起点是何等的重要。请网友们在互联网上点击本人发表的一篇《写<给父亲的信>是马克思哲学的起点》在阐明了马克思的思想、观点的转向和定位的真实性。本人并从马克思的思想观点的真实转向和定位是“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而证明:马克思主义俄苏化认为马克思是从哲学唯物主义转向哲学唯物主义的定位是曲解、歪曲的;
同时,从这封信可以看到马克思在大学生时代就不是一个黑格尔哲学的崇拜者,而是批判者和否定者的这一事实而证明:马克思主义俄苏化认为青年马克思是黑格尔学派的信徒是曲解、歪曲的;
虽然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有过好评,但是,从马恩在展开批判《德意志形态》的“一般意识形态”之时,就将“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哲学当做重点批判、重点揭穿的对象和内容,那么马克思主义俄苏化在认为,马克思是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这一观点也是曲解、歪曲的。
诚然,当我们找到了马克思在大学生时期的1837年就确立了全新哲学的转向和定位是要“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的这一定位,以及在确定“转而向现实本身寻求思想”的全新哲学的特性:是“决不任意分割它们”,所指的是在事物本身的自身存在的两个要素即思维和思维的存在、意识和意识的物质、主体和主体的客体的分割。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般意识形态”的“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的理论前提;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的理论前提;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唯一者”、“旧花招”或“新花招”、“幽灵”、“怪影”、“圣物”等等的理论前提。
因此,我们认为,马克思哲学就是世界观、历史观运用辩证法的三段式肯定现实事物而否定现存事物来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思维工具。这才是被埋藏在文本中存在的真实马克思的真实思想的总结、归纳的真实存在。
实际上,在文本中存在的马克思哲学与在教科书中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区别是区别在认识事物的前提不同。马克思哲学的认识前提是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从“改变现存的事物”来实现在理想中的意图和目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想像中存在的概念和对概念的定义来实现在理想中的意图和目的。
然而,我们下面来看看黄老先生在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的以下观点在:
“看来马克思也并非完全没有考虑过哲学的建设问题。1858年1月14日 马克思写信给 恩格斯说:‘我要发大愿,用两三个印张,对黑[格尔]发见的,但同时也是神秘的方法,写出合理的部分,使普通人类的理智都能够懂得。’(《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25页)但他后来一直没能实现他的这个愿望。”
然而,黄老先生虽然看到了马克思的确是打算重建全新哲学的这一事实。但是,这是在没有与恩格斯合作之前的打算,而不是在与恩格斯合作之后。同时,黄老先生也没有找到马克思打算要重建的全新哲学的认识前提,那是在1837年11月写《父亲的信》确立“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这种思想定位的特征是“决不任意分割它们”。可是,在马克思决定与恩格斯合作共同阐述他们的见解之后,就决定了不去重建哲学体系。确切地说,马克思恩格斯在合作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书,那是要“跳出哲学的圈子而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去研究现实。”这就是马克思在1837年11月向他的父亲阐明他要“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的深入发展和进一步。
实际上,马克思在大学生时期的1837年11月确定的思想前提,到1845年在与恩格斯合作之后的思想前提是没有改变的,仍然是坚持“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来决定:要脱离“在一定的哲学体系即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以及脱离从这种体系“上产生的”——“不仅是它的回答,而且连它所提出的问题本身,都包含着神秘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4页)。因为马克思在大学时期在确立思想的转向和定位,就是展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想前提。马克思在这部手稿对“黑格尔体系的基地”展开了全面系统地批判、揭露出黑格尔的理论:
“推移不是从家庭的特殊本质等等中引伸出来,也不是从国家的特殊本质中引伸出来,而是从必然性和自由的普遍的相互关系中引伸出来。这正是黑格尔在逻辑中所玩弄的那种从本质领域到概念领域的推移。在自然哲学中也玩弄这种推移——从无机界到生物界的推移。永远是同样的一些范畴时而为这一些领域,时而为另一些领域提供灵魂。总之,就是在替各个具体规定寻求适应于它们(理思认为——“它们”是指在哲学体系中确立实体观念)的抽象规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54页)。
就此我要提醒网友们在读马克思的这段阐述在揭开“黑格尔体系的基地”的“推移”那是在“从必然性和自由的普遍的相互关系中引伸出来”的“一些范畴”在作为“在逻辑中所玩弄的那种从本质领域到概念领域的推移”,实际上在现实中存在的东西去看是虚假的。实际上在现实中存在的现实理念,只有“从家庭的特殊本质等等中引伸出来”或“从国家的特殊本质中引伸出来”的“现实的关系”才是“现实的理念”。因此,马克思在1843年就已经完成了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揭露之后而确定了“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同上卷,第250页。)来认识、理解“现实的关系”而发现:
“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如果理念变为独立的主体,那末现实的主体现(市民社会、家庭、‘情势、任性’等等)在这里就会变成和它们自身不同的、非现实的、理念的客观要素。”(同上卷,250-251页)。
然而,对马克思的这段思想观点的理解,一定要立足“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来解读,如果仍旧立足在想像中存在的概念定义来看这段观点是读不懂的。从“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的主体是“现实的主体”,现实的主体不是个“主体”的概念,而是“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才是“现实的主体”。那么,确立“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实质是“抽象的理念”而不是“现实的理念”。“现实的理念”是理解“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
那么,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在对“黑格尔体系的基地”的揭露,其实质也是在对黄老先生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哲学体系在做的揭露。因为黄老先生在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在想像中存在的“本质领域到概念领域的”辩证性看法。在现实领域到实践领域的推移是寻找现实事物去改变现存的事物。
因此,黄老先生并没有弄清马克思界定的“神秘主义”的实质是什么?然而,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如果黄老先生没有弄清的话,不去搞懂,那么就不可能找得到在文本中存在的马克思的真实思想。那么,黄老先生就会同恩格斯一样而认为:
“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开始于1873年, 这年5月30日他写信告知马克思他的自然辩证法提纲,马克思第二天回信说‘非常高兴’。但实际上可能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于1859年出版后恩格斯就下了这个决心。”
然而,恩格斯在1873年的5月30日写信告知马克思他在写《自然辩证法》的提纲,而马克思在第二天回信说“非常高兴”。那么对于一位在二十一世纪初在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和科学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资深教授来说,根据马克思创立“现实的理念”的思想前提那是从“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来考察在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是不是从《自然辩证法》推动产生的?在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一世纪初的这段现实和历史,在从事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的科学研究者、实践者那是不是在用黄老先生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实践的、来实现成功的?事实上不是的。
然而,黄老先生在引用恩格斯:“他曾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说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说明各个领域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第4卷,第246页)”这能是推动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动力吗?
实际上,在人类生存时空存在的这一个世纪的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的源泉的动力是来源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激烈对抗、是来源于战争迫切需要在发明高科技并将它应用到武器中和生产工具的生产方式中,这才是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的真实动力,决不是什么《自然辩证法》在推动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但是,马克思创立“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来展开观察在“现实的物质前提”中存在着的“物质基础”、“物质条件”的各种“物质要素”去寻找“现实事物”和“现存事物”的“现实的关系”,并确立用“现实事物”去“改变现存的事物”,并确立“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作为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之后的肯定的根据,这才是人类社会在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一世纪初的这一个世纪在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源泉的动力。那么,黄老先生在说从:“1875-1878年由于恩格斯要集中时间批判杜林,这项研究中断了3年,但实际上他所写的《反杜林论•哲学》不仅运用了他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初步成果,而且对他的研究从世界观的角度作了初步的概括”只是写出一本《反杜林论》的书,而且是用自然界的现象来确立物质第一性、本原论,它能不能起到去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的现实作用?
实际上,黄老先生无非是想证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恩格斯创立的,也是虚假的考证。因为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作过如下的论述:
“在一切哲学家那里,正是‘体系’是暂时性的东西,这恰恰因为‘体系’产生于人类精神的永恒的需要,即克服一切矛盾的需要。但是,假定一切矛盾都一下子永远消除了,那么我们就达到了所谓绝对真理,世界历史就完结了,而世界历史虽然已经无事可做,却一定要继续发展下去——因而这是一个新的、不可解决的矛盾。一旦我们认识到(就获得这种认识来说,归根到底没有一个人比黑格尔本人对我们的帮助更大),这样给哲学提出的任务,无非就是要求一个哲学家完成那只有全人类在其前进的发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那么以往那种意义上的全部哲学也就完结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9页)。
然而,如果黄老先生还要认定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那么请问黄老先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它是不是一种哲学的“体系”?那么,黄老先生是不是“一个哲学家”?都是的吧!
那么,恩格斯不是明明的在这段论述中阐述得很清,而且也很明确:“在一切哲学家那里,正是‘体系’是暂时性的东西”,它能是长久性的东西吗?然而,黄老先生作为“一个哲学家”还能不能去“完成那只有全人类在其前进的发展中才能完成事情”呢?
事实上,黄老先生作为“一个哲学家”而且是研究和信奉恩格斯的“哲学家”,就应该明确恩格斯在界定的“那么以往那种意义上的全部哲学也就完结了”。恩格斯怎么会认为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高科技时代,还要去创立一个“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体系”?难道说,黄老先生要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用于去“克服一切矛盾的需要”?那么,恩格斯在19世纪他的那个时代就说了:“假定一切矛盾都一下子永远消除了,那么”黄老先生的学生将要去做什么呢?
那么假定“黄文”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将下一世纪而解释得无话可说的了,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那么我们就达到了所谓绝对真理”了,那么“世界历史就完结了”,请问黄老先生:您还要带学生,而学生还要带学生------做么事呢?不是后人只要按照黄老先生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去实践、去做事,那就可以“完成”——“全人类”的“事情”。能吗?虚假的!
(结束)
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