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兵家文化研究学者——朱钧
一提起中国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儒、道、佛”三教。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汉字“仁”的左右结构表现的是二人相处之意,实际上揭示出儒家文化中强调人与人,人与团体,人与社会之间以“仁”为本的相处关系,也为当今提倡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道家文化被西方同行称为真正的中国哲学,“道”字是表示人类要遵循“天道、地道与人道”的规律与法则,行道于世,顺应自然。而佛教于两汉之际进入中国汉族地区,又融入到了中国文化的体系中,以“空”为核心。修空以求来世的回报。
但我们回顾下历史就会发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中国主流文化萌芽与形成的鼎盛时期,当时真正的显学却是其它四大家:“墨子” 成为与“儒家”对立的显学。孟子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墨子具有非凡的领导力,其弟子建立了当时最有组织的私家集团。毛泽东称“墨子是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纵横家”成为外交策略的鼻祖,在鬼谷子的指导下其一个个弟子游走于各国国君之间,运用“合纵与连横”的策略,成为国家战略的策划与执行者。“法家”帮助了一代强国“秦国”统一了天下。而 “兵家”的学术一直以来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重视,实际上在战乱中运用最直接最有效的学说。当时天下大乱,什么最具实际的价值?当然是克敌制胜的战法了。
中国“兵家”文化源远流长,这次是没有机会展开了。我们只总结一下最能代表“兵家”精华与内容的《武经七书》。这套书是谋略的大成,是智慧的精华,也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其特色的内容之一。《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北宋虽然对外作战屡战屡败,但校定、颁行《武经七书》,却是北宋朝廷在军事理论建设上的一个贡献。
从宋代后期开始,社会上出现了重文轻武的现象。宋神宗却是一个很有抱负的皇帝,他是一位为振兴北宋王朝,推行王安石变法的改革家。当年宋神宗命兵伐西夏,宋军曾大破夏军,占领西夏二千里土地。不过后来在永乐城之战中宋军惨败,灭夏之举未能实现。他励精图治,惜壮志未酬,享年三十八岁。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最完善的军事教科书成书的重要原因之一。北宋政府颁行《武经七书》是遵照皇帝宋神宗的旨意进行的。为适应军事斗争、教学、考选武举的需要,宋神宗于元丰三年(1080)命令当朝最高学府国子监司业朱服等人组织力量校定、汇编、出版上述七书。武学博士何去非参与了此项工作。校定这七部兵书,用了三年多的时间。这是北宋朝廷从当时流行的三百四十多部中国古代兵书中挑选出来的,作为武学经典。
《孙子兵法》是孙武晋见吴王阖闾时一部军事著作。随后又增加了他在吴国的战争经验,从而更加完备。它问世之后,就在社会上广泛的重视和流传,至今成为全世界最具影响的中国古代圣典之一。
《尉缭子》5卷,24篇,9000余字。《隋书.经籍志》注称《尉缭子》作者为“尉缭,梁惠王时人”,《尉缭子》在战略、战术上,主张不打无把握之仗,反对消极防御,主张使用权谋,争取主动,明察敌情,集中兵力,出敌不意,出奇制胜。
《吴子》相传战国初期吴起所著,战国末年即已流传。《汉书.艺文志》称“吴起四十八篇”。现在我们看到流传的本子,仅存《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6篇,近5000字。
《司马法》古代重要兵书之一,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汉代对《司马法》评价很高。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司马法》共一百五十五卷。
《三略》原称《黄石公三略》,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融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它的作者一说是黄石公所作,张良所传。二说是黄石公给张良的《三略》是吕尚所作。
《李靖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现存《李卫公问对》共三卷,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一万余字,记录了唐太宗与李靖问答九十八条次。内容丰富,参照历代兵家言论,围绕着夺取主动权、奇正、虚实、主客、攻守、形势等问题进行讨论。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有关姜太公的事,我们以后有机会专门论述。《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今本《六韬》共分六卷。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武韬--讲用兵的韬略;龙韬--论军事组织;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豹韬--论战术;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兵家文化中的一些经典。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中的兵家文化是非常丰富的。更多内容我们以后再作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