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树重建中唱响青春之歌
山东和玉树,一个黄河尾,一个黄河首,首尾相接,一脉相承,鲁青汉藏同胞之间的亲情血浓于水。泰安籍一名大学生听说玉树师资匮乏,辞掉了在山东的工作,选择玉树最偏远、最贫困的山村义务支教3年。他就是泰安小伙马广超。(14日齐鲁网)
玉树震灾揪紧了社会各方的心,重建玉树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响应,在抗震救灾和重建过程中,活跃着大批志愿者和爱心人士的身影,而山东籍大学生马广超,无疑是其中一颗闪烁着爱心光辉的青春亮点。
马广超的家庭并不富裕,可他更牵挂着青海山区的贫穷,工作两年后便毅然辞去工作,来到玉树成为一名义务支教者,在极端恶劣的生活、生存环境里,为山区孩子们送去知识的营养,彰显出一个当代大学生胸怀天下的强烈责任感。
孩子们对知识表现出的强烈饥渴,与山区人民结下的深厚感情,让马广超改变了原来的支教一年的计划,继续留在了玉树。特别是在玉树遭遇大地震后,更是放弃留在县城支教的机会,选择去了最偏远、最艰苦的麦曲,因为他知道,灾后重建,需要财力支持,更需要智力援助。
在玉树支教的3年多时间里,马广超仅仅回了3次家,曾两次写下遗书,因为他经历了疾病、玉树地震和车祸,3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这些都没有改变他心里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约定,至今不离不弃。从他的身上我们读懂了什么叫无私奉献,什么是无我境界。
“我感觉对我来说,三年四年对于我整个人生来说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对于他们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们这边是十分需要支持的,我这三四年能对他们起到一定作用的话,可能对他们这一生都有帮助,这一点就十分值了。”在这个追求价值多元化的时代,马广超去玉树“自讨苦吃”,似乎显得很傻,然后,听了这样的心灵自白,我们就不能不为他那大写的人生而肃然起敬。
曾几何时,有人认为“80后”没有灵魂,没有人格,是堕落的一代。然而,马广超在玉树唱响的青春之歌,撕掉了这种明显带有偏见的标签。从他的身上,我们分明看到,80后大学生、志愿者们,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一代,是拼搏进取、忘我奉献、勇于担当的一代,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