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百年华诞喧嚣看教育的灵魂(4月27日)


从清华百年华诞喧嚣看教育的灵魂(427日)

 

关键词:清华  百年华诞  教育  灵魂

 

闻名中外的清华大学走过一个世纪的光辉历程。

201142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庆祝清华大学百年华诞。党和国家领导人悉数出席庆祝大会。在庆祝大会上胡锦涛强调,中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由于牵涉到政治因素,所以传媒连篇累牍提供版面与播出时间,企业家云集,学者教授以及地方政要更是星光熠熠,璀璨夺目。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高校的典范与佼佼者,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殊荣。让所有来源于教育以及投身于教育的人士大为欣慰。

 

清华的百年华诞举办得如此热闹,说明几个问题:

首先,教育本应受到如此高规格的待遇。

那待遇不是政府的施舍,而是和学术与生俱来的身份与地位相符的。教育原本就应该与宗教信仰、传统文化、人文民主等并列而存在,不会由于政权的更迭就发生倾覆,更不能仰任何人鼻息而生存。打破国家与种族的界限,受到全社会整个人类的尊敬的。

我们亏欠了教育许多东西。任何层面的补偿都不为过分。

 

其次,要看到清华大学的神圣光环的背后。

清华仅仅是一所大学,是众多教育机构之中的一员,所得到的殊荣也仅仅是带有象征意义,而需要将此作为涵盖整个教育领域的殊荣。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归结于清华效应。

清华大学的建校经费原本是来自庚子赔款的钱,是满清政府由于战败而支付给美国人的钱,这笔钱用来建造一所大学,原来的用意就是与美国的教育制度结合,把中国的精英输送到接受美国式的教育的传送带,一个世纪以来,固然有浩若繁星的精英回到祖国,但更多的是在为实现投资方的意愿,成为帮助别人做嫁衣裳的重要“内应”因素。

这一点特别是考虑到民族利益的时候,很难让人不感觉到一些悲哀。

当然,这种意愿与传送由于是以理工等自然科学为主,因而至少与北京大学相比少了一些主义,多了一些匠心。之所以得到如此神圣的光环,固然跟其历史渊源中的那些成就有关,与在当今中国执政的顶级领导人师出其门也有微妙的关联。

 

第三是教育的本质不是学有所用,而是要追求相对净化的学术与社会环境的。

其实对一个大学或者研究机构而言,太过于喧嚣与风光并不是一件太好的事情。

喧嚣与风光更大可能首先会令其沾染一些世俗的铜臭味道,会让师生增加一些内心的浮躁,对世俗的政权与资本增加一些依存度。特别是对清华这样的理工科为主的学校而言,太多的媒体与政府的关注往往会让其忽视自身在学术上的自由、独立性以及严谨性。

 

423日,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暨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第15届校长年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五大洲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所大学校长齐聚清华园。

在他们的眼中,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缺的是什么是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芝加哥大学崇尚激烈学术论战是高产诺贝尔奖得主的“秘诀”,学生和教师团队始终在“充满挑战性”的氛围中做学术,任何研究成果都必须要经受得起来自多方面的、激烈的论战才能“站得住”。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表示,牛津同样崇尚学术论战,营造并维持“公开、自由、激烈”的学术论战氛围是学校办学精神的灵魂。

 

本人在4月16日的文章《中国教育的危机在于传统的沦丧》中提到:

实用性绝对不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传播思想,培训推动就业,在此基础上,才牵涉到研究与出版,交流与荣誉的级别。

教育所做的,是间接经验的转移与植入,教育更多的是思想上的传承,文化传统的延续,教育更多的是传达务虚的理念;而培训则更多的是动手能力与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是与实践集合的演练。

教育更多的是传承,教育是寂静之后的反思,反思过程中的成熟,成熟中理性的魅力。

 

本人认为,平等、开放、独立应该是大学的灵魂。

不独立则学术与思想无以自由,无自由则真正被阉割了的高等教育,就会沦落成为社会与世俗的应声虫,就很难做到具有万世与全局的眼光。

不开放则缺乏生命力,让大学成为孤独的象牙塔。

不平等则缺乏传统与经验传承的氛围;由于人为设置障碍而让人难以自由生长。

问题是在开放的情况下,势必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就难以在资本与权利的制约之下保持独立,过于平等也会给权威带来质疑,缺乏基本的尊重。

所以,大学的生存也是在度的把握,是一种艺术。

贾春宝

2011427日星期三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中国EMBA专栏http://www.chinaemba.com.cn/home/spac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