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居住过的新会会馆终于不拆了。昨日,北京西城区新闻办郑重表态,根据规划,新会会馆将原址保留。此前有媒体报道的“梁启超故居饮冰室面临拆迁”一事,也被认为是报道失实。西城区新闻办表示,新会会馆只是梁启超的一处暂居之地,并非饮冰室,亦非严格意义上的故居。(《新京报》4月7日报道)
新会会馆的去留,这些年来一直波澜不断,去年5月,曾有说法称不拆了,已经写在墙上的大大的“拆”字,亦被涂去。这一回,西城区政府明确表示原址保留,或可让关注此事的公众彻底安下心来。尽管不是饮冰室,甚至连故居也算不上,但是,叠加了丰富历史信息的新会会馆,依然具有可取代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原址保留,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
不过,散落在粉房社区一带街区的30多处会馆,因被认为“大部分不具备文物保护的价值”,或将依然难逃被拆迁的命运。
粉房社区琉璃街、潘家胡同一带,属于传统上的宣南会馆街区。这里地近皇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科举为纽带,遗留下大量珠串般的会馆,这些会馆曾经是凝聚同乡、见证历史、孕育文化的重要场所。调查数据显示,历史上北京约有会馆491所,其中70%以上坐落于新西城区域内。目前宣南地区有会馆101处,其中27处分别属于国家级、市级、区级文保单位和文物普查登记项目。94处会馆目前由居民居住,另外7处为商业、办公利用。(《新京报》2010年10月14日报道)
目前仅存的这101处会馆旧址,只占到了上世纪90年代会馆存量的三分之一,大量的会馆已经湮灭在尘埃四起的拆迁之中。而粉房社区一带的老街区,因为聚集了包括新会会馆在内的30余处会馆,而成为现有会馆存量相对比较集中的地带。事实上,这样高度密集的会馆街区,在全国范围内亦属罕见。这样的老街区,历史信息的叠加、文化信息的碰撞,以及建筑风格的荟萃,自不待言。可以说,这一地区已经具备了整体保护的价值和必要性。如果仅仅以大杂院、多次改建为借口,认为其“不具备文物保护的价值”,似乎并没有说服力。
诚然,因为大多数现存会馆均有居民居住或单位使用,腾退保护的难度确实很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会馆就应该被理所当然地拆掉,正因为难度大所以才需要有开拓性、创建性的保护思路。而一旦拆掉,则附着在老建筑之上的历史信息、文化价值就不是多不多的问题,而是荡然无存。正如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长汤锦程所言,“拆掉很容易,再找回来就相当困难了。”
今年3月份,北京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在《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规划》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时明确表示,“十二五”期间,北京将坚持旧城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核心地位,坚持旧城整体保护。这位负责人特别指出,北京将研究制订针对旧城的特殊政策集合,确立旧城政策特区,包括人口疏解、土地和房屋产权交易、房屋管理、文物修缮和开放、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确保旧城尤其是历史文化保护区及成片平房区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新京报》3月24日报道)
可以说,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从社会层面,旧城保护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保留新会会馆这样的点状保护了,集中成片、整体保护正在成为政府和民间的共识。现实已经证明,这也是保护旧城风貌的最佳选择。此前,北京市此前划定的25个历史文化区,正是这种保护思路的成功实践。因此,宣南会馆街区的整体保护理应引起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不能总是在拆迁、保留的反复中游移下去了。
沧桑数百年、承载了丰富历史信息、见证了灿若星辰般文化名人的会馆街区,其出路并非只有拆迁一个选择。何去何从,亟待政府以及各方有识之士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