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牌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去年广州地铁发公告称将统一化翻新改造16个车站,改为统一灰色石板。高一学生陈逸华在地铁站举牌反对“统一化”改造,并多次提出质疑。5月10日,广州地铁回应称改变原方案,未开工车站没有坏的地方不会改动,将尽量保持总体风格。(5月19日《中国青年报》)

  小小少年逼停大工程,带给我的惊奇和震撼仿佛是听闻中国足球运动员逼停“皇马”。但仔细看来,我还是不敢相信这是“举牌哥”陈逸华“一个人的胜利”。

  今年4月中旬,陈逸华在微博和“地铁族”论坛上对地铁站“统一化”改造提出质疑:“一号线是否需要全面翻新仍有待商榷,并不是所有的站都残旧到要翻新的地步,且翻新工程庞大,会产生大量烟尘污染地下空气。而从文化角度看,一号线每个站原有的装修风格与特色被全然抹杀在石板下。从乘客角度看,千篇一律的装修会造成车站的识辨性降低。”接着,陈逸华又到珠江新城地铁站服务台反映自己的意见,说的有理有据,但没有得到积极回应。直到他买来晾衣竹竿,制成横幅,写上“请支持联名反对一号线‘统一化’翻新行动”等内容,并收集了300多个市民签名,引起公众的持续“围观”后,广州地铁公司才公开回应质疑,但仍然坚持改造。陈逸华未被说服,他再度发表微博反对意见,而此时已有大批市民对“统一化”改造持反对意见。面对公众质疑,广州地铁公司态度终于“大转弯”。陈逸华无疑起了“举旗”的作用,但若自始至终只有陈逸华一个人在战斗,缺乏公民意识的及时跟进,广州地铁是不会改变“统一化”路径的。

  在“举牌哥”的背后有学校和家庭的支持。陈逸华表示:“老师没有让我不再参与这件事。老师告诉我,个人的行为学校不会干涉,我可以继续理智地表达想法。任何处分、封杀都是不存在的。我很感谢老师给予那么大的自由度。”而陈逸华的父母虽然害怕惹事,劝阻过他,但尊重孩子的意见表达。陈逸华是幸运的,假如其父母是“望子成龙”的“虎妈”、“虎爹”,“举牌哥”就只能在家里“举作业”了。

  在我看来,对“举牌哥”支持最大的是法治。工程改造项目必须取得多数民意支持方可动工,这已成为决策程序。广州地铁车站改造没有走民意调查和表决的程序,这样的“统一化”难以持续,最终于不得不低头。而在“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的大环境下,“举牌哥”自己创造条件反对“统一化”,合理合法。其言行冷静、理性而智慧——仿佛是个人行为,没有导致“群访”,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但又让有关部门无法忽视。“举牌哥”在广州没有被“黄牌”警告,凯旋而归,见证了法治的进步和政治文明的进步。

  “举牌哥”的出现也是城市文化熏陶的结果。到过广州的人发现,广州人在现代化大潮中保持了定力,光孝寺、南海神庙、六榕寺花塔、镇海楼、三元里平英团旧址、广州公社旧址、大元帅府旧址等文物古迹得到较好的保护,在广州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任何“新地标”无法取代的。数年前,一个名为“发现广州”的民间组织在网络上自发形成,其一千多名成员走遍广州,不断发现鲜为人知的古迹,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加强保护。在这样的氛围中,难怪作为90后的“举牌哥”陈逸华会说:“我天生比较怀旧,挺遗憾没有住在老城区。”也难怪广州地铁面对批评,会很快“反应过来”,表示尽量保持老车站的总体风格。这一切对于一些热衷于“追新”的城市,恐怕是不容易复制的。

  “举牌哥”是一面焕发青春朝气的旗帜,同时是一面“反统一现代化”的旗帜。我以为,这位小公民是广州城市精神中的一张“好牌”,“举牌精神”将会发扬光大。